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坤诗歌集 » 第五集之六节东汉到了灭亡之日

第五集之六节东汉到了灭亡之日

    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压力,

    使阶级矛盾尖锐化趋势,

    自汉安帝(公元107~125年)时起,

    以农民为主体的全国各族人民,

    就开始同东汉王朝的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抗击。

    随着东汉王朝统治的黑暗日趋,

    这种反抗斗争愈来愈激烈,

    到汉灵帝时(公元168~188年)终于爆发了“八州并发,

    烟炎绛天”的全国性的、空前统一的大起义——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不免以失败而告终,

    但它给东汉王朝以致命打击,

    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灭亡,

    再现促成割据形势。

    到公元230年再也无法苟延残喘的东汉朝廷被曹魏政权取而代之。

    东汉王朝的灭亡,

    标志着自秦以来的封建王朝统一局面的结束彻底,

    代之而起的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在中国再现的割据形势。

    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另一个时期。

    一、黄巾大起义

    (一)黄巾起义的长期准备

    公元184年爆发了彻底动摇东汉统治政权的黄巾大起义,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有组织的伟大行动。

    早在起义前时,

    准备活动已在进行,进入筹备时期。

    《太平经》的出现

    黄巾起义的准备是和《太平经》、道教有密切关系的。

    早在东汉顺帝时,

    有琅琊人官崇向皇帝献其师干吉所藏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即《太平清领书》书籍,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太平经》的道家最早的经典典籍。

    这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

    每部十七卷计。

    其内容“以阴阳五行为家,

    而多巫觋杂语”,

    是一部宣扬无人感应、阴阳五行之类的迷信书籍。

    但是,宫崇将此书送上之后,

    却被朝廷认为是“妖妄不经”而被“收藏”搁置。

    桓帝时,又有襄楷献此书两次,

    同样被朝廷以“不合明听”而拒绝承认其存在价值。

    道教的传播

    《太平清领书》虽被汉代统治阶级斥之为“妖妄不经”而予以否定,

    但以它为经典的道教则在东汉时代广为传播各地。

    这里仅说明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有密切关系的两支道教组织“太平米道”和“五斗米道”的活动情势:

    信奉《太平经》的,

    主要是太平道,

    其创造人是钷鹿人张角。

    关于张角的身世,

    史籍上留下很少的载记。

    只知道他是在宫祟献《太平清领书》被拒绝后得到此书的。

    他在广大的东方地区传道,

    自称“大贤良师”,

    奉事黄老道,畜养子弟,

    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

    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他利用原始巫术的方法治病传道,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

    这种用“符水咒说”治病的方法显然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但又何以“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其原因有二:

    一是同其它宗教迷信一样的,

    太平道有一套迷惑人的说法道理,

    “师持九节杖为符祝,

    教病人叩头恩过,因以符水饮之,

    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

    则为不信道”。原来是病就是“信道”则自然而然愈之,

    不愈者就是“不信道”的。

    这当然无不灵验了的。

    不过,这种说法并非太平道所独有的,

    一切宗教迷信的学说大都是如此。

    显然,东汉末年太平道得以广泛传播是另有原因的,

    那就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

    皇室、贵族、外戚、宦官和一切贪官污吏、地主豪强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苦难,

    人民备受压迫、剥削,生活朝不保夕,

    生不得温饱,病无力医治,

    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之时,

    只好求助于这种原始巫术的方式,

    为自己精神人上找到“廉价的慰藉”。

    而太平道所宣传的平均思想,

    又恰投其所需,

    因而太平道在东汉末年得到广泛传播,

    《太平经》的内容也因辗转宣杨方式,

    而愈来愈多趋势。

    《太平经》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在太平道传播时,

    逐渐深处人心。

    从而为乐东汉末年的大起义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的准备设计。

    当东方地区太平道广泛传播之时,

    在巴蜀地区流行的“五斗米道”也成为一个力量颇强的宗教组织。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

    学道于鹤鸣山(亦作鹤鹄山,

    在今四川仁寿)地,

    后吸收了西南地区某些原始宗教而创“五斗米道”组织。

    其传道特点是:

    凡人“五斗米道”者,皆出五斗米,

    以供道徒用食。

    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地,

    汉中为根据地。

    其教义中的平均思想虽不如太平道明显,

    但也与其接近一致。所以,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也很流行。

    道教的传播,

    特别是其教义中朴素的平等观念、平均思想认识,

    深受农民和其它下层人民的拥护支持,

    成了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早在黄巾大起义之前,汉冲帝时,

    历阳华孟起义,自称黑帝。

    建和二年(148年)时,

    长平入陈景,自号黄帝子,

    南顿人管伯,自称真人。

    他们都是利用道教组织武装起义的。

    不过,这些起义因组织得不够严密,

    很快就被镇压下去。

    《太平经》和道教的流传各地,

    终于成为一支反对封建政权的潜在力量,

    其中张角的一支迅速地发展到足

    以同东汉王朝公开决战的实力。

    张角既以治病手段传布太平道,

    则这种半公开的活动在群众中得到很大的反响支持,

    贫苦农民“流移奔赴”,

    纷纷“繈负归之”。

    到灵帝熹平年间里,

    太平道的发展已引起统治阶级极大的恐惶,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时,

    太尉杨赐曾为此事专门上书给灵帝。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载记:

    (杨)赐时在司徒,召掾刘陶告曰:“

    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

    今若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

    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

    以弧弱其党,然后珠其渠帅,

    可不劳而定,何如?“陶对曰:

    “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庙胜之术也。”赐遂上书言之。

    可以看出,当时太平道发展形势,

    已经使统治阶级不敢贸然捕讨,

    只好采取分化的方式

    “以孤弱其党”组织,

    然后再对太平道的首领下毒手处治。

    不过,杨赐的毒计并未实现目的,

    因为当时宦官专权,“党锢之祸”仍在继续,

    统治阶级|内部正忙于争权夺利,

    没有多少人顾及到正在迅速发展的太平道组织。

    就趁这样的大好时机,

    张角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准备活动。

    在此之前时,

    他派弟子8人分赴各地,

    以传道为名组织群众,

    积极准备起义,

    “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

    自青、徐、幽、冀、扬、兖、豫八州之人,

    莫不毕应”之。

    在上述八州中已经有数十万徒弟。

    张角又将这数十万人按地区分36方,

    大方万余人计,小方六七千人,

    首领各立,称将军职。

    这样,太平道就成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

    同时,太平道还宣传“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并“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

    皆作‘甲子’字”“甲子”年就是公元184年,

    太平道决定在这一年举行全国起义。

    在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顺利地迅速进行着。

    广大贫苦农民暗下决心准备与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决一死战到底。

    但是腐朽的东汉统治者还蒙在鼓里,

    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时,

    有一些宦官吏已报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

    但更多的地方官吏出于“忌讳”而不肯报告如实,

    那个昏庸的灵帝更是“殊不悟”。

    于是,起义准备进行顺利,

    张角亲自到首都洛阳察看形势,

    调大方马元义率荆、扬一带数万人,

    定期集中于邺(今河南安阳)地,

    接着又同京师太平道约定,

    于甲子年三月五日,

    在首都和全国同时起义。

    这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起义,

    基本布置就绪,

    一场生死决战就要爆发而起。

    (二)、黄巾起义的爆发

    一场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大起义,

    终于爆发而起。

    提前行动

    起义的时间决定后,

    张角又派人在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用白土书上“甲子”二字。

    八郡的决心起义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都在等待着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到来之时。

    在这紧要关头,起义队伍出现了叛徒,

    当预定起义的前一个月时,

    张角的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

    将起义计划全部泄露出去。

    东汉政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捕获起义军重要首领马元义,

    并在洛阳处以酷刑——车裂。

    京师中信奉太平道的“宫省直卫”和百姓1000多人士,

    也遭到杀害处死。

    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太平道首领的镇压行动就要开始,

    形势对起义者来说已刻不容缓,

    原来拟定的计划全部被打乱秩序。

    面对着突变的形势,张角当机立断,

    毅然决定立即起义。

    “晨夜驰败诸方”,

    下达提前起义的决议。虽然是仓猝之间行动的开始,

    但由于早有10余年的准备长期,

    所以“旬日之间,天下响应”而起。

    数十万农民同时拿起武器,

    向着敌人冲去,

    他们头裹黄巾为标志,

    因而有“黄巾”军之称。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职,

    角弟张宝称“地公将军”,

    弟张梁称“人公将军”职,

    兄弟三人为最高统帅。

    全国各地有太平道活动的州郡“同时俱发”进击。

    张角兄弟率主力,

    活动于广阳(今河北良乡)、广宗(今河北宗城)、钜鹿等地;

