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穿越大齐之真汉子日常 » 第八十一章 新朝建立

第八十一章 新朝建立

    彼时,萧富是西北边境统领五十万大军的最高将领,朝廷已经两年没有发军饷了,靠着给行走在西北与中原之间的商队护航收保护费、与商队合作、士兵屯田,支撑着五十万大军的粮草。

    康阜帝在位时,虽然押扣军饷、粮饷,但每年还能发个一两次。现在,一文不发不说,朝廷官员还打着“提军饷”的名头加税中饱私囊,萧将军联合东北边境守将吴骥将军回京勤王,清君侧,杀奸佞。

    四大辅臣知道自己所犯之事是灭九族的大罪,以西北萧氏谋反欺骗昌泰帝退避西南,到达西南后借助宁济帝留下的势力与勤王将士对峙。

    萧富并无称帝之心,为了手底下的将士能活着,为了边关不破,只能召集官员,临时组建朝堂确保大越内政运行。

    不止如此,派士兵混入西南想说服幼帝回京主理朝政,同时调兵剿匪,江南多地的府衙已经被土匪占领。

    派遣的人进入西南后,先与西南宁济帝的势力接头,西南大将刘骁作为宁济帝一手提拔的大将,被钦封为镇南候,看着萧将军送来的信件以及诏令,知道所言非虚。

    同为宁济帝一手提拔的将领,萧富比刘骁年长五岁,且萧富与宁济帝同在西北边关待过几年。将事情始末告知昌泰帝,看着爷爷的心腹眉须已白,想起父皇含恨而终,而自己听信佞臣,江山破败,留下一份遗诏自戕。

    镇南候看着比自己大孙子大不了几岁的昌泰帝音容,大恸。

    《越史》载:昌泰三年,帝戗于西南,留诏诛佞臣,能者建新朝安百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勿失国土。

    看到《越史》这一段,萧卓钰还专门去找详细的记载,但是都没能找到,还是在太庙祭祖时看到了《大越秘史》一书,私下找父皇看了这本书,才得以知晓昌泰帝遗诏全貌。

    “自十岁为储君,潜学经纶,以承父志,然识人不明,政事不查,致佞子无肉不欢,民无所食,匪盗纵行,今越将覆,唯令镇南候诛佞臣九族以祭吾祖,萧将军镇守西北之余调兵平乱,后择能者建朝安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勿失国土。成亲四年有余,无一儿女,虽愧于先祖,然心安之;吾之妻妾,愿念旧好,归家他嫁,冀享天伦;吾之亲随,自此还耕,望宽待之。”

    曾经看到这里时,萧卓钰潸然泪下,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唯有感叹时也!运也!命也!

    从诏书中不难看出,昌泰帝并非暴虐自私之人,对于成亲四年无所出,只言自己愧对先祖,并未将原因归咎于妻妾。

    一般官宦人家,正妻三年无所出,大部分就会纳良妾传承香火。作为一国之君,昌泰帝感叹因为无儿无女自己心安,原因是身后事毕,不会多生事端,可见其心胸之豁达。

    还妻妾婚嫁自由,祝福妻妾能重获幸福、颐养天年;还亲随人身自由,为了让亲随平静度日,言明还耕,既是对亲随行事的约束,也是提点别有用心之人。

    昌泰帝戗,大越划上了句号。镇南候谨遵遗诏诛杀四大辅臣九族,但其提前得到消息,部分族人提前逃走,隐于民间。

    昌泰帝遗诏一出,萧富下令西北边关严加防守,内紧外松,以免异族趁乱冲关;同时联合镇南候、吴将军招安土匪,平息江南内乱。

    京师朝堂缺乏主心骨,政令不通,镇南候、吴将军商议后,联合其他五品以上武官请西北大将军萧富入睿幄主事。

    萧富谢绝此提议,提议请安和帝庶出子孙入京师主政,还未等其他将领商议出统一的意见。

    四大辅臣一系出逃的漏网之鱼与前镇北王之子沆瀣一气,开始作乱,此乱未平,又出现打着安南王嫡系子孙旗号的新一批作乱者。

    乱局中趁火打劫者众多,更不乏世家火上浇油,这种局面下,最终,萧富的提议石沉大海,无人再提。

    萧富接受众人提议,建立新朝大齐,确定年号泰元。

    对于为何是祖父建朝,回想起父皇悠远的眼神,萧卓钰觉得有内幕。

    太康帝给幺儿的解释是:“宁济帝对你祖父有知遇之恩!”

