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红尘医道 » 第177章 杏林大会

第177章 杏林大会

    “说出名字你肯定知道,不过没事还是不要随便提的好,避免打扰他们。我们有三位大长老,都在外面有自己的事做,最近好多年来都没有回过观里,不过观主是可以随时联系的,请李老师担任客卿大长老,也是几位大长老的意思。”

    “李老师倒底是什么身份?听你这么说,来头很大?”

    说起来郭星对自己的老师真的是不太了解,对程巽远说的事完全不知道,师徒两人接触的时间很短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李老师很少谈论自己,炫耀、吹牛这些常人的习性完全没有,郭星也不是多话的人,问的基本都是自己的问题,很少聊八卦,自然难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李老师。

    “我也不知道啊,你是他的学生,还来问我?你应该自己去问李老师。”

    郭星觉得以后得找一个机会问问,里面好像有很多秘密。

    “杏林大会最后一届你们什么时候办的?”

    “1958年。”

    “以后再没有办过?为什么?”

    “1958年只来了不到40人,全部都是老人,一个新人没有,再办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中医吸收不到新生力量,就会没落,现在中医的状况你也看到了,国家对中医还是很支持的,但是,大众对中医中药的兴趣一直在降低,再不想办法改变,中医以后很难扭转这个局面。不再举办杏林大会的另一个原因,你也看到了,国家现在这个状态,谁有心思来开会?再说了,我们这里的书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没有了这个动力,开大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杏林大会举办了多少年?”

    “据我所知超过三千年了。夏朝、商朝姑且不论,周朝名义上是统一的,但是各封国各自为政,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根本不可能各国集中在一起开会,只能在各封国分别举办。定时举办全国性的大会,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开始的,秦直道让大家减少了旅途时间,是一个直接因素。”

    “参加的人多吗?”

    “开始的时候人少,一般都只有几十人。随着国家越来越强大,特别是汉、唐以后,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富裕,对生命看得越来越重,中医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从事中医中药的人大量增加,要求参加会议的人超过了我们的接待能力,所以我们改为了邀请制,主要由经验丰富的大夫参加大会,相互交流经验,也邀请少量青年俊杰参与,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梯队,让每一次的大会都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当然了,我们对贡献大的与会者的奖励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是什么奖励?”

    “每次大会,都会由与会者一人一票选出本届最优秀的五篇文章,作者可以进入藏书室阅读不同的时间,比如一天、两天、三天,任意选书,任意抄录,这是每个参加会议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你要知道,那个时候,识字的人比例很低,能写书的人更少;就算写成了书,也不容易流传开来;加上许多人都想保留一点绝活,很多秘传的东西,比如方剂、治疗方法,都不会完整地拿出来。所以我们这里就成了全国医学书籍最多、最全的地方;书里的都是真材实料,行之有效的干货,学到一两种,就会受益终身,你想想,吸引力能不大吗?”

    “要是抄录方剂的话,一天就可以抄很多啊,上百份不是问题吧?来几次不就把这里的方剂抄光了?”

    “前几天你在干什么?”

    “找治疗疤痕的方剂啊。”

    “那么多其他的书里你为什么不看?”

    “时间不够,只能看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那些进入书库的人,都是有经验的医生,他们与你一样,只看自己最感兴趣的,绝不会胡乱的抄方剂。再多的方剂在手,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又有何用?”

    “确实如此,因为有时间限制,必须要做选择才行。”

    “还有一点你完全没有意识到,你们现在读书,都是先从基础开始,然后生理、病理,最后才是临床,非常的系统,就算以后遇到疑难杂症,也能有条有理的分析。但是以前学医可不是这样的,都是师傅带徒弟,从背汤头歌诀、认草药开始的,完全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跟着师傅看病也是如此,病人说了什么症状,师傅听了就开中药,至于为什么这么用,为什么加减,根本不懂。遇到好一点的老师,可能还解释一下;遇到不会教的老师,就会骂人了,说你脑子笨,理解能力差,郁闷死你。所以,在开大会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会看病,会开处方,至于道理,讲不出来。这样的人如果进了书库,方剂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次要的,让他们明白道理的书才是最受欢迎的。”

    “原来这样啊,没有那样的经历,我体会不到他们的困境。自己没有的,才是最需要的。如果是我的话,也会像他们一样,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部分。”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会议只有五天左右,有时候好的文章多,就加一天,文章少,就减少一天。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在这里停留至少半个月,时间充裕的人会停留一个月。知道为什么吗?”没等郭星回答,程巽远接着往下讲了。

    “他们要等进入藏书室的人全部出来了,抄录这些人记录的内容。大家都是聪明人,特别是参加过几次会议的人,会结成一个团体,一旦进入藏书室,就会相互分工,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书,分别抄录不同的部分,出去以后,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书了。对于内容很长的书,甚至会分成几次会议接着来抄录,直到抄完为止。”

    “这应该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吧?”

    “在使用竹简的时候,每次开会我们这里可热闹了,不停地有人往里送竹简,不停地有人往外搬竹简,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像集市一样。”

    “所谓的学富五车,如果使用竹简,也许一辆车只能装一本书。”

    与纸张相比,想想竹简、木牍的体积,一本十万字的书,该是多大的一堆?古文为什么那么简练?惜字如金这个词恰如其分,实在是读书人都被逼的不得不如此。如果像现在一样,随随便便一本小说就是几百万字,得多少房间来装?

    “是啊,每次开大会,就会造成竹简不够用,需要去外地购买,路途遥远,很花时间,不然为什么有人要停留一个月?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里的商机,就提前种竹子,专门制作竹简储存起来,等到开大会的时候,再卖,既方便了这些抄书的人,又可以赚不少钱。”

    “我来的路上,好像没有看到有大片的竹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