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三十六章 国家易帜

第三十六章 国家易帜

    隋炀帝一死,天下一下子就变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了,大大小小称王称帝的政权是有增无减,其中光是打着大隋旗帜的皇帝一下子就出现了三个。第一个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佑,他当时已被关中的李渊立为皇帝了。第二个是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昊,他是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第三个是隋炀帝的另外一个孙子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当时正在给李密打仗,他也被东都的官员们立为皇帝。只要他们还在,隋朝就算还没有正式灭亡。

    杨佑是在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是隋炀帝死亡的前四个月,就已经被李渊操纵着当上傀儡皇帝了,而且还把隋炀帝尊奉为太上皇。因为古时候通讯比较落后,隋炀帝的死讯过了一个多月才传到关中,传到长安之后。李渊是哭的特别伤心,并且还当众发言:我作为一个大臣,面向北来侍奉君主,君主无道我不能救,现在君主死了我怎么可能不哀痛呢?他话虽这么说,心里也早就乐开了花,他在关中可是早就在等待着这一刻呢。因为当时隋炀帝还没有死,谁要是敢杀他那就是弑君。谁要是称帝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就是道德有问题,那就会对以后的政治前途产生影响。

    所以虽然李渊已经占领了关中,并且已经攻破了大兴城,但他就是不敢称帝,他表面儿上就要尊奉隋朝,所以他才立杨佑当皇帝。可是现在隋炀帝死了,.这层顾忌也就不复存在了。那这时候小皇帝杨佑也就没什么用了。就在大业十四年的五月十日,也就是在隋炀帝死后两个月,小皇帝杨佑就在李渊的操纵之下,颁下一纸诏书小皇帝杨佑禅让。又过了六天也就是五月十六日,李渊就正式登基称帝了,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大唐的历史就从这一天开始。

    杨昊是被宇文化及拥立的傀儡皇帝,因此杨昊的结局必定要和宇文化及捆绑在一起。宇文化及在江都之战之后,他带领手下的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就踏上了回家之路。宇文化及实在是太差了,他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也装模作样跟个皇帝似的,每天就坐在大帐之中,面朝南方来接受其他大臣的拜见。大家有任何事儿给他禀报他都是坐在那里沉默,不发一言,就是因为他太蠢了,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答大家的问题。千里行军问题是非常多的,并且很多问题都是紧急问题,一个领头人整天是以沉默面对所有问题,那不就是在耽误事儿。宇文化及把隋炀帝的的那套排场全给继承下来了,隋炀帝的后宫和珍宝都被他据为己有,然后就带上这些累赘踏上了行军之路。千里行军带着这么多美女,那么多珍宝,那可是不容易走的。虽然刚开始走的时候还可以走运河,坐在船上,可是走到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那里,水路就断了。因为当时天下大乱水路给截断了,那就只能走陆路了。一到陆地上,交通运输问题可就一下子出来了。

    宇文化及到了彭城就开始抢劫老百姓,从老百姓手里抢了两千多辆牛车,他就把美女和财宝安置在牛车上。辎重他就让士兵背着走,这样一来士兵和老百姓们可就不愿意了,大家就认为他比隋炀帝还要残暴。

    另外宇文化及的猜忌心还特别强,他最猜忌的就是江都宫变的大功臣司马德堪。他就觉得司马德堪手下有那么多骁果,他人又那么聪明,这两个条件加起来不安全。他就给司马德堪升官了,让他做礼部尚书,官儿挺大,但是他是个文职,其实就等于剥夺司马德堪的兵权了。宇文化及要论荒淫和残暴比隋炀帝是有过之而不及。要是论聪明才干他不及隋炀帝的百分之一。这样的人率领军队转战千里,他能顺利吗。

    这支军队要从江淮地区回到关中,他就必须面对两大敌人,一个是正在围困东都的李密,另外一个就是已经占领关中的李渊。李密和李渊可都是铆足了劲儿要当皇帝的,他们是不能容忍一个新皇帝再存在,所以不管是遇到谁,他们都要打宇文化及。

