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三国演义 » 第十三章:曹操刺董(上)

第十三章:曹操刺董(上)

    袁绍自从在嘉德殿和董卓拔剑相争后,心中忧惧不安,遂有离京之意。次日上午便来到曹操府上商议此事。

    袁绍:“唉,孟德,没想到朝中形势会变成这样,是我谋划不周。”

    曹操:“本初不必自责,你也是一心为国。况且,如果不是大将军被杀,董卓如何能霸占京师。只恨人算不如天算啊。”

    袁绍:“董卓之势已成,在京师已很难将其铲除了。我想先离开雒阳,去渤海,一则避祸,二则招兵买马,以备将来讨伐董卓。”

    曹操:“此计甚好,袁家四世三公,你振臂一呼,天下群雄必将响应。”

    袁绍:“孟德,此时雒阳太过危险,不如你和我一起走吧。”

    曹操摇摇头道:“你率联军来讨伐董卓,我留在雒阳,可为内应。”

    袁绍:“嗯,你见机行事就好,切记不可以身犯险。另外,我叔父(袁隗)也在雒阳。你有难时,可到我叔父府上暂避,谅那董卓也不敢动我叔父。”

    曹操:“嗯,知道了。你此去也要小心。”

    袁绍从腰间摘下一把刀:“这把七星刀就送给你防身,切记,安全第一。”

    曹操感动,随后又笑道:“这把刀我问你要了多次,你就是舍不得给。今天怎么了?还怕我死了不成。能杀我曹操的人还没出生呢。”

    袁绍知道曹操调侃,没有接话,只是嘱托:“孟德,董卓此人面善而心狠,雒阳太过危险,你还是要尽早脱身,离开雒阳才是。”

    曹操:“哈哈哈,知道了。好了,别啰嗦了,你赶快走吧。待除了董卓,天下再次太平,我们再把酒言欢。”

    袁绍:“嗯,一定。孟德,保重。”

    曹操:“保重。”

    袁绍、袁术、鲍信等人先后离京,又有卢植、郑泰等人先后弃官,朝中遂无人与董卓抗衡。昭宁元年(189年)九月甲戌,董卓于崇德前殿行废立大事。

    李儒读策文:“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完,董卓一挥手,斥道:“来人,扶弘农王下殿。”

    两个武士上前来对皇帝躬身一拜,皇帝明白,哭泣着缓缓走下来。朝中大臣多有悲泣者。

    阶下有一大臣,愤怒高叫道:“贼臣董卓,胆敢欺辱天子!吾今血溅五步,誓杀国贼!”

    说着,大臣便手持象简向董卓冲了过来。董卓的护卫见状,急忙将这个大臣按倒在地。众人视之,此大臣乃尚书丁管。

    董卓大怒:“给我拖出去,斩了。”

    董卓护卫将丁管拖下去,丁管仍骂不绝口:“逆贼董卓,你不得好死!你不得好死!”

    只听外面“咔嚓”一声,丁管被杀。护卫将丁管首级呈上来,董卓看后哈哈大笑道:“谁还忤逆造反?”

    只听阶下有一人大喝道:“呸,逆臣董卓,好不要脸!丁君乃汉臣,汝乃国贼,丁君杀汝,何来造反一说?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得车裂汝,以谢天下!”

    董卓大怒道:“大胆!来人,给我拖出去,把伍孚车裂!”

    董卓护卫把伍孚拖下去,伍孚仍骂不绝口:“乱贼董卓,总有一天,汝定然也是死无全尸!”

    曹操也站在阶下,看到这一幕,心中爆起万丈怒火。站在曹操旁边的一个大臣叫魏种,是曹操的同窗好友,见到这一幕,同样怒不可遏,双拳握的铁紧,双眼喷出怒火,左脚向前一步,也要向前去怒斥董卓。

    曹操看到魏种此举,急忙拉住魏种。魏种看向曹操,曹操摇了摇头。魏种顿时冷静下来,心中微微后怕。

    董卓废皇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改元永汉,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久后,弘农王刘辩与其母何氏皆被董卓鸩杀。白天,董卓常率军队劫掠百姓,每日夜晚,董卓入皇宫,奸宫***妃嫔。数月间,大汉社稷毁坏,京师生灵涂炭。董卓权势滔天,作恶多端,虽多有畏惧、愤怒者,但也有屈膝献媚者。曹操投靠董卓后,因其足智多谋,为董卓喜爱,倚为心腹。

    一日夜晚,曹操在家门口望着天上皎皎明月,轻声说了一句:“是时候了。”

    曹操来到魏种府前,对其下人说:“请通禀一声,说曹操于府外候见。”

    下人:“曹公子稍待,我马上去禀报。”

    片刻之后,下人出来了,拱手道:“曹公子,我家主人正在大厅相候,请进。”

    曹操进入魏府,来到大厅,还没打招呼,就听到魏种阴阳怪气地说:“哦,这不是董相国身边的大红人,曹大将军吗?你不在董相国身边伺候,何以屈身到草舍呢?”