    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区的颖川、南阳、汝南和陈国一带地区,

    有波才、张曼成和彭脱率领起义;

    在东郡各地,则有卜己、张伯和梁仲宁所领导的起义。

    一时之间形成“遐迩摇荡、八州并击,

    烟炎绛天”的巨大声势。

    在太平道起义的影响下,

    五斗米道系统的巴郡张修也在汉中一带起义。

    另有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也在抱罕、河关一带起义。

    边章、韩遂等为义军拥戴、杀金城太守职,

    与东汉政府对击。

    东汉王朝统治的地区几乎全部处于动摇态势。

    封建政权土崩瓦解

    黄巾起义后,义军主力集中在冀州、颖川、南阳三地区。

    义旗所指,

    封建政权顿时土崩瓦解倒地,

    “长吏多逃亡”,义军所到之地,

    烧官府,杀地主,“劫略聚邑,州郡失据”。

    黄巾军的英勇作战,

    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战绩;三月里,

    张曼成所率的南阳黄巾军,

    一举攻克郡城地,杀郡守褚贡;

    河北义军活捉了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

    汝南黄巾军在召陵(今河南偃城东)大败太守赵谦,

    广阳黄巾军斩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等官吏。

    黄巾军仓猝起义后就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使东汉统治者惊慌失措。

    东汉政府首先急令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将士,

    挡住逐渐向首都洛阳逼进的黄巾主力。

    接着命何进为大将军职,

    率左右羽林五营士驻守都亭,守卫京都洛阳城池。

    又派人率兵防守洛阳和周围的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个要塞之地。

    作了这些应急措施,

    灵帝召开群臣会议,

    作进一步策划目的。

    而各地豪族地主武装也在挖长壤、修坞堡,

    组织力量与黄巾军对击。

    解除“党锢”向义军反扑

    面对着强大的黄巾军武力,

    外戚、宦官和官僚集团感到有必要联合一起,

    一致对付起义。于是,

    他们之间的矛盾立即缓和,在灵帝的御前会议,

    北地太守皇甫嵩提出解除“党锢”的建议,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关系,以应危局。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批准支持,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下诏“赦天下党人”。同时,