    李密当时已经保卫东都洛阳了,洛阳城里就是越王杨侗,宇文化及一路越往北走,越接近洛阳,李密和城里的小皇帝杨侗心里就越不踏实。对于李密来说,洛阳城里的杨侗是老敌人,现在是老敌人还没有打下来。又来了宇文化及这么一个新敌人,他要是两头都打的话,那不就是腹背受敌了,李密觉得不踏实,杨侗这个皇帝也不踏实,因为正是这个宇文化及把他的爷爷隋炀帝给干掉了,属于是不共戴天之仇。他是一定要打宇文化及的。从政治角度还是伦理角度,他都必须要打。可是他就困在这么一座孤城里,李密这时候就已经让他够呛了,再加上一个宇文化及,他哪能受得了啊。所以宇文化及一来可就都很紧张,这就意味着宇文化及和李密共同的敌人了。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政治人物都长着一双翻云覆雨的手。面对着宇文化及这么一个共同的敌人,李密和杨侗两个人居然握手言和了。李密这时候向杨侗称臣不打他了。杨侗也立即封李密为魏公,并且当众宣布,打宇文化及的工作就由李密全权负责。这样一来宇文化及可就要倒霉了,因为他跟李密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不论是文韬还是武略,他可是都赶不上李密一个零头。

    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下来,宇文化及是连吃败仗,众叛亲离。跟他一起的文臣武将都纷纷离他而去。十万士兵当时也就只剩下两万人了。这还打什么天下,那这样一来,宇文化及可就心灰意冷了,觉得他打不过李密。于是他就开始借酒消愁,天天就喝酒买醉,而且一喝醉就在那里骂宇文智及,说我本来不知道你们这些破事儿,是你硬拉着我让我当头儿的,现在我们是一事无成,就被困顿在这里了。我们还背上了弑君的恶名。天下可就谁也容忍不了我们。我们就要马上面临灭族之灾了,你说这是不是由你引起的?

    宇文智及回应到:当初我是让你当头儿,可你也没有拒绝啊,当时你不也是挺高兴的,而且当时你也没有额外奖赏我什么。现在怎么一败了怎么就让我来负责。你完是在要让我负责,干脆你把我杀了,带着我的头去投降窦建德……

    哥俩就在那里互相埋怨,互相掐架,一看领导人整天不知道干别的,就知道整天掐架,手底下的士兵就更绝望了,跑的就更多了。到这个份儿上,宇文化及虽然愚蠢,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了。于是他就叹了一口气说到:人固有一死,那干嘛不当一回当皇帝的瘾。这时候他就把他立的那个傀儡皇帝杨昊给毒死了。那这样第二个傀儡皇帝杨昊也就死于非命。

    现在打着大隋旗号的皇帝就剩下留守东都洛阳的杨侗了,事实上李密在杨侗手下当这个大臣还是非常合格的。他每次一打胜仗就赶快向杨侗报捷。杨侗对李密也是加官进爵,双方的关系看上去是比蜜还要甜。本来杨侗被李密围困了很久了,并且是屡战屡败,而且粮草不济,如果不是宇文化及这个新势力出现的话。估计他城破也就用不了几天。现在因为宇文化及这么一出来,李密居然向自己称臣,这对杨侗来说可是意外之喜,他就非常开心。

    没过多久杨侗可就开心不下去了,因为东都洛阳发生了激烈的流血冲突。而且杨侗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李密归降,杨侗非常高兴。他手下的文臣和武将的态度可是截然不同,文臣普遍都跟皇帝一样都很开心,尤其是杨侗最信任的那个宰相袁文都,让李密归降就是他的主意,他看到这个主意的效果这么好,他就天天对着自己竖大拇指。

    那些武将们可就不开心了,当时最不开心的就是杨侗最倚重的那个军事统帅王世充。王世充本来是江都统首,后来因为东都告急,隋炀帝才派他到东都洛阳帮着杨侗打李密的。他来了之后就一直跟李密打仗,现在他看到杨侗和袁文都都对着李密笑了,并且还要引李密入朝辅政,那他当然不高兴了。他就挑动手下的那些将领们和士兵去了。

    他对大伙讲:袁文都那个笨蛋,纯粹就是一个刀笔隶,根本就没有谋略,每天就知道说李密好,他们不知道李密绝非人下之人,他们这样做纯粹是养虎遗患,总有一天他会被李密吃掉。而且他们居然还想要李密到洛阳来辅政,李密一旦进入洛阳,最倒霉的一定是咱们这帮兄弟,因为咱们都是武将,咱们可是真幡真枪跟李密打过仗的,杀死过人家父兄子弟的,李密一旦当了官儿,他能不找咱们报仇吗?到那时候咱们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他可是在挑动士兵们仇恨袁文都,搞不好就会引发兵变的,所以这些言论传到袁文都耳朵里,他可是又气又怕。

