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坤诗歌集 » 第七集南朝第一节四朝更替

第七集南朝第一节四朝更替

    第一节四朝更替

    宋

    南朝第一个王朝,刘裕所创立,

    都建康。宋初疆域北以秦岭、黄冈与北魏为界地,

    西至今四川,南至越南横山地。

    东至海滨区域,

    是东晋时期疆域最大的王朝统治者,

    历八帝,共五十九年时。

    刘裕,京囗人士,

    寒门出身,早年曾为相府兵将刘牢任

    参军职。框玄篡晋时,

    刘联合旧人举兵收桓玄武力,

    从此掌握晋宪军政实权。

    义熙六年(410)时,刘裕灭南燕势力。

    取得山东大部地区。

    镇压卢循起义后,又消灭割据。

    益州(今四川)的谯纵地区,

    十三年灭后秦,

    取得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元熙二年(420)时,

    刘裕代晋称帝,

    改元永初,国号宋,历史上为刘宋称之。

    刘裕鉴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

    在中央任用寒人掌典机要大事,

    地方则多由宗室出任方镇要职,

    以求加强皇权专制。

    宋世士族门阀虽然很高位遇,

    但军政实权却大为削弱无力,

    从而使国内的统一程度和中央都大为增强权力刘裕还采取了一系列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有所改善农民的境遇。

    永初三年(422)刘裕死,

    长子刘义符继立。两年后时,

    大臣徐羡之废杀义符死,

    立其三弟刘义隆为帝(宋文帝)。

    刘义隆继续执行刘裕的政策措施,

    在东晋义熙士的基础上,

    清理户籍,

    下令减轻或免除人民积欠政府的“

    逋租宿债”问题。

    劝农、兴学、招贤,开炉铸钱币。

    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日趋。

    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史称“元嘉之治”。刘宋时,

    黄河以北的北魏强大日益。

    早在刘裕统治末年(422~423)时,

    北魏已陆续夺去僧台(今河南滑县东)、

    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和洛阳等地。

    北魏统一北方后时,

    又调集六十万大军南下进击。

    元嘉二十七年(450)时,

    魏大武帝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悬瓠(今河南汝南)地,

    被宋军败绩。宋军又分数路反击。

    其中柳元素一路自卢(今属河南)北击,

    在当地汉族人民的积极支持下,

    连克弘农、陕县和潼关地。

    但由于宋军主力王玄谟部久攻滑台不下关系,

    宋只得令柳元景部亦退去。

    同年冬季,拓跋焘率兵号称百万计,

    南下直抵瓜步(今安徽六合东南)地,

    准备渡江进攻建康地。

    由于江淮人民清野坚壁,

    魏军抄掠无所获取,人马相饥;

    加之宋在沿江数百里建立起坚固的防线防御,

    魏军只得北撤而去。

    魏军这次南击,对江、淮、者、济广大地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野蛮破袭;

    所到之地,一片焦土,宋朝国力大为削弱从此。

    元嘉三十年时,

    太子刘勋杀文帝自立。

    同年时,

    文帝第三子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起兵诛劭,

    继帝位,是为孝武帝。

    他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

    无论“长王临藩”或“豪族(指皇族以外的士族)出镇”其职,

    都派典签分掌实际权力,严加监视。

    诸王和镇将因遭疑忌,

    先后起兵作乱起事,

    于是皇室内部,

    君臣之间相继残杀愈演愈烈趋势。孝武帝在位时,

    杀叔父刘义宣,并杀|四个亲弟。

    宋明帝刘囗时,又杀尽孝武帝诸子,

    还把尚存的五个亲弟杀掉四个。

    被疑忌的文臣武将职吏,有的被杀而死,

    有的叛国投敌。

    如幽州刺史刘休宾、兖州刺史毕众敬、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等士,先后投降北魏势力,

    刘宋失去了淮河以北大片土地,

    南朝疆域缩小再次。

    东晋以来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大量占山固泽为已,

    政府虽一再禁止,

    但效果不大。大明年间(457~464)时期,

    孝武帝企图改禁为限制,

    规定:地主原占山泽一律归地方所有;

    此后占山护泽以官品为准级,

    数量山一顷至三顷地,

    原占已足此数的不得再占取;