    萧富十岁应征入伍,十五时已经在军中有“骁将”之称,虽然还是个百户,但是其英勇之相、擅谋之名已经广为流传。当年,十七岁的袁子奕化名为袁四郎,跟随当时进京朝觐的西北大将袁肃凌来边关游玩。

    在军营中,两人时常较量骑射功夫,赤膊摔跤更是家常便饭。

    袁四郎在西北边关待了五年,经常与萧富出关抢关外牧民的牛羊,两人一起巡边、一起追击打草谷的蒙古族,这五年内,萧富一路扶摇直上,升为嘉峪关指挥使。

    萧富骁勇善战、胸有甲兵,军功累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有袁四郎在,萧富入了袁大将军的眼,有意栽培。

    袁四郎回京之前,曾经找过萧富谈自己的理想,萧富此时仍然不知袁四郎的真实身份,听着袁四郎的烦恼,只说了四个字“家国天下”。

    直到袁四郎回京,萧富都不知道这个至交好友的真实身份。

    京中传来太子殇,四皇子袁子奕被立为太子的消息时,边关加强防卫,出入关的检查更为严格,萧富忙着巡边设防,并未多关注此事。

    直至新皇继位,诏边关四品以上武官进京觐见,在皇宫中萧富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好友曾经的袁四郎,现在的宁济帝。

    萧富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现在已经成为颇具威严的一国之主,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曾经那个踌躇不决的少年,嘴里叼着野草,斜倚在嘉峪关城门外的沙地上,看向远处的目光迷离彷徨。

    直至出京回西北,萧富脑海中重复出现宁济帝的交代:“富弟,朕这一生也就这样了,驰骋沙场、保疆卫国的梦想只能你代朕实现了。”

    宁济帝在位期间,西北边防固若金汤,即便蒙古族与西北诸番联合,也未能冲破嘉峪关。

    在萧富的多年经营之下,镇北王脱离朝廷自治时,也未能全权掌握西北换防之事。萧富这个曾经的正三品指挥使职务更是一降再降,宁济帝御驾西征时,萧富联合多位将领一心守关,镇北王被宁济帝逼得一退再退也对萧富等人无可奈何。

    作为皇帝召见的边关将领,不可能追随自己这个王爷抵抗御驾,自己可以杀了这些将领,但关外异族冲关时无人守关导致防线被破,是叛国大罪。

    最后镇北王拼死抵抗,在皇帝亲兵来临之前自戕,对于自己的侄子,宁济帝只是将其圈禁在西宁卫,擢升萧富为西北大将军,是西北大军的最高将领,统领西北边防一切事务。

    对于镇北王的儿子,萧富并未严加看管,只要不参与边防军务,可在西宁卫城内自由行动。

    为了帮助宁济帝尽快平息安南王叛乱,从西北调集粮草支援西南大军,同时主动带兵出关扫荡,关外诸番不得不将放牧活动场地向北迁移二十多公里,缓解西北边防压力后,调兵十万支援宁济帝。

    因着宁济帝的提携赏识之恩,康阜帝登基后对军饷粮饷多次扣押、减量,萧富都未主动上折请奏,也是从这时开始,与西北行商的商队合作、大力发展军屯,以确保西北粮草不断。

    《齐史》载:西北大将萧富,先宁济帝至交,主霄宸,非其愿,然国乱无主,骁、骥众将请令,念帝恩,庙尊号,尝祭之。

    众将推举萧富为新朝之主,一方面其手握五十万西北大军,是当时领兵最多的将军,另一方面就是与宁济帝的关系非比寻常,称帝后能宽待袁氏一族的其他人。

    果不其然,平乱后,对于袁氏一族,只将主谋所犯罪状昭告天下,以大越律法处刑,其他人并未追责,且名言可行商、可参军、可科举。

    现在,京城百年世家袁家就是当初未被追责的旁支,可现在,在大齐两代皇帝的优待之下,逐渐忘形。

    回想着这段历史,萧卓钰将早先内心为二哥点的蜡默默吹灭了,有此缘故,不论二哥如何作,都不会有性命之忧。

    从太庙中先帝牌位的摆放就能看出,大齐与大越之间不存在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而大齐一直未将大越历代皇帝的牌位挪出宗庙,且每年都举行祭礼,朝臣一并祭拜,袁家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不会有灭族大罪。

    袁家!!!!

    萧卓钰觉得,以后有必要远离袁家的人,一个不小心,自己可能会折在里面,后台太强大,关系很到位,惹不起,惹不起!

    此时的萧卓钰没想到,有些事情,现在未发生并不代表永远不发生,而事与愿违这个词,更是无数古人理想与现实的真实写照。

    武师傅进来,看到药碗空了,公子还望着窗外,虽然很想笑,但是硬憋着,“公子,是否要休息?”

    “想笑就笑吧,没憋住笑意反而更丑了,辣眼睛!”萧卓钰看着武师傅扭曲的面孔,无所谓道。

    自己怕是第一个因马甲掉了辗转反侧上火,最终让甘薯、泥豆背锅的穿越大神了。

    古有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今有萧卓钰大意掉马甲!

    惆怅了一会儿,萧卓钰不纠结了,掉了就掉了,马甲掉了人设选择就更多,嘿嘿,以后人设塌房多了,不说父皇大哥,就是同窗、夫子可能都习惯了,谁还在乎马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