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不那么纯真的年代 » 一百四十二章 年报与年会

一百四十二章 年报与年会

    12月31日,2007年的最后一天,一周之内金融二班第二次组织晚会,主题是喜迎元旦。

    不过张十三却没机会参加,因为今晚公司年报出炉,开会开到了晚上九点。

    “七色阳光目前拥有已开业门店三十二家,其中北都五家,永定省二十七家。”

    “此外还有七家做好了开业准备,十一家正在装修,预计1月20日之前可以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内开业五十家的扩张计划。”

    “五十家门店将覆盖北都以及永定省内的所有地市,从9月12日第一家店开业到现在110天的时间里,七色阳光招生3979人,收入1356万,支出1044万,盈利312万……”

    听着邓佳怡报出的一项项数据,张十三有点恍惚。

    不知不觉之前的小公司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此规模,日均盈利3万。

    忍不住掏出手机算了一下,按照24小时制,自己每分钟就能挣20块钱,应该称得上是富一代了吧。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自己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其实手里只有不到十万的本钱。

    就靠着用预收学费开新店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商业模式,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滚雪球一样增加了一百多倍。

    虽然中间并不是一番风顺,经历了家长退款闹事,衙门找茬摊派等等各种坎坷。

    但是仍旧超额完成了扩张计划,不仅实现了盈利,还反哺其他公司小二百万。

    “不怕大家笑话,开会之前邓总一直对我保密,我也是刚知道我们竟然做出了这么大的一番事业,这给了我很大的一个惊喜!感谢大家……”

    张十三之前准备的稿子根本配不上这份成绩,索性就脱稿了,结果就是把会议总结说的跟获奖感言似的,还有点语无伦次。

    这是邓佳怡头一次没按流程办事,按说她应该在开会之前就把数据交给张十三,但是张十三却丝毫不怪她。

    虽然七色阳光是自己创立的,很多点子也是自己出的,但是邓佳怡的付出绝对比自己只多不少。

    算上门店职员,七色阳光已经达到了近五百人的规模,三十二家门店分布在十一个不同的城市,要管理好这么复杂的产业,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公司就跟她的孩子一样,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她是有足够的理由骄傲骄傲一下的。

    七色阳光的发展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都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天时好理解,2007年早教市场远还没到红海的程度,大多数机构还没放下做高端品牌的架子,这就给了张十三趁虚而入的机会。

    而地利则更像是误打误撞出来的,因为资金不足才不得已放弃高端市场,没成想小城市才是最肥沃的土壤。

    就拿七色阳光最核心的财务运作来说,这种玩法只适合三四线城市。

    北都市中心开一家店光租金就要七八十万一年,装修还要再加三十万,否则根本配不上这么好的地段。

    而在三四线城市房租和装修两项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二十万。

    即使北都市里的利润要比小地方高的多,但是靠预收学费绝对不够短时间内复制一家店出来。

    而在三线城市,只要宣传到位,三天的营业额就足够再开一家新店。

    不过随着七色阳光的发展,其他公司想不注意都难。

    毕竟五十家连锁店已经算是很大规模的企业了行业内排名第一的金宝儿都还没一百家门店。

    “明年七色阳光要拓展到500家店的规模,争取把教育大省全部覆盖。”

    “尤其是上半年,一定要加快开店的速度,成本高一些也没关系……”

    听到张十三的计划,连邓佳怡都很惊讶,四十多家店足以称得上是永定省的第一品牌,五百家店岂不是要覆盖半个天朝?

    平时能见到的企业能有这种规模的除了两桶油的加油站就是肯基基、麦当当,都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然而张十三却有自己的想法,自从苏明新入职之后,七色阳光最快的开店速度达到了一天两家。

    虽然企业经营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并不一定适用1+1+1肯定大于2的道理,但是只要团队足够成熟,资金足够充裕,也不是一点成功的可能都没有。

    除了七色阳光之外其他公司就没有什么好总结的了,就连成立第二早的十三全能也才刚满一个月,一句话就能把所有的事情讲明白。

    所以其他公司谈的更多是2008年的发展规划,比如看上去最没用的十三全能也有新的任务计划。

    “培训宝erp生源管理系统已经立项了,目前我们新招的产品经理正在不同店里体验交易流程,预计一个月之内就能完成开发。”