    在此规定以外擅占山水人士,

    按强盗治律罪处置。从此,

    占山护泽合法化,而数量仍无法控制。

    元嘉以后时,宋王朝对人民的剥削亦

    加重日益。当时实行计资分等纳调制,

    地方官为了提高户等以增加税费收取,

    桑长一尺,田进一亩都计在资产里,

    甚至连屋上加瓦都要计取,

    使得农民“田野百县,路无男人;耕田载租,皆驱女弱”之。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加剧,

    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地。

    泰豫元年(472)明帝死。

    子刘昱(后废帝)继立,

    内乱更加炽热无比。这时实权已落入中领军萧道成手里。

    元微五年(477)萧道成杀刘昱死,

    立昱弟刘準为帝(即顺帝)。

    升明三年(479)时,

    萧道成废刘準,称帝建齐,宋亡之。

    二、齐

    南朝第二个王朝。萧道成创立。

    都建康地。疆域北至大巴山脉和淮南地区,

    西至四川,西南至云南区域,

    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南直抵海滨。历七帝,

    共二十四年(479~502)时期。

    萧道成,出身低级士族系。

    领兵三十多年时,

    他利用刘宋末年皇帝内部、君臣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之局,

    以中领军掌握实权之机,

    于升明三年(479)代宋称帝,国号齐,

    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

    齐初虽对宋末暴政作过一些改革措施,

    注意劝课农桑和学校教育,

    但人民的负担并未减轻压力,

    源于破产的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大族的隐户籍。

    齐世寒人兴起的趋势发展继续,

    中央以寒人掌典机要之职,

    地方则重用典签制,

    对皇室和方镇严加控制、监视,

    门阀士族的实权进一步削弱无力。

    齐初时,鉴于宋末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而失天下的教训问题,

    终齐武帝萧赜之世,

    虽然爆发过唐寓之暴动,尚能维持政局。

    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时,

    皇室间的相互残杀更甚于宋末时期。

    高、武子孙,几乎被萧鸾杀绝而死。

    萧鸾死,继位的萧宝卷(东昏侯)更是专事杀戮的暴君皇帝,

    人人自危,众叛亲离,

    政局混乱达于极点。永元三年(501)时,

    宗室雍州刺史萧衍自襄阳起兵攻占建康城池,

    尽杀明帝后裔,

    次年称帝,梁朝建立,齐亡之。

    梁

    南朝第三个王朝。萧衍创立。

    都建康地。历四帝,

    共五十六年(502~557)时。

    萧衍(464~549)年时,字叔达小字

    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士,

    南齐宗室,

    官至雍州刺史,镇襄阳地。

    永元二年(5000)时,

    萧衍之兄弟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死,三年时,

    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

    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击,

    取建康地,并于次年称帝。

    国号梁,建元天监,

    历史上为萧梁称之。梁朝五十六年里,

    萧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时期。

    其统治具有如下;①优容士族系。

    如专设谱局,改玎士族百家谱续;

    下诏州、郡、县地,

    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士,

    专掌搜荐人物事宜,

    特别是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旧族氏;

    增设官职,满足入仕。

    但梁世士族业乙全面腐化变质,

    在实际政务中仍须使用寒人任职。

    ②宽纵皇族系。如削弱典签权势,

    给诸王以实权职,

    对他们的横征暴敛甚至公开抢掠也不闻不问之。

    结果到了萧衍晚年时,

    皇室间的相互残杀较之宋、齐两代更为残酷至极。

    ③萧衍博学能文,

    重视思想意识上的统治。

    如大力提倡佛教,不顾劳民伤财从事,

    大规模兴建佛寺,

    创立三教同愿说,调和释、儒、道三者矛盾关系。

    三次舍身泰寺,

    公卿等以成亿的钱奉赎。

    ④以虚伪的勤俭、仁慈掩盖其残暴腐朽的统治。

    梁世徭役较以往更为繁重,

    甚至役及女丁服役。

    赋税由过去的计资改为计丁方式。

    规定每年丁男之调,布、绢各二丈尺,

    丝三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计;

    租米五石,禄米二石计。丁女减半取。

    此外每亩还要收二升税米。

    他贵令地方官“上献”,

    因而莫不竞相聚敛掠取。

    梁世用法,对皇室、士族分外宽容待遇,

    对劳苦大众极其严酷至极。

    民众犯法连坐处治,老幼不免之;

