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李自成宝藏 » 十九章 山穷水尽,李闯开始后悔了

十九章 山穷水尽,李闯开始后悔了

    送走于贵,锁了街门,回来后,嫂子说:“二小,你这一说,说得我精神头上来了,睡不着。再说我还感冒着,怕传上孩子。干脆,咱俩换换,你到西屋睡,我在东屋。你哥的衣服,里里外外的,都给你放炕上了,换上。”

    东屋,嫂子真的兴奋得睡不着了。眼看山穷水尽,这个不着调的小叔子居然还藏着这么一手。这花马剑案子刚发时,谁也没想到,该给老二去一封信,可能大家都是这么认为,起码自己是这么认为,给他去信有什么用呢,他一个连自己都喂不饱的人!如果早给老二去封信,把他叫回来,伯元也不至于气死。去找财宝,弟兄俩也比一个强。但后悔也没用了,总是又看到活的希望了。

    突然她觉的像一滴冷水滴到她脑门上一样,一个念头让她发热的脑袋冷静了点。人家大清朝、官府,费了二百多年的劲,都找不到的东西,能够是那么容易吗?想到这儿,她拿起孩子的一枝铅笔,找了一张纸,她想写:二小,全靠你了。写好了,给小叔子揣在身上,以使他拼尽全力,救这个家。可是,“二小”两个字写完后,“全”这个字她就不会写了,光记着,上面好像是个人字,可是她把人字的那一捺写的出了点头,像个:“×”了。底下是什么,不会写了。她想去问问二小,推门出来,西屋已经黑灯了。她走到窗户底下,轻声问:“二小,睡着了吗?”

    屋里小叔子说:“嫂子,什么事?”

    “我想写个‘全靠你了’的纸条,可‘全’字不会写。”

    “‘全’字会写了,‘靠’字您也不会写呀,甭写了,您说了,我记在心里就得了,有妈的命押着,我会拼出全身力来。”

    “成。”

    西屋里,李仲元也睡不着。他躺在炕上,竭力让自己去想那些写在布片上的隐语,破解那些谜。这些布片上的文字,二十多年来,他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以前解谜是玩,解开解不开,都乐在其中,可现在不同,是性命攸关。但他管不住自己的思维,一提起关于李自成宝藏的那些破案文字,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想,就好像有人强迫他一样,根据那些破案记录的文字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去想像当时的情景。

    甲申年,一六四四年。

    在山西平阳,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山海关一战大败,义子李双喜战死,左膀右臂刘宗敏重伤,重要将领谷可成战死……这些,还不足以使李自成感到心寒,更为严重的是,仓皇退出BJ后,在庆阳、真定两战都是一触即败。在BJ城奸淫掳掠的日子,已经严重地腐蚀了这支军纪本来就不是很强的队伍,全军弥漫着失败的情绪。这种普遍的士气低迷,使他对未来丧失信心。

    在平阳错杀李岩兄弟之后,他曾问计于军师宋献策。宋献策却答非所问似的提出:应该把从京城带来的财宝先暂时寄藏起来。理由是:一,这批财宝在短期内用不着;二,带着它影响行军速度,还得派重兵防守;三,窦妃已怀孕了,按他推算,铁定是一位皇子无疑,即大顺朝的继位人。

    猛一听,军师是答非所问,但细一品味,李自成明白了,军师是要他为儿子的将来做准备。同时,也就是在暗示他,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要想重整旗鼓是不容易了。

    仔细地、冷静地考虑了两天,他不得不承认,军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从外部环境来看,对手变了,敌人已经不是那个千疮百孔的明王朝了,而是一支生气勃勃,勇猛善战的八旗劲旅;从内部条件来看,自己也变了,跟在自己旗下的这支队伍,已经不是南原大战时的那个拖不垮,打不散的老八队了。近两年来,队伍扩充迅速,大量的、鱼龙混杂的参与者,已经把他的老八队淹没了、稀释了;第三条,由于胜利来的太迅速,太突然了,占领了的许多地方,都没有来得及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民众迎来了闯王,但依然是民不聊生,依然是不能安居乐业。“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曾带给民众美好的想像,但当这个泡沫破灭之后,很多地方的民众对大顺朝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这回从BJ退回来,途经的太谷、平遥等地,不是像他北上时开门迎入,而是闭门不纳。一支没有经过认真训练,各怀异志且士气低落同时又丧失了民众支持的军队,要面对一支凶悍的、士气高昂的八旗兵,后果是什么?冷静地想一想,任何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眼下,估计是能够平安地撤回陕西,但是占领西安也很仓促,也不是能够久守之地。一个没有根据地的队伍,退到哪里是个落脚点呢?

    想到这里,他深深地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地考虑李岩的建议:缓攻BJ,稳定政权,恢复农桑。如果是那样的话,自己就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建设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整训出一支精锐而强大的军队来。但是,这一切,都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