    培训宝是刚买回来的商标,开发计划则是张十三灵光一闪想到的。

    上次宿舍联谊的时候就听林雅萱那个在辅导班兼职的舍友抱怨说,每天除了上课还得帮老板整理excel,那么多学生用excel跟本管理不过来。

    当时张十三就在想,如果把七色阳光自用的erp做一些改动能不能卖钱。

    越想可行性越高,而且除了卖钱之外,数据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只要有足够多的辅导班使用自己的系统,那能分析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帮助自己的产业事半功倍。

    这才有了培训宝计划的诞生。

    虽然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概念要到几年后才被马星人给发扬光大,但是类似的服务其实早就有了。

    只不过因为离着普罗大众的生活太远,鲜有人知晓而已。

    张十三的目的就是这个,通过做一个阉割版的、普适性的客户管理系统推销给其他辅导班,然后借助云同步来获取信息。

    只要软件足够好用足够便宜,几乎不会有辅导班抵触,毕竟隔行如隔山,大部分人根本认知不到数据的重要性。

    有了足够多的数据,那能分析出来的东西就太多了,比如哪个地方生源最集中,家长能承受的教育成本是多少等等。

    与之相似的还有“家校通”短信平台,培训宝采集校外信息,家校通采集校内信息。

    或许发展到最后,教育部门都没张十三的数据准确。

    不得不承认最早提出数据分析的人真是个天才。

    说到家校通张十三又感叹一下金钱的力量之伟大。

    今天吕子强没来开会,不是不重视而是没时间。

    在高薪的刺激下整个销售部门已经完全躁动起来了,单单今天一天就签了七个学校。

    尤其是那些关系户,几乎都是带着资源入职的,这个三家那个两家,吕子强求爷爷告奶奶都接触不到的校领导,在他们手里就跟大白菜似的。

    当然,能干这种工作的也没什么真正的二代,顶多是有个远亲在教育系统工作而已。

    除了能联系到人之外,其余的事情还是要靠吕自强他们去沟通。

    散会之后,张十三跟着邓佳怡进了办公室,

    “还记得我跟你提过的加盟制的事情吧。”

    “套钱买楼?”

    邓佳怡回忆了一下,不是很确定的问,见张十三点头,才有点无语的说道:

    “现在北都的房价都长成什么样了,你把钱套出去买楼能有做早教的收益高??”

    如果不是重生者,一般人真想象不到北都的房价涨势,即便是邓佳怡这个学经管的高材生也是如此。

    而且现在北都世面上有一种很奇怪的言论:

    北都大妈们买楼的目的竟然是准备等奥运会的时候把楼租给外国人赚钱。

    这脑洞也是够清奇的,所以现在北都尤其是北四环附近的房价甚嚣尘上,据说都是大妈们顶起来的。

    这种异常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报纸上时不时就会冒出几篇吹风的文章,

    但是越是吆喝房价过高越是刺激人们购房的热情,年底两个月的时间里北都的房价竟然涨了15%。

    最贵的地方已经突破了五万,而现在北都大部分人的工资也就是4000左右,一个馒头才两毛钱。

    按照这种算法,其实现在买房并不比后世容易多少,除非去五环外的“荒郊野岭”,哪里还有一万依稀矮子一平的房子。

    “你有钱也可以买几套存着,真的会涨”

    “……”

    邓佳怡对张十三的论调不置可否,也没有再谈论加盟制的事情。

    “另外爱评网和爱聘网差不多该上线了,现在最多能抽出多少钱来?”

    “分批可以拿出二百万,不能再多了,这已经把没开的那几家店的预期收入都算上了。”

    怕张十三不信,邓佳怡又拿出报表跟他说道:

    “如果二百万再不够,明年开春的新店扩张计划肯定会受影响。”

    前几年互联网泡沫的影响还没过去,随着国家开始规范电信增值服务方面的收费,唱衰互联网的言论又开始冒头。

    邓佳怡并不是很看好两个网站项目,不过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早教之外所有项目都在亏损。

    除了家校通有盈利的可能之外,软件和网站根本看不到前景。

    尤其是即将开通的两个网站,竟然连盈利模式都没有,要不是自己做不了主,邓佳怡早把他们砍掉了。

    作为老板,张十三倒是不需要解释太多,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把规模做起来再说。

    缺钱,四个月挣了三百万竟然不够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