    一人逃亡,举家罚作苦役。

    人民纷纷逃亡或反抗奋起,

    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起。

    侯景之乱前夕,

    更是达到“人人疾苦,

    家家思乱”的严重地步之局。

    梁初疆域与齐略同面积,

    北以淮河与北魏为界地。

    此时北魏虽衰落日趋,

    但由于萧衍昏庸无任何能力,

    故几次对魏战争均未取得成果,

    反而给人民带来很大灾难损失。

    如天监四年(505)北伐时,

    梁军装备精良,但萧衍舍良将丰囗不用其,

    以其贪残昏儒的六弟萧宏为主帅职。

    五年时,军至洛口(今安徽怀远内)地时,

    一夜风雨骤起,

    萧宏弃师潜逃而去。

    大军溃退,五万多人损失。十三年时,

    萧衍不顾水工关于河沙土不坚,

    不可筑堰的警告建议,

    役使二十万军民筑浮山偃(今安徽凤阳境内),

    企图淮水淹没北魏军时。

    浮山堰果为洪水冲塌,

    沿淮军民被吞没十万余。

    当时魏在各族人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之时,

    萧衍把希望寄托在南逃的北魏宗室元颢身上,

    命陈庆之于大通二年(528)率七千人送他北归时。

    元颢阴谋叛梁,

    陈庆之狐立无援而全军覆灭之。

    大清元年(547)时,

    东魏大将侯景降梁,

    萧衍不顾朝臣反对建议,

    认为“得景则塞北可清,

    机会难得”之时,以侯景为大将军职,

    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

    并哌萧渊明率军五万前往援持,

    结果梁军在寒山堰(今江苏徐州市外)被东魏败击,

    渊明被俘。不久时,

    侯景军亦被消灭之,

    仅得八百人进驻寿春地。二年八月时,

    侯景自寿春举兵叛梁而去。十月时,

    叛军在萧衍侄萧正德接应下顺利渡江,

    占领建康地。

    台城(宫城)被围期间,

    萧衍子孙们虽据重镇之地,

    拥强兵,均不积极援驰,

    反而司机夺取位置。三年三月时,

    叛军攻占台城地,萧衍饿死。

    四年时,侯景立萧钢为帝(筒文帝)。

    大宝二年(551)时,

    侯景杀萧钢死,自称汉皇帝。

    首都建康和三吴地区遭到空前破坏损失。

    这时盘据郢州(镇夏口,

    今湖北武昌)的萧纶(萧衍六子)附北齐,

    盘据襄阳的萧詧(萧衍之孙、萧统之子)附西魏地,

    盘踞荆州的萧绎(萧衍七子)则反复于西魏之间和北齐,

    此外还有盘踞益州的萧纪(萧衍笫八子)、他们之间展开了殊死的皇位争夺战役。

    同年时,萧绎勾结西魏灭萧纶势力。

    三年时,萧绎攻灭侯景势力,

    在江陵称帝(梁元帝)。

    承圣二年(553)萧纪举兵东下攻江陵地,

    西魏乘机夺取益州地,

    萧纪亦被萧绎消灭之。三年时,

    萧詧勾结西魏攻破江陵地,杀萧绎。

    西魏复占有襄阳地,

    并将江陵被俘王公以下男女数万口分给将士作奴婢,

    仅留一座空城让萧詧作傀儡皇帝,

    史称后梁。至此,

    梁朝疆域士已丧失大半土地;