    曹操年轻气盛,听到话中讥讽之意,便冷哼了一声,道:“哼,你倒是品行高洁啊。看着董卓祸国殃民,只敢躲在府内,说两句阴阳怪气的话。”

    魏种大怒道:“那日在朝堂上,要不是你拦住我,我……”

    曹操打断魏种的话,道:“你就早死了。”

    魏种冷哼一声,语气不屑:“也比你这种贪图富贵,贪生怕死的人要强。”

    曹操微微皱眉,道:“我们自幼一起读书,在你眼里,我曹操就是这种人吗?”

    魏种:“人心易变,加之功名富贵诱惑,又何足为怪。”

    曹操叹了一声,道:“是啊,功名富贵,的确可以让无数人变心,但是你魏种,并不是其中之一,对吗?”

    魏种:“哼,我魏种虽然德薄,但,视富贵如浮云,富贵安能变我心。”

    曹操:“好,我曹操果然没有看错人。”

    魏种:“你这话什么意思?”

    曹操:“此处不是说话之处,请移步密室。”

    魏种:“好,我倒要听听你要说什么。”

    两人走进一间密室,相对坐罢,魏种道:“有话请讲。”

    曹操:“袁本初已离开雒阳,去渤海了。”

    魏种:“这我知道,但是他为何是去渤海?他老家不是在汝南吗?”

    曹操:“他在渤海有许多朋友,是去组建联军,以讨伐董卓。而我屈身事董,是为了取得他的信任,为联军内应。”

    魏种大惊:“啊?”

    魏种还在惊讶中,曹操继续道:“但一旦两军开战,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死于非命。那日,你看到丁管被杀,义愤填膺,我将你拦下,你可知为何?”

    魏种:“起初,我以为你是怕受到牵连。现在,我想我错怪你了。你不想两军开战,又不想我去送死,莫非,你有更好的办法诛杀董卓?”

    曹操正色道:“曹某虽不才,愿只身断董卓之头,悬于东门,上报国家养育之恩,下谢天下万民。”

    魏种大惊:“什么?难道你也要刺杀董卓?”

    曹操:“正是。我曹家世食汉禄,今汉室有难,我曹操不敢独善其身。愿以一人之身,以徇国家之急。”

    魏种起身,隆重的对曹操一拜,道:“以前是我眼拙,言语冲撞了孟德兄。不曾想,孟德兄竟有此忠勇之心!魏种敬佩。”

    曹操:“言过了,如今愿意为大汉流血者,何止千千万万,你魏种敢奋不顾身,我曹操如何不敢。”

    魏种:“孟德高义,在下佩服。只是不知,你要怎样刺杀董卓,也像丁管、伍孚一样吗?”

    曹操摇摇头:“不是,董卓是边军出身,本就武艺高强,加之吕布常常随身护卫,直接刺杀,难以成功。”

    魏种:“那你要怎样杀董卓?”

    曹操:“要离虽是一个残疾之人,却能刺杀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庆忌,原因是什么呢?”

    魏种:“因为庆忌信任要离,没有防备。哦,难道你这段时间屈身侍奉董卓,是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

    曹操笑了笑,道:“显然,我已经取得了董卓的信任,所有人都知道我曹操现在就是董卓的心腹爪牙,你不也这么认为吗?”

    魏种笑道:“哈哈哈,是啊,我们是多年好友,我都没看出你是假意投在董卓麾下。孟德,你不仅忠勇,更有大智慧,唉,我魏种,远不如你啊。”

    曹操:“同是为国效力,何须比较。”

    魏种点点头道:“那你是不是已有了详细的刺杀计划。”

    曹操:“董卓这厮,防卫做的很周密。就算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常常能自由出入相府,但是我发现,董卓就算是休息的时候,也穿着一件贴身的软甲。能猜得出,那软甲不是寻常之物,普通刀剑恐怕无法将其刺穿。”

    魏种:“那怎么办啊?”

    曹操笑,拿出七宝刀,道:“这是本初送我的七星刀,此刀削铁如泥,必能穿透铠甲,一刀杀死董卓。”

    魏种接过刀来,看了看,喜道:“好刀,好刀。”

    魏种把刀交还给曹操,道:“孟德,客套话我也不多说了,你说吧,你来找我是要我做什么,我全听你的。”

    曹操也不多说客套话,因为这本就是玩命的事,直接拱手拜了一下,以示感谢,又从衣服内拿出一块布帛,道:“我这有一份陛下密授于我的讨董檄文,你先拿着。明日我就去刺杀董卓,你到在城东门外二十里处小亭等待。若我明日午时出城来与你相见,那我就还活着。如果我没来见你,那我就是死了。不管我是死是活,你都要拿着这篇檄文去渤海找本初。到时,以此檄文为号,袁本初再振臂一呼,天下群雄必云集响应。联军必能剿除董卓,汉室必能再次兴复!”

    魏种:“魏种,一定不负君之所托。”

    曹操:“本初智勇兼备,加之四世三公,深得人心,天下豪杰从之如流,将来勘平乱世者,再现大汉辉煌的必定是他。”

    魏种点点头。

    曹操笑道:“你替我向本初带一句话,去努力追求大汉盛世的路上,记得,把我的那一份也带着一起吧。”

    魏种拱手道:“敢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