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不那么纯真的年代 » 第一百八十九章 特许经营制

第一百八十九章 特许经营制

    张十三、莫莉、王小溪三人不在的这段时间里,都是高森在代为处理合伙人健身的工作。

    说是任人唯亲也好,说是唯才是举也罢。

    总之在三个大股东的支持之下高森很快就坐稳了健身房管理者的位子。

    没想到这才过去不到半个月,高森却有了单干的心思。

    张十三倒是挺理解他的,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掺杂着利益的关系。

    健身房股东多的后果就是天天扯皮,之前张十三三人在的时候还好。

    毕竟他们股份最多,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有人有不同的想法,提意见的方式也会比较柔和。

    但是换成高森管理就不一样了,大家股份都一样,凭什么要听你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渐渐多了起来,张十三觉得这事情挺没意思的,就一个几万块的生意天天勾心斗角的比正规的公司还麻烦。

    少不更事的股东们总是过分看重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准确点说应该是被尊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利益的追求。

    对大部分人来讲,反正股份就那么点,分红也就是够个零花的,还不如吵架好玩呢。

    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多了之后,股东群里的讨论自然而然的变了味,不复之前的积极与和谐,反而出现了一种过分追求民主的趋势。

    就连开春之后要买哪种花草装饰店里的环境都要争论半天,有人说买瓜栗有人说买发财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通过投票解决。

    虽说这些事情并没有损害到张十三的利益,但是天天看他们针锋相对也挺影响心情的。

    出现这种状况他倒是没觉得是因为高森的工作不合格。

    他的管理能力已经够可以的了,毕竟是干部家庭出身,从小耳濡目染的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至少把张十三放在高森的位置上的话他不觉的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你先去摸摸郭祥瑞的底,如果价格有优势的话,那就拿下来,我可以给你投钱。”

    高森私下里跟张十三讨论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投资。

    张十三稍微权衡了一下就赞同了他的想法,相比带着一堆拖油瓶创业,还是高森更让他放心一些。

    投资这种事情从来都是投人不投事的。

    “好嘞,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高森的神态很是激昂,他对张十三的身家隐约有些了解,只要有了张十三的支持,拿下康力完全不是问题。

    张十三也挺高兴的,一是为了舍友的事业心,二是因为摆脱了合伙人健身的泥潭。

    从投资角度来讲,合伙人健身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时候抽身正合适。

    张十三相信只要自己露出转让的口风,舍得溢价收购的人应该是非常多的。

    健身房的股东们没几个差钱的,再加上从开业以来一直经营的不错,没几个月又是新生开学的日子,肯定能够赚一波快钱。

    也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他才决定要出手的。

    比起当一个ceo,他更想做的还是投资人,否则也不会提议在创业社内部搞投资基金了。

    高森的提议恰好满足了他的愿望,等着印名片的时候也能加一行“天使投资人”的头衔。

    如何处理合伙人健身的股份算是一件稍微有点意思的事情,但是却不是张十三最关心的事情。

    他的心思更多的放在了七色阳光的融资改革上,这还是健身房的事情给的他灵感处理股东关系这么麻烦,那为什么不撇开他们单干呢?

    就跟义州那几家店似的,早先因为预估错误,四五万的价格就卖了一家店50%的股份,而且这四五万里还有一部分保证金是要到期返还的。

    最开始的时候义州、林平和永兴三个城市分出去八家加盟店,获得资金61万。

    然而从开业到现在,八家店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了500万。

    即便因为学费比较低的缘故单店利润要比北都少一些,但是那些加盟商分到手的分红加起来仍然有一百三十五万,远远的超出了当初承诺的金额。

    不到一年的时间投资回报率达到了百分之三百多,八个幸运儿是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好理解,毕竟挣了那多钱,那为什么他们会忐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加盟合同上规定的违约金仅仅是三倍投资额,算下来不到十万块钱。

    他们是真怕其七色阳光扔给他们十万块钱就把他们踢出来。

    虽然投资五万挣十万也不少了,但是比起每年一二十万的分红来说他们肯定是不甘心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因为谁都没想到三线城市的高端早教竟然这么挣钱而已。

    为此可是没少跟张十三打电话探听消息。

    稍微一算就知道,如果张十三不顾脸面反悔的话,即使足额赔付了违约金,他依旧能获得五六十万的净利润,而且这五六十万的利润还是在合法的条件下获得的。

    每次想到这事张十三就心疼的要死,要不是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他早就想毁约了。

    不要讲什么道义不道义,经商从来就是一件跟道德无关的事情,所有的决定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的利益最大的化选择。

    好在张十三没这么做,一方面是他得感恩,毕竟如果没有加盟商支持的话,七色阳光根本发展不了这么快。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护名声,综合权衡之后他认为如果毁约的话对声誉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五六十万的利润。

    正好趁着这些机会把这件事情解决一下,相信加盟商们应该是可以接受一定溢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色阳光的融资方案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第一批总共需要转让五十家店面,各个城市的旗舰店以及年利润超过五十万的门店都是要留着自营的。

    真正要转让的主要是那些年利润在20万到50万之间的门店。

    这些店铺对七色阳光来讲就跟鸡肋似的,消耗了同样的资源去赚不到相同的利润。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拿出来换线。