    长江下游以北沦于北齐,

    益州、汉中、襄阳沦于西魏地,

    江陵实际为西魏控制。次年时,

    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立萧方智(萧绎之子)为梁主王称之。

    时北齐派兵送萧渊明至建康地,

    王僧畏齐,立萧渊明为帝。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死,

    复立萧方智为帝(梁敬帝)。

    太平二年(557)时,陈霸先称帝,

    陈朝建立,梁亡灭之。

    陈

    南朝最后一个王朝统治者。

    陈霸先创立,都建康地。

    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狭小地区。

    历五帝,共三十三年(557~589)时期。

    陈霸先,出身寒门家士。

    以平侯景之乱功绩,官至司空职。

    太平二年(557)时,霸先代梁称帝,

    建元永定,国号陈。在位三年死。

    其侄陈蒨即位(陈文帝),

    清除尚存的萧梁残余势力,

    削平长江中游的割据王琳势力,

    击退北齐、北周的攻击。

    宣帝陈琐时,

    陈朝政权已比较稳固统治,

    社会经济也有所恢复建立,

    而北齐正极度混乱政局。

    大建五年(573)时,

    陈宣帝命吴明彻为主帅大举北伐进击,

    连战皆捷,尽复淮南失地。九年时,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陈宣帝欲夺取徐、兖地,

    再次出兵北伐进击,十年时,

    吴明彻率水军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地,

    但后路被周军截断。陈军撤退到清口(古泗水入淮之口,

    今江苏淮阴西),

    被周军溃击,被浮吴明彻和三万将士。

    淮南之地复为北周占取。十四年时,

    宣帝病死。继位的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

    他的统治,

    政治腐败至极,

    人民生活极为穷困。此时,

    北方的北周已为隋朝所代替。

    祯明二年(588)时,强大的隋朝派大军五十余万分八路南击。

    次年时,隋军攻下建康地,

    陈叔宝被俘取,陈亡之,

    分裂了二百多年的中国再次统一。

    笫二节南朝的政治

    刘裕彭城郡人士,侨居京口地。

    萧道成和萧衍是兰陵郡人士,

    武进侨居,

    都出身于侨人中的低级士族系。

    他们建立军功后时,

    主要依靠侨人及土著中出身寒门的武将和谋士,

    分别以军事重镇京口、淮阴、襄阳为根据,

    形成政治军事势力。

    然后乘前朝皇帝或昏庸暴虐,

    或年幼无知,进入首都建康地,

    以禅让方式夺取政权统治。

    加强皇权

    从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势

    把教训汲取,努力加强皇权权力,

    以巩固统治。

    晋宋以来,皇室多与高门联姻关系,

    外戚易有权势。

    所以刘裕临终遗诫:“后世若有幼主,

    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事。

    宋齐梁朝较为有作为的皇帝,

    大都继承了刘裕的传统模式。

    南朝一百七十年间时期,

    没有出现母后听政事宜,

    因而也杜绝了外戚专权权力。

    南朝世家大族虽然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样子,

    实际政治权力主要已不掌握在他们手里。

    南朝的中央官制,基本沿袭东晋旧制,

    又有其特点。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位高望重之职,

    而实权不大,但往往仍由宗室替诸王任尚书令和中书令职。

    史部尚书及所属的吏部郎职,

    掌握官职的任命事宜,

    在南朝还一直受重视。

    宋孝武帝置两名吏部尚书职,

    以分其权力。

    但宋齐两代皇帝主要倚靠中书通事舍人(四名)政务处理。

    通事意为呈递文书,

    凡臣下陈奏和皇帝诏令草拟,都通过他们处理,

    实际上成为最接近也最能左右最高决策者皇帝的官吏。

    刘宋时,江夏王刘义恭任录尚书事,

    而尚书省无论大小事,

    都由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专断,

    义恭畏服而已。

    齐时中书通舍人的菇法亮威甚盛于世,

    位至三公、出身琅囗王氏的王俭只得慨叹道示:

    “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

    齐武帝曾说:“学士辈不堪经国,

    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宋齐两代都任中书通事舍人)足矣!沈约

    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之?