    想来想去他就跟几个大臣谋划先下手为强,别等着王世充来收拾咱们,咱们先收拾他,就在宫门那里安排几个卫兵,等王世充入朝的时候一举把他擒获,然后把他干掉。政变真的能顺利执行的可都是少数。其中有一个大臣段达胆子比较小,他就唯恐不能收拾了王世充,反倒会引火烧身,所以他就越想越怕,他就干脆把这个消息透露给王世充了。

    王世充手里可是有兵,索性他就一不做二不休,带兵就直接来攻打洛阳城的城门了,袁文都就率领那些宿卫的士兵来守卫,他们根本就不是王世充的对手,到了凌晨王世充就把洛阳的城门给攻破了。眼看就要杀进宫来,这时候就赶快让人跟王世充喊话:我这个皇帝还在呢。你一个大臣率这么多人打进宫来是什么意思啊?

    王世充先下马跪拜,然后说:我之所以率兵打进宫来,主要是袁文都他要害我,我是来杀他的,不是来杀您的,您只要让我杀了他,我照样还听您的。没办法,杨侗只好痛哭流涕,把袁文都就交给王世充了,王世充二话不说就把袁文都给处死了。

    袁文都一死,杨侗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王世充虽然表面上对杨侗还客客气气,但是第一时间就把杨侗的侍卫换了一遍儿,这不就等于把杨侗给看管起来了。杨侗也就只好任命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把军政大权就全交给他了,杨侗从这时候就当了傀儡皇帝了。

    就在王世充杀袁文都的时候李密正赶着上朝呢,可是在半道上就听说袁文都被干掉的消息,这时候他也就明白自己跟洛阳的联盟关系也就结束了。所以他就直接回到自己的地盘儿了,又跟洛阳就对峙上了。

    王世充这里马上就厉兵秣马就要攻打李密,其实王世充和李密打仗一直是败的多胜的少,所以他后来都打怕了,他就龟缩在洛阳城里不敢出来。他现在之所以又主动找李密打,除了心里有一口恶气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洛阳城被围了这么久,粮食是越来越少。如果王世充这时候还不出去打的话,到时候饿也要把他饿死。所以没办法,打是不得已的选择。问题是他手下的那些士兵跟李密打了那么多的仗,他们都很少打赢过,就会很怯阵。

    怎样才能让城里这些食不果腹的士兵一起去攻打李密呢?王世充也是一个聪明人,他就想了一个主意,一个中国古代经常使用的办法,那就是装神弄鬼。他就跟一个叫张永通的士兵做了一个口儿,就让他在士兵里散步,他连续三天都梦见周公了。所以就在士兵中分享着有一个士兵连续三天梦到周公……

    王世充一看时机成熟,他就赶快找了一个巫师来解梦,这是周公在通过张永通的普通士兵给王世充传话呢,让他尽管率兵去打李密,周公就在天上保佑大家。所以这些士兵一听到巫师解梦都个个信以为真,主动请战。

    这样李密就选了三万精兵就去打李密了,王世充主动来找李密打仗,这时候他不应该应战。首先是这些精神亢奋的士兵就不好打,李密至少避其风头,挫挫他们的锐气,把他们的精气神磨没了再说。再加上李密一直担任着打宇文化及的任务,他可是刚刚打过几场恶仗,李密也是损兵折将,他这个时候是急需休养生息,从他现在的自身素质来说,他也不应该打。

    另外就是李密手下可是有几大粮仓,他应该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他不应该着急,他应该耗着王世充,从这些来说李密根本不着急和王世充打这一仗。李密本来就是一个杰出军事家,这些道理他应该懂。开始他也确实想深沟高垒,不想理睬王世充的挑衅把他给耗着。

    问题是他手下刚接收了宇文化及手下的一些败兵降将,那些人新换了一个主人,那都是立功心切,都想好好表现一把。再加上他们都知道李密厉害,王世充不厉害,所以就撺掇着李密打,所以就整天七嘴八舌得对李密说,只要答应了这些地盘儿可都归我们了。李密被大伙说的头脑一发热,居然决定打了。