    还紧急征募将士,

    任命皇甫嵩、朱禊为左、右中郎将职,

    率主力镇压对洛阳威胁最大的颖川黄巾军主力,

    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职,

    向张角所率领的河北黄巾军攻击。

    开始向黄巾军疯狂反击。

    在洛阳附近的战斗,

    颖川黄巾军开始取得很大胜利。

    朱契、皇甫嵩被波才指挥的义军打的大败,

    退守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地,

    不久形势急转直下,

    皇甫嵩利用黄巾军轻敌,施行纵火突击,

    东汉王朝骑都尉曹操也率兵赶至。

    经过激战,义军大败,

    数万黄巾军壮烈牺牲身死疆地。

    颖川黄巾军的失败,解除了对东汉首都的直接威胁压力,

    东汉政府又调皇甫嵩率军北上,

    向冀州主力攻击,

    朱禊则转向南阳,围剿南阳黄巾主力。

    南阳黄巾军在张曼成的指挥下,

    开始也取得了胜利,

    将南阳太守秦颉围困于宛城地,

    相持100余日。

    虽然在秦颉的疯狂反扑中,

    义军领袖张曼成不幸战死,

    但黄巾军在新推出的领袖赵弘率领下,

    经过激战,终于夺取了宛城胜利。

    义军发展到10万人计。

    “苍天当死,

    黄天当立”的口号响彻云霄。然而,

    当朱楔率领颖川战后的政府军增援南阳秦颉军以后时,

    黄巾军就处于不利,

    坚守宛城达数月之久的赵弘不幸战死。

    十一月时,宛城陷落,黄巾军也被镇压下去。

    就在南阳、颖川激战之时,

    黄巾军总指挥张角猝然病逝,

    河北黄巾军在张梁领导下,

    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与率兵扑来的皇甫嵩军展开血战。

    十月时,

    黄巾军大败皇甫嵩,但得胜后的黄巾军又因麻痹轻敌,

    被皇甫嵩偷袭。

    黄巾军在被动应战下,遭到惨重损失,

    战斗从黎明延续至傍晚时,

    3万义军同他们的领袖张梁英勇战死,

    其余的5万黄巾军全部“赴河”就义。

    十一月时,在下曲阳张宝也同10万黄巾军将士一起,

    与敌人拼死鏖战到底,

    全部壮烈牺牲,河北黄巾军也告败绩。

    数十万黄巾军主力经过9个月的激烈战斗,

    先后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但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下去后,

    更多的起义军仍在各地坚持与东汉政权进行斗争战事,

    持续达20余年之久时,

    他们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表明,

    人民是不甘心任统治者宰割的。

    二、割据形势的再现和东汉的灭亡

    自黄巾大起义失败后,

    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又维持了20余年时,

    才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灭亡,

    在这20余年里,

    又重新出现复杂局面的历史。

    (-)、军阀混战

    军阀割据出现

    起义后时,

    东汉政权实际已被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壮大起来的各武装集团瓜分割据,

    名存实亡。而各武装集团又因争夺地盘进行长期混战不止,

    从而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日期。

    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地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郄趁机发展了自己,

    建立自己控制的武装实力。

    成为地方军阀割据。

    黄巾起义失败后时,

    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王朝正式将-些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职,

    选择有名望的官僚充任,

    总掌一州军政权力。

    这无异于承认地方割据势力,

    因此更助长了膨胀的军阀势力。

    黄巾起义开始时,

    灵帝何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领兵守护洛阳城池。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

    灵帝成立京师近卫部队——西园八校尉职,

    却以宦官蹇硬为上军校尉职。

    这就又重新引起外戚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加剧。

    公元189年灵帝死后,

    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官僚、名士联合一气,

    开始了同宦官集团的决战。

    灵帝死后时,

    何进立他的外甥刘辫为帝(少帝),

    刘辩时年14岁,何太后临朝事。

    何进以大将军尚书事,

    不久就杀掉宦官蹇硕。

    为进一步消灭宦官势力,

    何进又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师。

    在董卓未到达洛阳时,

    何进已联合四园八校尉的副统领、中军校尉袁绍等杀掉宦官2000人计。

    何进等欲杀尽宦官职吏,

    一概不留,甚至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死。

    他们这样乱杀乱砍,

    引起统治阶级中的混乱无序,

    早就怀有野心的董卓领兵到洛阳时,

    恰好找到借口,他依靠掌握的武装废掉少帝,

    立刘协为帝(献帝),

    自任相国职,控制朝政大局。

    董卓专权后,

    各地握有军事实力的州牧、太守、刺史等纷纷起兵拉旗,

    以讨董卓为名,实际进行争夺地盘的割据战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起兵讨董卓的有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亻由、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以及典军校尉曹操等各路将士。

    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

    组成“关东军”旅。

    于是“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

    万里相赴”一起,

    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军阀割据及其战争战役。

    董卓败亡和军阀混战之序

    董卓见“关东军”已威胁洛阳城池,

    而在白波谷(今山西临汾境内)又有10万黄巾军余部在活动,

    就慌忙挟汉献帝由洛阳逃往长安地。

    董卓是极为残忍的军阀棍子,

    以杀人为乐,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当他撤出洛阳时,

    “烧洛阳城外面百里。

    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之。

    后又“尽徙洛阳人数百万于长安,

    步琦驱蹙,更相蹈籍,

    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惨局。

    他平时就纵士兵杀、烧、夺、掠,无所不为之。

    有一次他曾派军队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地,

    把正在祭社的男子全部杀死,

    将头挂在车上,

    掠走全部的财物和妇女,

    回到洛阳后时,

    还要庆贺“凯旋”胜利。

    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东西,

    其逃离洛阳时造成的灾难是不难想象的。

    董卓到长安后时,

    又大肆聚敛继续,

    疯狂掠夺无耻,

    “淫乐纵恣,……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

    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食。

    其杀人的手段更为凶残至极;