    齐明帝时,诏命专出舍人之手,

    天下文簿版籍的副本籍,

    也归他们掌管问律,

    俨然兼中书省与尚书省的长官于一体。

    “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

    成为当时朝廷官僚中的信条之一。

    梁武帝时,仍选拨有才干者任中书通事舍人职,

    或以他官兼领此职。

    但他主要依靠的不在寒庶,

    而是明习吏事的低级士族系,

    如范云、徐勉任吏部尚书、周舍、朱异任中弗通事舍人职。

    宋齐以来,中央的军事统帅权和武器的控制权力,

    也由中领军、中护军转移到寒人操纵的外监与制局监手里。

    有时制局监也由中书舍人兼任其职。

    但南朝中央朝廷所能支配的兵力,

    远不如地方兵力强势。

    地方官制如都督、刺史、太守等职,

    亦同东晋。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局,

    而州与府各置僚属职。

    州之佐史别驾、治中等治民职,

    府之佐吏长史、司马等治兵职。

    但军府的佐吏地位一般较州属为方镇职,

    则行事、长史以至出身寒庶、地位低下的典签主持一州事事。

    刘裕在地方行政方面巩固皇权、抑压世家大族的措施,

    是只命皇子或宗室诸王担任重要方镇职。

    齐梁亦遵此惯例。

    如扬、南徐、江、荆、雍等军事、经济、政治要害诸州的刺史、都督职,

    宋齐梁三朝几乎都是刘萧两姓统治,

    与东晋王、庾等大族雄据上游、控制京畿的局面迥不同式。

    一般州的刺史与郡的太守职,

    有时任命地方土著豪强担任其枳。

    府州机构中的官员人数,

    常由州府长宦决定任职。

    州郡俸秩供给,往往随土斫出之,

    无有定准格式。郡县长吏任期六年时,

    后减为三年时。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关系

    南朝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亦即建康与上游诸州之间的矛盾关系,

    由东晋皇室与大族之间转化成皇室内部的矛盾关系。

    宋孝武帝时,

    南郡王刘义宣、臧质从荆州起兵举事。

    明帝时,晋安王子勋、邓琬从江州起兵举事,

    当时袁囗在雍州地,

    临海王刘子顼在荆州地,

    都与江州联盟一体,以三州为中心地,

    东扬、湘、益、广等州也都响应一起,

    形成“普天同叛”之局。

    苍捂王时,

    桂阳王刘休范亦从江州起兵举事。

    南朝时,异姓举兵反对建康朝廷的,

    不是来自任何高门士族系,

    萧道成、萧衍之外的,

    齐时有王敬则、陈显达、裴叔业、崔慧景等人士,

    都是寒庶或晚渡北人出身的武将身世。

    在政治军事上,

    世家大族已经没有实力,

    所以南朝的皇帝的防闲猜忌,

    也转向了在中央或地方掌握权势的宗室诸王职吏。

    宋文帝由于疑忌而加害诸王子,

    几个兄弟都未免处治。孝武帝时,

    对诸王车服器用乐舞制度作了苛严限制,

    达二十四条多之。

    还规定王国境内各官对诸王只称下官,

    不得称臣,罢官以后对诸王不再致敬礼遇,

    以防止诸王与其臣属的关系过于亲密。

    刘宋六十年里,

    皇族被杀者一百人余,

    南齐宗室也多被皇帝珠翦处治,

    宋齐两朝皇室内部的矛盾斗争异常激烈无比。

    与北魏的斗争

    宋文帝元嘉年间和梁武帝统治前期天监、普通年间里,

    南朝政治比较稳定顺利,

    经济比较繁荣有序。这两个时期,

    南朝具有对北方进行战争的较强实力。

    当时广大北方统一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治,

    它在南朝人心目中,

    已不是刘、石那样“乱华”的外族系,

    而更具有对立的封建社会政权性质。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时,

    魏夺得滑台(今河南滑县)地。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时,

    又克洛阳城地。虎牢(今河南荥阳西),

    占领司、兖、豫州地区。

    元嘉七年(430)时,

    宋北与赫连夏结盟一体,向北魏进击。

    魏以兵少撤退,

    一度宋获得河南四镇滑台、诘、洛阳、虎牢等地,

    沿河置守防御。半年余以后时,

    又先后失四镇地。二十七年时,

    宋军大举北进攻击,

    江夏王刘义恭驻彭城为总指。

    宋军夺取囗囗地,

    围攻滑台与虎牢之后退撤去。

    柳元景从襄阳向北进击,

    到潼关后也退去。

    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军南击,

    过彭城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地,

    声言将要渡江南击,震动建康京师。

    魏军留住了十八日,

    二十八年正月北撤回去,魏军杀伤掠夺各地,

    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备遭残破损失。

    魏军士马也过半伤死。二十九年时,

    宋军又攻占囗囗、虎牢无功还之。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至五年时,