    有的时候不需要看战争的过程,只需要看战争的准备就可以把结果猜个八九不离十。王世充在打仗前先召开誓师大会,他对将士们这样讲:诸君啊,你们以为今天打仗是在较量胜负吗?不对,今天打仗是决定你们的生和死,如果这一仗打赢了,荣华富贵就都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打输了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请诸位好好打,因为你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自己的死生而战……这样的动员确实给力,直指人心,他这一动员就把手里的三万士兵变成哀兵了,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哀兵必胜”。

    李密本来就瞧不起王世充,何况现在刚刚打赢了宇文化及,他这时候就更不把王世充放到眼里了。虽然他现在是决定打了,居然是连条壕沟也不挖,根本就没准备任何防御工事。李密这边儿可就是骄兵,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骄兵必败”。

    两军一交战,李密这边儿果然是稀里哗啦的兵败如山倒,一路是丢城失地,一直就退到虎牢关。李密在河南的地盘儿丢了大半儿。这时候他该带着她手下的残兵败将往哪里去呢?他们一时都找不到落脚的地儿了。

    李密第一个想到的战略要地是黎阳,也就是杨玄感当初起兵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浚县。自从李密把翟让杀了之后,他就把翟让手下的那员大将徐世积派到黎阳,让他去守黎阳仓了。李密当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投奔徐世积去,因为他那里有黎阳仓,那里有粮,再加上自己手里有兵,在经过一阵子休养生息,那些失地没准儿还能收复回来,那就可以东山再起。

    他把这个主意给手下人一说,马上就有人不同意了,说投奔徐世积不好吧,徐世积不是咱们的人,他是翟让的人,当年你杀翟让的时候,徐世积差点陪着死,不是一刀都砍到脖子上了。那现在我们兵败再去投奔他,他不是我们的弟兄,万一他直接把我们活捉了怎么办?

    李密一想觉得也对,那么多被我提拔起来的人在我危难的时候都背叛我,更何况是跟我有过节的徐世积,所以他也就不敢去了。所以杀翟让的后遗症这时候才是真的展现出来了。既然徐世积那里不能去,还要找个落脚地儿。李密想来想去,又一个人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那就是关中的李渊。当年李渊起兵的时候还推带过李密,李密当时还拿人家当小弟看待,现在风水轮流转,人家李渊已经牢牢占据关中,现在已经称孤道寡了,可是当年不可一世的李密,却成了丧家之犬了,连个落脚地儿都找不到,是何等的悲哀啊。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李密现在也只能仰仗李渊当年和他的联盟情谊,来收留他。李密这时候也就没有别的办法可选,只好率着两万多的残兵败将出了虎牢关,投奔唐朝了。

    李密归唐,河南可就成了王世充的天下了。王世充这时候就开始派他手下的云定兴和段达等人去游说小皇帝杨侗,让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让他赶紧赶紧禅让。别看杨侗还只是一个孩子,在这关键时候,说的是义正辞严,杨侗这时候就对他们讲:天下是我的天下吗?是高祖文皇帝的天下,如果天意忘隋,那我也就用不着禅让,让王世充直接来杀我好了。你们都是老臣旧,旧臣,如果连你们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还有什么希望。

    这时候对于杨侗来说,说什么话都没有用了。王世充这里看杨侗不肯主动配合,就不和她玩儿了,就直接把他软禁起来,然后自己演了一套三让而受之的把戏,就登基称帝了。建立国号为郑。王世充一当上皇帝,没过一个月,王世充就让自己的侄子王仁则和一个家奴,带了一瓶毒酒就去找杨侗了。求生是人之本能,何况杨侗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所以就对王仁则说苦苦哀求,说你能不能再给王世充说一声,他当时许诺我不杀我。这时候王仁则肯定不会和他商量,直接就拒绝了。杨侗一看这样不行。就再请求,说我既然是必死无疑,我也就认了,能不能在我死之前让我在拜谒一下儿我的母亲?王仁则又是摇头拒绝了。这时候杨侗已经是万般无奈了。他就跪倒在地,焚香礼佛,对佛祖说了这样一句话:佛祖啊,请你保佑生生世世不要让我在投生到帝王之家。说完之后就饮药自杀,也不知这药是山寨货,还是杨侗生命力过强,喝下药去后,他就是不死。王仁则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用一条白链就把杨侗给勒死了,结局和他的爷爷隋炀帝一模一样。杨侗死了三个月后,他的亲兄弟,就是禅让给李渊的杨佑也在长安死于非命,这样隋朝也就彻底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