    转让价格初步计划按照年利润的三到五倍计算,也就是一家盈利二十万的门店转让价格在60万到100万之间。

    其实正常来讲一家有着不错能力的店铺转让费大约是年盈利的一到两倍。

    也就是成本回收周期在12到24个月才算比较合适,

    但是这么点收益是根本不可能满足张十三的胃口的。

    所以他很无耻的把宣传重点从店铺转让变成了一项投资行为,年收益率百分之二十左右已经值得投资人冒一定风险了。

    整个制度的内核完全就是模仿肯基基的特许加盟制度。

    投资人交了钱之后直接整店交付,包括店内所有装饰装潢、设备设施,及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并且包括未来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利润。

    这种模式最适合的就是那些有钱而又怕麻烦的人,几乎就是除了出钱和收钱什么都不用管。

    当然为了再薅最后一把羊毛,合同规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缴纳营业额百分之五左右的品牌及营销费用。

    客户的来源并不是问题,家长们就是最好的选择。

    哪些家长比较有钱店长大体上都有数,针对性的搞个推广并不是很麻烦的事情。

    在这点上跟肯基基的制度有点区别,肯基基的店铺很多都是转让给了店长。

    但是对七色阳光来讲就有点不现实了,倒不如转给家长更合适一些。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条件,至于能不能成功,还要看最后的结果。

    平时这种涉及到资金的事情张十三一般都是交给邓佳怡去办。

    但是因为转让股权的事情牵扯太大,最后干脆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

    说来也挺奇葩的,七色阳光从07年9月份成立,到现在为止总共8个月的时间,经营方式竟然换了三次。

    从最开始的加盟制换到后来的直营制,现在又从直营制度换到现在的直营与特许加盟结合的模式。

    要是一般的公司这么折腾可能早就死翘翘了,但是七色阳光却是越折腾越大,颇有种凤凰涅的感觉。

    真要说起来这中情况跟张十三重生者的经历并不是很大。

    他除了知道早教比较挣钱之外,对这一行业的认知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辅导老师。

    但是天时地利人和凑一起,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做起来了,甚至还有点后来巨居上的意思,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当然七色阳光的成功也不能完全说是运气,至少七色阳光在营销和服务上的理念要领先同行一大截。

    从七色阳光成立到现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早教行业的潜力。

    各种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但是却没有一家能都阻止七色阳光的扩张。

    作为一个主打中端市场的品牌,全天朝竟然找不到一个能有一战之力的竞争对手。

    就连金宝儿这个未来的行业领军者降维打击也的结果也就是个半斤八两的结果。

    甚至认真算起来还是金宝儿吃亏更大一些。

    一个高端品牌打中端品牌,除了降价没有其他方式。

    但是降价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结果。

    你将我也降,大不了把这行的饭碗砸了,谁也别想吃饭。

    反正七色阳光真正的发展重心却是在二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则是金宝儿鞭长莫及的地方。

    舍弃一个北都市场拖死一个竞争对手,怎么算怎么划算。

    不过说起来早教领域的竞争远没有其他行业那么激烈。

    两个卖菜的大妈急眼的时候还能干一架,但是教育行业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维持自己的形象。

    别说打架了,就连抢客户的手段都要比其他行业文雅不少。

    否则真要打个头破血流的话只会让家长怀疑品牌的专业性。

    所以两家打来打去最后的结果就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慢慢的也就变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你做你的高端我做我的中端。

    金宝儿默默的恢复了高价学费,七色阳光也借着机会好好的蹭了一波热度我们可是跟美利坚第一早教品牌干过架的主。

    “第一场推介会在义州举行,你要过去吗?”

    小组开完会之后邓佳怡问道,刚刚已净订好了第一个试点的城市义州。

    “不过去了,好歹我也是大boss,哪能这么轻易出场,还是邓经理去坐镇吧。”

    “德行!”

    邓佳怡瞟了他张十三一眼,这好像是他对张十三说的最多的词。

    “你真不过去了?好歹是第一次推介会。”

    看到张十三吃瘪的样子,旁边的莫莉窃笑不已。

    作为一家以年轻人为主的创业公司,七色阳光内部的相处模式并没有那么古板,每个人的地位都很平等。

    “没必要,义州算是最简单的,起码那三家加盟商肯定是想把所有股份都拿下来的,由他们保底根本不用担心爆零蛋。”

    “另外爱评网在南泉算是站稳了,我得考虑考虑开发一下岛城市场了,点评网都有三个分公司了,我们总不能被他们比下去吧?”

    张十三的兴趣仍旧是搞网络,在他心里七色阳光更像一个现金奶牛的角色。

    “点评网创立几年,爱评网又创办几年?要不是爱评网这么烧钱,七色阳光肯定不止现在的规模。”

    邓佳怡吐槽了一句,他对七色阳光的感情要深的多。

    “我不介意烧钱,只要爱评网能成功,把七色阳光全烧进去我都在所不惜。对了,投资那边有动静了吗?”

    说道烧钱张十三又想起了融资的事情。

    “大地投资有意愿投资,他们对爱评网的估值是1000万美元。”

    “闹着玩呢吧,点评网的数据还不如爱评网,去年谷歌就投了400万美元,就算去了水分,四百万人民币总有的吧?”

    张十三听了大地投资的出价之后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们自己投了多少钱?至少一百万美元了吧,估值1000万,纯粹就是脑子有病。”

    “他们认为咱们靠钱砸出来的数据并不算数。”

    张十三气呼呼的说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再有对我们的业务模式不满的干脆别搭理他们。”

    “大部分投资听说我们接下来还要砸钱之后都持保留态度。”

    “那就谁都不搭理,放弃股权融资,尽量争取债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