    曾响应晋安王子勋起兵反对明帝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等势,

    先后投降北魏国地,

    从此南朝失去四川与豫州的淮西之地。

    梁天监三年(504),魏取梁司州地。

    四年,又取梁汉中地带并乘势夺取蜀之议。

    十月梁临川王萧宏统军北击,

    “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

    但由于萧宏怯儒无力,指挥无力,

    竟于次年九月大败而去。六年时,

    梁军进攻北魏时,

    在钟离(今安徽风阳)获得大胜利。十年时,

    梁将马仙囗又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

    大捷。齐末南朝失去寿春地,

    梁武帝力图收复失地,

    筑浮山堰堰水以攻寿春、服役的人“

    死者相枕”之。

    因淮水暴涨,堰成后数月全部崩堤,

    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漂流入海域。

    大通元年(527)时,

    陈庆之有涡阳(今安徽蒙城)大败魏军。

    中大通元年(529)时,

    陈庆之乘北魏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之机,

    率军送魏宗室元顺人珞阳时,

    由于孤军深入,且后援不继,

    为魏军所败归之,

    当时南北双方都不处于绝对优势或劣势,

    因而多次交战终无决定性结局。

    侯景之乱与南朝的衰败

    侯景之乱是对梁朝后期腐朽统治的沉重打击,

    南朝衰落不振从此。

    侯景出身怀朔镇兵,

    随尔朱荣镇压六镇起义。

    后归高欢,官至河南道行台职。

    高欢死后时,因与其子高澄不和关系,

    投降西魏势力,被高澄败绩。

    太清元年(547)时,

    又拥十三州请降于梁地。

    梁武帝以为侯景归附合他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之兆,

    不顾朝臣反对建议,

    接受侯景,封为河南王、使持节督河南河北大行台、诸军事。

    武帝晚年迷信佛教,腐败政治,

    “政散民流”,“人人厌苦,

    家家思乱”事。二年时,

    侯景自寿春南击,只有兵八千人士,

    马数百匹,就渡过长江,

    包囿台城一百三十余日。

    侯景免北人奴隶为良民身世,

    编入军中,人人感恩,为之致死。

    梁诸道援军之数十万人集建康地。

    但将帅各有打算目的,相互猜忌,

    观望彼此,

    不能形成合力抗击侯景势力。三年时,

    侯景终于攻破台城地,

    梁武帝被囚,病饿忧愤而死。

    傀儡简文帝萧纲继立,

    不久被侯景杀之。大宝二年(551)时,

    侯景自立为帝,

    国号为汉。他西进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

    承圣元年(552)为萧绎将王僧辨和自广州北上的陈霸先所败击,

    被杀死。侯景攻占建康三年时,

    称帝一百二十日。建康和三吴富庶之区日久无事,

    遭战乱后人口凋敞,

    残破城邑。

    公侯富人在会稽者多南渡呤南地区,

    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

    侯景败亡后,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地。

    萧绎也称帝,定都江陵地,

    是为元帝。元帝攻灭萧纪,

    而西魏乘机夺取了益州地。

    他又和侄儿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内讧起事,

    攻杀萧誉,萧詧乞援于西魏势力。

    承圣三年时,魏军攻下江陵地,

    杀元帝,俘“衣冠士族”男女数万计,

    驱入长安为奴婢。

    这是对南朝门阀士族又一次大打击。

    西魏立萧囗于江陵,是为后梁称之,

    实际仍西魏傀儡组织,

    而襄阳入于西魏势力。

    侯景乱后,萧氏诸王兄弟党叔侄口口

    口口,使南朝进一步大伤元气,

    上游失去屏障,西境急遽收缩区域,

    陈朝初年形成“文轨所同,

    千里而近,人户著籍,

    不盈三万”的衰败之局。

    南朝的经济

    南朝除了发生刘宋的四方反叛起事、唐寓之暴动、侯景之乱事,

    社会相对稳定,

    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局势。

    士族的庄园经济东晋以来,

    宗室高官与世家大族广占田园地。到南朝时,

    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田地,

    而且封山固泽,垄断山泽的出产物资,

    剥夺百姓伐木打柴捉虾捕鱼,

    也影响了政府的收益。

    尽管宋武帝刘裕禁止霸占山泽令示,

    宋代侨姓大族谢灵运的《白居赋》描写他的庄园仍是“田连冈而盈畴,

    冷忱水而通阡”之,

    生产五谷、瓜果、蔬菜、药材等丰富物资,

    还有飞禽走兽鱼类,衣食服用可以自给自足。

    会稽士族孔灵府的庄园“周回三十三里,

    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

    又有果园九处”地。

    这两家并非个别例子,

    以致宋大明初朝廷不得不对占固山泽也作了规定限制:

