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红尘医道 » 第178章 神农大帝

第178章 神农大帝

    “竹子不是种在这里,而是周围的山上,你有时间查看一下地图,我们附近有两个县的名字带竹字,一个是竹山县,一个是竹溪县,都以竹子闻名。竹溪县是从竹山县分出去的,直接以竹溪河为县名。虽然县的名字是后来改的,但是那些地方种竹子的历史有几千年了,不然县名里不会带竹字。”

    “没想到仅仅竹简这一个需求,就带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

    “不仅仅是竹简,神农架周围很多地方以种中药为生,一是这些地方确实适合种药材,效果比其他地方好,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这里需求量大,收割了就卖给我们,多方便?我们给的价格公道,能让大家有钱赚,生活过得不错,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那些进来的人相互传抄,你们不制止这样的行为吗?”

    “为什么要制止?不仅不制止,还变相的鼓励,对于有些想不转的人,有时候还会去提点他们,协作才能收获更大。”

    “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收集医学知识,归纳整理之后,在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不仅仅是让医生有饭吃,更重要的是让民众活的健康,活的开心。”

    “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第一任观主的要求,他在建立神农道观的时候,第一条就是每个人必须要到神农堂来为百姓做事,不能只是自己修行,什么时候神农堂关闭了,这个道观也就不需要存在了。据说这是神农祖师爷一直强调的。”

    “你们第一任观主是谁?”

    “他是祖师爷神农老人家的弟子,真名我就不说了,我们习惯称他为岐伯,就是《黄帝内经》里回答问题的那位。为了保证祖师爷传下来的医学知识不至于失传,岐伯建立了神农道观,而为百姓服务,就是最好的传播中医知识的方法,这就是道规第一条的来历。”

    通常只说称号不说真名是修行界的习惯,既是尊重,也是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说到《黄帝内经》,我有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书里的黄帝应该是虚构的吧?按道理来说,黄帝怎么会懂那么多医学知识?”

    “关于《黄帝内经》的事,等你读到了那本书,我再给你解释,不然的话,你很难相信我说的。”

    “您说的是哪本书?”

    “第三藏书室的《内经》。”

    “那天我看到了,就很想问的,前面的事情办完了,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个问题。”

    “现在去看那本书吗?”

    “等我先把一些疑惑问完了,再去吧,不然我估计都没时间问了。第一个问题,炎帝与神农是个什么关系?是一个人吗?”

    “第一任炎帝与神农确实是一个人,不过炎帝后来成为了部落首领的专用称号,每一位继任者都被称为炎帝,而神农是特指的,是受益的百姓给第一任炎帝起的一个尊号。”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对于炎帝的出生地有多种说法,这里不作介绍。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谷神农大帝。

    “神农架与神农又是什么关系?”

    “神农离开部落以后,一直生活在神农架,除了修行,就是寻找各种草药,帮助百姓治病。同时,专门挑选了一些人,在这里传授他们各种知识,比如怎样种庄稼,如何结网,如何捕鱼,如何用不同的草药治病等等。久而久之,神农的名声越来越大了,周围的人就把这片山区称为神农的家,神农家,自然就是神农生活的地方。有些人只知发音,不知其意,把它写成了神农架,这让个误会一直流传至今。正是因为神农在这里传授了中医知识,神农道观才会建立在神农架,神农堂才会建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大城市,或者繁华的地方。”

    史书上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在前,黄帝在后,自有其道理。神农教导大家的都是生存相关的知识,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人类才能活下来,治病则是延长寿命的必要手段。只有活下来的人足够多,种族才能繁衍下去,才会形成民族、国家。而黄帝是以管理为主,带领大家打胜仗,才能让中华民族保存下来。所以炎帝与黄帝,是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各有其伟大之处。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也可以作为佐证。

    史书上对神农的功绩有如下记载:

    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

    遍尝百草以治民恙;制麻为布以御民寒;

    陶冶器物以储民用;日中为市以利民生;

    剡木为矢以安民居;削桐为琴以怡民情。

    再次来到第三个藏书室时,郭星的关注点与第一次有了很大的不同,开始仔细的浏览各个书架,不仅仅看书名,还关注书的作者,作为一种知识储备。

    这次看到《内经》那个书架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同之处,其他的书,绝大部分只有一本,只有少数会有两本在书架上,而《内经》不同,不仅有多套,而且字体也不同,如果不是整个书架都是这一本书,猜出应该是《内经》,仅看字体,有一些完全不认识。

    “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字体的《内经》?”郭星非常好奇,感觉一定有重要的原因。

    “你先看一看,我再给你解释。”

    郭星拿出一本自己能认出字体的,随手翻阅,首先发现的问题,书不是印刷的,是用毛笔字抄录的,不时出现字的大小不同、笔画不同,很容易分辨。再看内容,越看越奇怪,忍不住问道:

    “从内容上看,这与外面的《黄帝内经》有些像,回答问题的人是岐伯,问的人却不是黄帝,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