    “先断其舌,斩手足,

    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未及得死,

    偃转杯案间。会者战栗,

    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其事。

    以讨董卓为名组成的“关东军”各路军阀势力,

    都在打算自己,实际并未与董卓决战一试。

    公元192年时,

    董卓在长安被其部将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

    卓部将季颓、郭汜又杀王允死,

    关中陷于更加混乱的状态形势,

    李、郭二人丝毫不比董卓善良,

    烧杀抢掠更加疯狂无比。

    关东讨董军在董卓死后并未收兵卷旗,

    更大规模的混战从此开始。

    在混战中遭受损失的仍然是劳动人民,

    如曹操攻陷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地,

    “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在战祸频仍的地区,

    无辜人民被屠杀而死,

    如东汉时琢郡有十万户余,

    鄙陵县有五六万户之,

    兵祸后涿郡仅余3000户籍,

    而鄙陵只剩数百户籍。

    富庶的中原地区变成一片荒原废墟。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时,

    除关中的董卓和李颓、郭汜外的,

    还有以下一些主要武装集团组织,

    割据于各地:

    (一)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地区。

    (二)公孙瓒、刘虞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地区。

    (三)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等地。

    (四)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地区。

    (五)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

    (六)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徐州(今江苏北部)地区。

    (七)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八)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九)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地区。

    (十)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此外在汉中还有一个张鲁政权自立。

    经过几年的混战,到公元199年时。

    全国大的军事集团只剩下孙策、刘表、刘璋(据益州)、韩遂、马腾、公孙度、袁绍和曹操几股势力。

    其中最大的割据势力就是曹操和袁绍两股势力。

    曹操统一北方的官渡战役

    献帝建安五年(2000年)时,

    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发生了决定性大战——官渡(今河北中牟东北)战役,

    从而使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本是宦官曹腾养子,

    买官至太尉职,

    在镇压黄巾军的战争中,

    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又不断与黄巾起义的余部作战,

    于公元192年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打败黄巾军武力,

    将黄巾降卒30万余,百余万口男女,

    编为自己属下管理,

    “号为青州兵”师,从此,

    成为各军事集团实力较强的一支。

    公元196年汉献帝趁关中混战之机从长安逃回洛阳去,

    曹操立即迎献帝并迁都许昌地,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

    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

    同年曹操又用屯田的方法,

    解决了军粮问题。

    在满目凄凉的中原地区,

    曹操占领的地区竟出现生产发展的奇迹,

    这就是他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在公元200年以前时,

    北方军事集团中唯一能与曹操抗衡的只有袁绍势力。

    这样曹、袁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随时即起。

    官渡之战前时,

    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

    拥有大军10万余,战马万匹,

    而曹操只有兖、豫二州地,

    军队一二万计。

    从军事实力及后方物资相比,

    袁远胜曹无疑。

    但袁绍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使豪强擅恣,

    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之,

    其残暴统治早引起统治下的人民的仇恨至极。

    而曹操的统治则较为清明,严明军纪,

    治军严厉,任人唯才是举,

    又比较注意发展生产种植。因此,

    当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开始后时,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

    以少胜多很快地使袁绍10万大军全面崩溃败绩。起初时,

    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地,

    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时,

    曹操先解白马之围,再退守官渡地。

    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时,

    致使袁军军心动摇开始,

    致使全线崩溃倒地。

    袁绍从前线仓促逃回原地,

    二年后忧愤而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

    曹操率兵扫平袁绍死后由其子袁尚统率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南起长江以北至长城的北方地区。

    三、赤壁之战和东汉灭亡

    曹操统一北方后时,

    全国其它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形势:

    主要是荆州刘表死后,

    其子刘琮向曹操请降事,

    而投靠刘表的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决心联络江东的孙权与曹操抗抵。

    孙权为孙策之弟,

    在其属下集聚了一批武将和谋士,

    江东在孙氏的统治下,

    经过较长时期的开发治理,

    成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

    这样子,孙、刘的联合成为曹操扩展实力的主要障碍阻力。

    赤壁之战

    经过充分准备,以孙、刘联合为一方,

    以曹操为一方的赤壁大战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开始。

    曹操率军队20万人计,

    号称80万,由江陵顺江南下,此时,

    孙、刘联军只有5万兵力,

    双方相遇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展开激战。

    开始曹军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但有不少不利,

    比如水土不服将士、骄傲轻敌。

    曹军初战失利。又因北军多水性不习,

    曹操命将船首尾相连一起。

    而东吴则趁机用计,

    用火攻烧毁曹军船只,

    大火一直延续至岸上大本营地。

    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胜利,

    曹军大败,全军覆没倒地。

    曹操逃回后时,

    从此不再向长江以南攻击,

    而刘备又占据了巴蜀、汉中地区,

    这样形成孙、曹、刘鼎立之局。

    东汉灭亡

    从黄巾起义主力失败后时,

    东汉皇帝就已经成为董卓、曹操手中的傀儡标志,

    东汉王朝己名存实亡。

    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看是,

    还是军事集团的实际占领方面看是,

    统一的政权早已不复存在实际。

    因此,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后时,

    其子曹丕就轻易地废掉汉献帝,

    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位置,

    国号魏,建都洛阳地。

    这样刘氏家族统治的东汉王朝200余年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到此。

    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军阀割据,

    虽然并非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

    但这种现象也是一直在后代不断出现的历史。

    尽管历代最高统治者掌权伊始,

    就千方百计寻求杜绝地方割据产生之源的种种方式,

    然而其效甚微,无济于事。

    反复再现的军阀混战经历,

    构成了大一统的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这是不能不加以正视的。

    历史将给人以启示,

    从中会悟出一些道理。

    《第六集》民族大融合的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誉,

    由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时,

    终于265年晋代魏止。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

    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时期。

    第一节三国局面形成的背景历史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

    刘辩继立为少帝。

    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较尉之一的袁绍,

    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死。

    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职吏,

    并召州牧董卓入洛阳援助支持。

    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

    董卓率兵入洛后,尽揽朝政大事。

    他废黜少帝,

    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一致,

    酿成大规模的内战开始。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地,

    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

    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而起,

    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一体。

    他们分屯要害之地,

    推袁绍为盟主,进攻董卓相机。

    初平元年(190)时,

    董卓避关东兵锋,

    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地。

    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群体,

    欺诈并吞彼此、不久就分崩离折之。

    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而起,

    董卓被杀而死,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

    到建安元年(198)时,

    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

    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地,

    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地,

    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地

    公孙瓒占据幽州地,

    公孙度占据辽东地区,

    陶谦、刘备、吕布先占据徐州,

    袁术占据杨州的淮南部分地区,

    刘表占据荆州地,刘璋占据益州地,

    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地区,

    士燮占据交州地。

    此外,张鲁以遣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

    置祭酒以治民。

    这些割据势力,

    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势力。

    董卓入洛后时,

    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地,

    聚兵反击,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

    初平三年时,

    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余,

    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旅;

    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实力。

    建安元年时,

    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地,

    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臣之势;

    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

    建安五年时,

    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战役,

    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

    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占袁氏的邺城池,

    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

    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时,

    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地,

    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势力。

    建安十三年时,

    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城池。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而去。

    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

    商讨对策谋计,

    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

    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一起,

    共抗曹军进击。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

    长江南沙岸)地区,

    迫使曹军退回中原地区。

    这就是决定南北相持局面的赤壁战役。

    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

    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地区。

    建安十六年时,

    刘备率部进入益州地,

    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

    二十四年时,

    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之地,

    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攻击,

    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

    占领荆州地,隔三峡与刘备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一月时,

    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

    国号魏,都洛阳地,

    建元黄初。221年时,

    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

    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

    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

    在武昌称吴王。222年时,

    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地,

    独亭一役,

    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地区。

    229年时,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

    后迁都建业(即建康)地,

    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时,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

    共抗曹军。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

    有的规模还比较大的,但是总的,

    力量平衡大体,

    鼎足之势维持四十余年之久时期。

    三国疆域,

    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

    吴得东南地区。

    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杨等州地。

    其中凉州领戍己校尉护西域;