    第二品官占山三顷面地,

    四品二顷五十,

    第五、六品二顷地限制,

    七、八品一顷五十,

    第九品及百姓一顷限制;先占者己,

    不得更占;先占者不足,可以占足。

    这是皇权对既成事实既加以承认,

    又力图限制的措施。

    但这一规定与谢、孔两家情况相比,

    可以想见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因而到齐高帝时,

    又下诏禁止封略山瑚为己。

    赋役制度

    耕种小块土地的广大自耕农体,

    是南朝租税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群体。

    南朝初期,大体沿袭东晋每岁丁租五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的旧制。

    宋大明五年(481)时,

    改为农户岁输布四匹。

    由于户调输布、刘宋时对田租户调往往合称租布匹。

    南朝与宋相同制,

    但田租多以布折纳之,也称为租布匹,

    而租谷折为布匹,又以其半折纳钱币。

    这时田租户调合为租调制。

    齐时农民负担又有三调的名目收取,

    其内容主要有两种方式;

    指调粟、稠帛及杂调制;

    指布或绢、丝、绵三色齐。

    宋齐时,大体定课计资,

    即根据每户的田、桑、屋宅三项计,

    估计计资,分为九等级,

    九品混通制,定出上述平均数字。

    梁代改为按丁征收制,

    每丁租米五石以外的,

    另交禄米两石计,以供官俸职,

    较宋齐为重。调则每丁布绢各两丈尺,

    三两丝,绵八两计,禄绢八尺,

    禄绵三两二分,较宋齐轻之。

    宋齐力役时限不见明文,

    可能已为二十日。梁代明确规定每丁岁不过二十日。

    丁中之制;

    半丁晋十三岁,宋齐十五计,

    梁十六;全丁晋十六岁计,

    宋齐十七,梁十八;六十一半丁计,

    六十六为老免之,晋宋齐梁同制。

    单就全丁从役年龄言之,

    南朝较以前为宽制。

    租调之外,百姓还有口钱、洒税、

    牛埭税、陂塘挢桁税制,

    以及其他临时性杂调与力役。

    宾客的赋役负担则更为沉重无比。

    农业、手工业、商业

    由于北方大批劳动人手南移,

    生产工具与技术发展顺,

    水利灌溉浇地,南朝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形势;开发荒地,

    农作物产量提高,品种增加种植,

    尤其荆场两州地,

    土地人口占南朝疆境之半计,

    “荆城跨南楚之窜,杨部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之利,

    充轫八方;丝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之。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虽然主要手工业部门还是控制在官府手里,

    南朝的制盐、采煤、造后、瓷器、漆器、冶制等手工业仍有发展趋势。

    梁筑浮山堰渠,

    沉东西铁器数千万斤计,

    可见产量之高。

    东晋南朝在麻褚之外的,利用桑皮、

    藤皮造任\\纸,有白如霜雪的纸,

    也有各种彩色纸。

    纸往往以万枚计,屡有载记。

    青釉瓷器的烧制造型技巧和工艺,

    东晋南朝都有出色成就展示。

    社会生产发展形势,

    使农民的多余产品可以出售到集市。

    宗室、显宦、高门士族则经莒邸舍(货栈)生意,

    放高利贷,从事商业以牟取暴利。

    建康从孙吴以来即是南方政治中心之地,

    亦为南朝荐大商业城市,

    经常是贡使旅云集,方舟数以万计。

    梁时建廉有二十八万户籍,

    以每户五口计,居民至少约一百四十万人计,

    是6世纪世界上罕见的大都市。

    建泵有四处大市,小二十佘。

    市有佥、丞等管理。

    此外的商业城市有江陵、成都等地。

    襄阳、寿春是南北互市的主要地点,

    广州则是对外贸易的中心之地。

    东晋一百年里,

    一直使用汉魏和孙吴的旧币,

    政府没有铸造新币。

    南朝市场商品流通增多,

    商品的价格总额增大形势

    货币的需要量因而也大为增长趋势。

    虽然乐以个废止货币,

    代以谷帛的议论问题,

    但始终行不通路子。

    刘宋时大量铸造四铢钱币,

    同时五铢钱等古钱仍旧流通于市。

    南朝与北朝不同,

    交易媒介主要是钱币,谷帛只占次要位置。

    宋代大将沈庆之指着自己的田地,

    “钱尽在此”,

    宋时百姓租米调布部分折钱交纳时:

