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红尘医道 » 第53章 修行体系

第53章 修行体系

    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是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

    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意识,控制并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万物有灵论思想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经院哲学均以此去解释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不知道。”郭星如实回答。

    “那好,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你应该记住这句话,以后会帮助你理解很多现象。”李老师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哲学是他的专业,现在还不到解释的时候。

    “那么东方的不同在哪里?”郭星继续之前的话题。

    “你知道东方的修行方式有哪些吗?”李老师以前在学校一定是一个好老师,这样循序渐进的诱导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

    “儒、释、道,应该就这些吧?”郭星对修行没有什么了解,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相关的话题。

    “道家与儒家起源与中国本土,佛教来源于古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现在的印度是印度教等宗教大行之道,佛教反倒默默无闻了。所谓的东方修行方式,主要指的是印度与中国。由于英语在印度成为官方语言,与西方交流方便,欧美人了解的修行方式几乎都是印度流传出去的,对中国的介绍极少。”李老师简要地解释了一下。

    “东方修行的特点是非常重视肉体的修炼,比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大小周天,以及各门各派锻炼身体的套路,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修士的身体健康有了保证,寿命长了,各种法术的修行容易出成果。”

    “这就是说东方的修行方法优于西方的?”郭星顺着话题问道。

    “不能这么说,只是两者的侧重各有不同,就看自己如何取舍。西方的修行主要是以宗教为代表,如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教等,以《圣经》为核心,各自有一些小的差异,以意识为主,注重观想与祈祷。东方又有些不同,印度宗教繁多,而中国除了佛教,其他修行者宗教色彩很淡,门派色彩较浓。简单来说,东方重修身,西方重修心。”

    “这里面的修身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

    “你读过《大学》吗?”

    “您说的是四书中的《大学》?没读过,只知道这句话。”

    “里面有一段话,讲的就是修齐治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里面的正心,就是修心。”

    “后面的格物致知指得是什么?”

    “讲的是如何修心。后面还有一段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能理解吗?”

    “大意能够理解,不过有很多问题。”

    “先说说你的问题。”

    “修心、正心用现在的语言应该怎么解释?”

    “修心指的是不断提升我们的意识层次,不断修正我们的世界观。具体来说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思想意识才是指导我们语言与行为的根本。是修行的第一步,是建房子的地基,是实现人生目标的起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的基石。”

    “这么说来,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直传承至今,就是因为有了孔孟之道?”郭星非常疑惑地问道,这与当下的说法有明显的不同。

    “既是也不是。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教兼顾入世与出世。儒家教导大家如何做好一个人,这是家庭、民族、社会稳定的根本,这就是修心;道家教人如何进一步提升,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让人可以实现更高的追求。老子《道德经》的本质依旧是在修心,不过目标比孔子更高,更纯粹。佛教既入世,又出世,调和了前两者,起平衡的作用。这三种思想综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道德规范,不仅让中华文明繁荣昌盛,还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同化其他外来的思想,不断更新、不断提升。”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修心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批孔?”

    “我这么说,不代表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好的,每一句话对每一个人都有益。其中有不少内容,需要舍弃或者修改。孔子也说了,自己五十而知天命,那么五十岁之前的一些话,就可能有偏差,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严格来说,只有《道德经》基本保持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人改动的地方比较少。而旧约《圣经》,本身就有不少问题,非希伯来文版本又被宗教人士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动极多,几乎面目全非。新约也被改了很多地方,不少内容并非耶稣的原意。”

    郭星对《圣经》了解很少,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道德经》、《论语》还是读过的,孔子的语录解释的人很多,多数内容理解基本没有问题;而老子的思想比较深奥,郭星读过之后只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

    听李老师的意思,《道德经》是很重要的经典,得找时间再读一读才好。

    “东方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修身到一定程度,就会激活身体本身就具有的一些神通,比如俗话说的千里眼、顺风耳之类的,有的人会激活他心通,就是心灵感应。”

    上面说的神通,后世国内通常称为特异功能,国外最初称之为“灵学”、“心灵学”,又逐渐为“超心理学”一词所取代。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上的超常现象,即“特异感知”;一类是意念直接作用于外界事物,称作“特异致动”。

    特异感知,指不用正常的感觉器官进行识别,能感知到正常人感知不到的事物或信息。

    特异致动,指不通过任何形式的实际接触而遥控对环境或物质对象施加物理作用。

    特异功能有很多种类和形式,国内最早公开见报的是1979年3月11日的《四川日报》,报道大足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色认字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