    幽州地境达于辽东;

    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

    蜀置益州地,

    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地。

    吴有杨、荆、交三州地。

    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

    口四百四十万余:

    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余,

    吏四万,兵十万余;

    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囗二百三十万计,

    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余。

    第三节鼎足而立的魏丶蜀丶吴

    一、魏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系,

    魏晋时称为士族,很大影响力,

    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里,

    或者在政治上在这个阶层一边的。

    曹操由于宦官家族的身世,

    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看起,

    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优势。

    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

    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一致,

    几乎覆没其势力。

    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

    远胜曹操影响和实力,

    在讨曹操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阄遗丑”之士。

    官渡之战时,

    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联系。

    曹操为了战胜强大之敌,

    不得不度外用人,

    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士。

    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

    拨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士。

    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

    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

    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

    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时,

    徐州混乱时,他曾派出陈群名士、何夔等人出宰诸县,

    以图稳定局势,

    曹操得邺城后时,

    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的名士;

    破荆州时,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的士人任职。

    曹操越到晚年时,

    越是以慎德为念。曹操死后数月里,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时,

    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级制,

    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官员职吏,

    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职,

    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人士,

    评列为九品圾,

    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一职。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

    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

    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

    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择的情势,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大局。

    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坛的岁月里,

    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

    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之制,

    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系。

    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

    曹魏建立了士家制。

    士家有特别的户籍,

    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

    士家身份低于平民的,

    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婢。

    冀州士家有户十万余。

    曹操得以不断状大势力,

    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制。

    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颖川黄巾时,

    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

    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

    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职招募流亡者屯田去。

    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之地,

    自成系统,不属郡县管理。

    屯田民是国家佃客群体,

    以四六(用官牛的)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

    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

    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制。

    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支持,

    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

    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供给。

    齐王芳时,

    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地区,

    军士屯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

    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计,

    每户征收调绵二斤、绢二匹。

    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

    对农民有很大好处的,

    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群体。

    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处治,

    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施行屯田制、

    租调制,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秩序,

    生产逐渐恢复。政府整修道路,

    兴建水利,

    便利了交通和漕运事宜。

    恢复的冶铁业中,

    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实施,

    丝织业也兴盛而起。

    商品交换渐有起色,

    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

    洛阳、邺城都繁华日趋。

    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关系。

    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的,

    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于市。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署名诗人;

    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

    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建安风骨”名誉,

    留下许多名篇歌诗。

    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

    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

    是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展示。

    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名医,

    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籍,

    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知识。

    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

    首创用沸散作手术麻醉剂。

    数学家刘微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实绩。

    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展示,

    包括提水翻车工具。

    在岽宗教方面,

    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败绩,略有沉寂,

    佛教则流传继续。洛阳有佛寺,

    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各地。

    颖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

    是第一个西行的汉僧人士。

    魏国建立不久时,政权腐败开始。

    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问题。

    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改易朝典,

    排斥司马懿。

    司马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系,

    司马懿本人又屡有军功,富于谋计。

    景初二年(238)时,

    他率军平定公孙渊,

    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从此。

    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时,

    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起事,

    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

    独揽朝政权事,

    史称高平陵事件。

    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毋丘俭(正元

    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攻击,

    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

    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死。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后时,

    司马氏乘时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将蜀灭之。

    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义,

    代魏为晋从此。

    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时。

    二、蜀

    董卓入洛阳的前一年(中平五年,

    188)时,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职。

    焉死,子璋继任其职。

    刘焉、刘璋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

    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时驻荆州的刘备入蜀地,

    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势力。

    建安十九年时,刘备占据益州地;

    二十四年进驻汉中,为汉中王称之,

    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而死。

    刘备于221年称帝,

    为争夺已失的荆州地,

    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战役,

    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荆州时,

    邀约客居襄阳的诸葛亮为辅佐自己。

    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

    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

    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益州而以图自立。

    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为帝。

    小国弱民,处境困难。

    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系,

    当时统称西南夷,接二连三发生叛乱起事。

    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囗执

    太守职,求附于吴势。

    囗柯太守朱褒、越囗夷王高定元都响

    应雍囗一起,

    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区域。

    建兴三年(225)时,

    诸葛亮率军南征进击,为三路分击,

    诸葛亮军西平越囗、马忠军东平囗柯势力,

    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地。

    此时孟获已代雍囗据郡职。

    诸葛亮败孟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

    对孟获七纵七擒处置,

    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之。

    诸葛亮把夷人渠师移置成都为官职,

    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兵士,

    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

    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

    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态势,

    有所改变从此。结束南中战事,

    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

    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地,

    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烈战役。

    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求战急于,

    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认识;