    齐时钱与实物各半交之,成为定制,

    有些力役也折钱代役。

    钱币在宋代政府收入中的位置,

    仅高于布绢、次于谷米。

    齐时各级政府费用、官吏俸禄都有一部分用钱开支,

    梁时百官俸禄支付都用钱币。

    南朝货币主要由政府铸造制,

    因江南铜的产量不足,始终缺乏钱币。

    有时允许私人铸制,

    成色更差,造成混乱币制。

    好钱被政府或权势之家收藏各地,

    如果临川王萧宏家有钱三亿余,

    齐武帝斋库也藏钱数亿。

    梁时铸钱币,币制更加紊乱不止。

    钱百文为一陌计,

    齐时已出现陌币不足,

    以七十或八十为一陌币,

    梁末甚至从三十五钱为陌计之。

    第四节南朝社会状况及阶层

    南朝社会存在着士庶两个不同等级和侨人南人两个集团组织。

    土庶两大集团内部,

    又各自划分为不同阶层层次。比起东晋时,

    更明显地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势。

    士族

    南朝在律令上并未“分别士庶”制,

    但社会习惯和不成文法认为,

    “士庶区别,国之章也”之。

    这种区别“实自天隔”,

    皇权也无能为力。

    士族的身份连同祖父两代的官爵级,

    都登记在户口册黄籍。

    除非特效情况时,

    士族一般不肷力役和兵役。

    同里伍庶族犯罪时,士族不连坐处治,

    某些罪行的处罚处置,

    士族骏庶族为轻,一般不受鞭笞处治。

    不得以士族之女为妾妻,

    不得随意黜士族为贱民身世。

    庶族只能入太学学习,

    而士族得入国学学,

    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享受更好的机遇。

    南朝士族得以保持优越门阀地位的经济,

    是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的大量依附人群体。

    虽然同一家族中个别支派由于种种原因没落穷困的,

    并不影响其士族的身世。

    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

    来维护门阀制,形成封闭性集团组织。

    南朝士族子弟很重视起家官吏,

    目为-种资格待遇。

    他们青少年时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官职进入仕途,

    不久即升迁他职。

    宋齐以来,尚书令与仆射、中书监与令、侍中、吏部尚书以至司徒长史等官吏,

    全部或者绝大部分为士族所垄断世袭。

    刺史职位则宋代士族最大比例,

    南齐有所下降,

    梁陈时士族庶族各占一半比例。

    士族仕中央官多于地方官职,

    五等封爵也是士族维持其门阀地位世代不绝的一种保证存续

    所以“爵位蛑联,文才相继〝成为士族夸耀的口实,

    也是构成士族的主要条件之一。

    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吏,

    -般不理政聿,

    只是优游容与,

    享受祟高名位与优厚待遇。

    士族之间彼此结成婚姻关系,

    绝不与所谓“非类”的寒门庶族结亲,

    目的是保持士族集团的凝固性和封闭性质。

    宋时还规定,士族如与工商杂户为婚姻关系,

    就丧失士族身世。

    在士族里,又分高级低级,

    两者之间很少有通婚关系。

    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职,

    高级士族不屑担任其雁。

    但低级士族往往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才能智力,

    宋齐梁三朝开国的君主,

    都出于这一层次。

    但低级盛谱牌之学,各种族谱甚多计。

    士族成员不但要熟悉自己家谱世系以避祖先名讳,

    而且要注意回避别人祖先名讳号字。

    对家族言之,

    族谱是嫁娶结亲时从世系识别士族的必要参考议题;

    对官府言之,

    族谱是通过世系区分士庶身世,

    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规避徭役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