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剑气满天下 » 奉兴登基

奉兴登基

    奉兴元年,年仅十七岁的新帝李湛登基,大赦天下。

    洪亮的钟鼓鸣声打破了建安城的安宁,也唤醒了李湛的沉思,他听到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之后便是刘华岁轻声的通报声:

    “殿下,时辰到了!”

    “知道了!”他应了一声,吸了口气起身,清亮乌黑的眸子中已经满是坚定与憧憬,深藏着外人不得知的野心。

    李湛拉开大门走出宫殿的时候,钟鼓声已经鸣了三响,那意味着礼部的官员们已经结束了在天坛、先农坛与太庙的祭祀,盛大而隆重的登极仪式即将要开始。

    皇宫中张灯结彩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继位,而整个仪式也是一片欢快而轻松的气氛,礼乐飘飘。随着李湛下轿步行,缓缓登上建安城的城楼。

    在官员们的眼中新皇一身金黄色的衮服,龙袍上绣着的九条五爪金龙显得尊贵而威仪,他的步伐均匀,每一步都坚定沉着,数万人的视线与注目仿佛对他没有一丝影响,沉稳的气质完全看不出他仅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

    祷告祭天,与天地沟通,官员们不安地心也渐渐的安定了下来,新皇稳重的表现让他们对未来开始充满信心,部分官员更是喜笑颜开,为自己今后将要迎来的一路高升而沾沾自喜,要变天咯!

    偌大的建安城,只有少数几人灵敏的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大齐新帝,真的像朝堂百官所赞颂的那般仁厚节俭,像建安城百姓所传那般励精图治,是个软柿子吗?不过在那些愣头青眼中,的确如此。

    王居正作为先帝老臣,大齐的官场常青树,自太祖时即任二品大臣,先帝即位后任中书令一职,统领百官,更是权势滔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今先帝即位之后,若是还能继续辅佐陛下,便是实打实的三朝元老,不过在底下那些自以为聪明过人的官员看来,正是树大招风时,待陛下处理完登基事宜后,坐稳龙椅,便要开始扶持亲信,清洗这些前朝余孽了,彼时朝堂之上,就要空出好些官帽子,于他们而言,真所谓百利而无一害。

    深夜,王府书房,一身便服的首辅大人弯着腰坐于桌前,书桌之上不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也不是笔墨纸砚,桌上一只精致玉壶,旁边放有一只玉雕麒麟盏,乃是皇帝赐酒专用,既然如此行事,意思再不过简单明了,玉壶底下压着一封信,不用想,也知道是谁的手笔,老人淡漠一笑,左手拿起玉壶,右手托盏,倒了一杯酒,却不饮下,只是看着右侧墙壁上的一幅名画七色鹿,此画乃是当年官至中书令之时,先帝所赐,此时再看,百感交集。

    能毫无动静的进入当今大齐首辅的宅子,且无声无息将此三物放于自己书桌上,府中高手无一人察觉,整个建安城之中,除了那一袭大红蟒袍之外,恐怕无人能做到。

    “哈哈哈,刘华岁啊刘华岁,没想到来送老夫临终一程的,竟是你这个老太监,如此看来,陛下还是高估了我王居正啦!”首辅大人突然发笑道,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整个大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堂中枢重臣,论权势滔天,无人能及,论资历辈分,更是力压百官,此时竟然如同一个苍老民夫一般可怜。

    王居正并没有打开那封信,似是有些不甘,他并不想接受这份宽宏大度,或者说体恤旧臣的虚伪说辞,自入朝为官以来,他王居正从一名愣头青逐渐变成一个官场老油条,明争暗斗,从未停歇,早已经与腐败融为一体的自己,不知是因为什么,看到那封信的同时,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练就的沉稳玲珑心抑制不住的愤怒,王居正也是疑惑,或许是年少轻狂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还有一丝火星未曾彻底熄灭罢。

    不过此时也不碍事了,慢慢举起玉盏一饮而下,再无遗憾可言,就此止步也好,这天下与自己有何干系,权柄滔天也好,贱为平民也罢,临了都是一捧黄土而已。

    “最后一回喝酒,也不大方些,竟如此小气,哼!”

    饮完一杯不尽兴的老人,放了酒盏,举起玉壶豪饮起来,几个眨眼间便一饮而尽,并不如此嗜酒,他是怕没机会喝完。

    一壶酒而矣,灌下后竟然有些头晕,御赐的好酒果然醉人呐!此时脸颊微微发热的王居正也不在意之前所想了,拿起信封胡乱拆开,不急不慢的看了起来,片刻后,老人猛的一起身,将椅子也撞开,手中紧紧撺着那张信纸,猛然抬头看向窗外,漫天星辰,空无一人。

    老人陷入沉思,跌坐在椅子上,眉头紧锁,久久没有动静,不知是死是活。

    次日朝会上,雕梁画栋的太和殿上,文武百官噤若寒蝉,一些官员朝会过后便要丢了头上的帽子,只因为以往的选择,此时正是秋后算账,新帝立威望之时,好几位高官更是掉了脑袋,这时那些之前中立之人就更加庆幸自己没有过早作抉择,如今才保住了性命,不过朝堂之事,此消彼长,令文武百官没想到的是,今日首辅大人依旧如同往常一般上朝,傲然立于朝堂之上,无半点颓丧之意,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身穿大红蟒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华岁宣读完圣旨后,朝堂清洗算是完毕,升迁贬谪都已明了,可王居正却依旧稳站中书令一位,权领百官,常青树依旧常青,老首辅还是首辅。

    如此一来,三省主官无一变动,倒霉的只是各个党派中的羽翼而已,此番举措惹人疑惑,陛下竟能容忍王居正这种久居高位的老臣继续统领百官,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不过几方党派皆有势力变动,倒也还算平衡,不知陛下究竟是怎么想的。

    日后朝堂之上若天平倾倒,陛下自是遭殃之人,如此行事,倒也符合陛下的心性,好些文官私下谈论时皆是赞同一个说法,建安城的百姓只知新帝是励精图治之人,却不知他性格儒弱,是治世之君,遇乱世,若还像此番行事,必然被文武百官所掣肘,难进寸步,彼时百官同进共退,若只顾自身安危,大齐必然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