    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长期。

    建兴六年时,

    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布置,

    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地区。

    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绩,

    蜀军撤回原地。以后三年时,

    诸葛亮又屡次出兵进击,

    都由于军粮不济,退之。建兴十二年

    再次北伐进击,

    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地时,于军中病死,

    蜀军撤回,北伐顿止。

    诸葛亮死后时,

    蜀国以蒋琬、费囗、董允等人相继为相职,

    因循守成而己。

    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专权,

    腐败政治。大将军姜维北伐战役,

    劳而无功返之。景耀六年时,

    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主力,

    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击,

    于这年冬将蜀灭之。

    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时。

    三、吴

    汉末黄巾起义时,

    孙坚随会稽朱到中原镇压黄巾起义。

    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地。

    董卓之乱时,

    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时,

    隶属于袁术势力,

    在淮南活动。孙坚死,

    子孙策统领部众将士,

    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

    展势力。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

    驱逐暂驻曲阿的杨州刺史刘繇,

    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官吏。

    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时期,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候级。

    建安四年时,

    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势力,

    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

    建安五年孙策死,

    策弟孙权接替。

    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地。

    筹划赤壁战事,势力达于荆州地;

    十?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燮兄弟,

    取得东南半壁。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地,

    次年时,改株陵为建业。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

    占有荆州地。

    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限制了蜀国发展的可能之机。

    孙权尚存的困难问题,

    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

    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势力,

    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关系,

    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区域。

    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役。

    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恪率

    军进攻丹阳山越时,经过围困三年时,

    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

    其中四万丁壮补充兵力,余下的成为编户籍。

    孙权统治的几十年里,

    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一起。

    东晋南朝史籍,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见知。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地区,

    赤璧战后时,

    曹操屡次攻合肥地区,

    双方互有胜负不一。

    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

    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攻势。

    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各地,

    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布置,

    防守严密。魏军有限水师,

    进攻难于奏效有力,

    所以魏吴有年相持。孙权统治时,

    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

    山越出厉平地,增多劳动力。

    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

    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

    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情势。

    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

    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经流山甸里,

    不便通航,吴未得修整治理。

    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

    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一起。

    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航渠。

    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

    但织造技术还不高,

    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

    铜铁冶炼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

    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时期。

    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盛拓起,

    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地区,

    南通南海诸国地。

    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地,

    即今台湾地区,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载记,

    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挟南(在今束浦寨境)诸国地。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地。

    发展的经济,

    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升级,

    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文史之士,

    如虞翻、韦昭、陆绩。

    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各地,

    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

    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而去。

    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各地。

    道教在南方民间流传继续。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各地,

    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将士,

    功臣往往拥有至数县的俸邑,

    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领兵世裘。

    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顺、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童仆和土地,

    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系。

    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之力。

    孙权死(252)后吴国衰弱日趋,

    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势。

    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大计,

    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

    晋秦始五年(269)时,

    羊祜受命都督荆州诸军事,

    镇襄阳筹划攻吴大事。

    羊祜命王囗在益州筹建水师,

    并预定攻吴的方略军事。

    咸宁五年(279)冬季,

    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

    间五道攻吴进击,

    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而去,

    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城池,

    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去。

    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时。

    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

    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

    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第二节两晋

    3世纪60年代至5世纪20年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统治。

    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时,

    晋王司马炎(即晋武帝司马炎)夺取政权称帝,

    晋朝建立,先都洛阳,

    后迁长安,历四帝。

    建兴四年(316)为匈奴刘氏所灭之,

    史称西晋。

    建武元年(317)啷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即晋王位时,

    都于建康地,历十一帝。

    元熙二年(420)时,

    为刘裕所灭,史为东晋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