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寻路人世间 » 第十五章 新年新人新气象

第十五章 新年新人新气象

    展中正准备杀鸡呢,有胜却让他别杀,说是有人要来,还说有事情要告诉他,这让展中摸不着头脑,三番两次问有胜啥事,有胜却支支吾吾,最后说晚上吃饭的时候再说。

    趁着还有天色,两人背着竹耙,抓着一把稻草杆上后山耙点松针,之前养的那只小土狗已经长大,浑身毛茸茸的,摇着尾巴紧紧的跟在有胜的身后。松针是极好的引火物,每家每户都会耙点松针备在家里,特别是现在过年,一是做饭多,用来烧火的柴火也得备多点,二是当地有个习俗,从吃完年夜饭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八,都不劳作了,算是农民们一年到头来的假期,利用这段时间就可以好好的走亲访友,联络联络感情。因此两人抓紧时间上山备点柴火,但是一看后山也是光秃秃的,就知道隔壁几家的小孩早已把这一片山坡的松针耙的干干净净了。两人只好往后山走去,一人一处地方,各自耙开。

    日头越来越低,展中这边耙的差不多了,就把稻草杆分成两股,在稻穗的那一头把两股绑起,直直的放在地上,又捡了一些枯树枝,放在稻草绳的上面,然后把松针一堆一堆的码上去,再在松针上头放上一些枯树枝,然后把稻草绳两头拉起捆紧。再依此法码了另一捆,用竹耙杆从一头扎进去,另一头穿出来,再扎进另一捆里,就可以把这两把松针挑起。

    展中刚好挑起两把松针,有胜已经挑着两把松针过来寻他了,见已经收拾妥当,便一同下山。回到屋子里,把松针放进灶台旁边的柴火堆,两人洗手洗脸,准备吃饭。

    展中吸溜一口番薯粥,和有胜说道:“爸,你要告诉我的是啥事呀?”

    有胜嚼了口番薯咽下,说道:“嗯,是这样的。你看你桂英娘也去世五年多了,你也长大了,我一个人在家吧,有点冷清。。。。。。”

    展中立马明白了有胜的意思,接口说道:“爸,我没意见,你觉得合适就行。”

    有胜一怔,随即嘿嘿笑道:“没意见就行,其实我俩在一块也有好一会了,她就是隔壁村的一寡妇,姓王,做事麻利,咱们这边的老人也说她还不错。我怕你心里不舒服,前两天我让她回家去了,你要是没意见,明天她就回来了。”

    展中点点头说道:“爸,我没意见,你一个人在家也挺冷清的。”

    有胜心里放下了个大石头,吸溜吸溜把番薯粥喝完后,领着展中进了大堂,让他在天井边的耳房住下,原先有胜一家住在宗亲合建的大瓦房里,他们一家住在右边厨房的一个屋子,现在家里边多了个女人,展中也长大了,不方便再住一块,就和宗亲里的老人商量了一下,展中回来待的时间也不长,先借了大伯家的房间,让展中住到天井边的耳房里去。

    第二天上午,有胜到隔壁村子把王寡妇接过来了,王寡妇一头耳根的短发,乌黑油亮,身着深蓝的粗布棉袄,又穿了一条鼓鼓囊囊的黑棉裤子,脚上踩着个黑帮白底的新棉鞋,除了这双黑色崭新的棉鞋以外,棉袄,裤子都是洗的发白,虽然旧,但是看得出来很整洁。王寡妇走到近前,不安的搓着两个手,展中在门口喊了声王姨好。

    王姨很是腼腆,红着个脸,连忙点头说:“你就是展中吧,哎呀,长得真高大,我还听说了,你昨天回来路上救个了孩子呢。”

    展中笑了笑,把王姨引进屋子去,又端上茶水,说道:“都是小事儿,您先喝茶。”

    展中和王姨在屋子里聊着,有胜就到鸡窝里把昨天展中带回来的大阉鸡抓出来,准备宰了,中午做个香菇闷鸡,王姨第一次和展中见面也算是个大日子,值得吃顿好的。

    聊了一会儿家里的情况,展中和王姨说:“王姨,我爸这几年过的太孤单了,还是希望你俩能好好的一直走下去。”

    王姨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又放下,说道:“嗯,我知道呢,有胜是个好男人,我们俩搭个伴过日子还是可以的。”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看到有胜把鸡杀好了端进来,王姨就跟有胜进了厨房帮忙炒菜,展中就到地里去揪了一些芹菜回来,准备炒个芹菜鸡杂。

    午饭过后,三人又把屋子里的锅碗瓢盆,桌椅矮凳拿到水井边,逐一洗了一遍,搬到门坪上晾晒。正值年二十八,冬日暖阳,家家户户都在洗家具,洗碗筷,扫去屋内的灰尘,一副除旧迎新的景象。有胜和展中山上折了几枝新鲜的松针,绑在竹竿上,两人一块清扫瓦房上悬挂的蜘蛛网,王姨在门口把灶台上的大铁锅端了出来,用个瓦片刮锅底的灰烬,这灰烬也是攒了一年多了,有胜和展中都忘了这茬,此时的灰烬厚厚的一层混着油污,有胜看到怪不好意思的。

    晚上吃过晚饭,有胜到阁楼里用竹筒量了两斗黄豆,让展中和王姨两人把黄豆捡干净,再拿到大堂门口的石磨上碾碎。南方的宗族一般住在一个大老屋里,一个大屋的人合资打了一个石磨,因此整个族亲家家户户都在用这个石磨磨豆腐。

    这会儿正近年关,磨豆腐的人也多,等到天色都暗下来了,好不容易轮到展中,王姨给展中打着灯,展中放一勺干黄豆到石磨的洞眼里,握着石磨的木柄转一圈,黄豆就滚进石磨的槽里面,顺着石磨盘的纹路被碾碎成小块,再掉到石磨槽里。放一勺,转一圈,不一会儿的功夫,两斗的干黄豆已经全数碾碎,展中和王姨两人石槽里的碎黄豆装进木桶里,拎着回家,拿水泡上一夜,明天得一大早起来磨豆浆。

    第二天一大早,有胜就叫醒了展中,三人匆匆扒过几口饭,展中拎着泡好的黄豆到大堂门口,有胜把石磨盘立起,王姨一手拿着瓢把水泼到石磨盘上,一手拿着竹子制成的刷子刷洗石磨盘。洗净后王姨就示意有胜把石磨盘放下,有胜再把龙勾架在石磨盘的木柄上,再试试龙勾把手的高度是否合适。这龙勾是一块拼接的T形木头,一头架在石磨的木柄上,另一头是T形的两个短边,两短边上绑着麻绳,麻绳挂在梁上的铁勾子里。有胜和展中一人抓着T形木头短端的一头,相互配合,利用惯性把石磨转动起来,王姨就站在石磨旁边的石头墩子上,舀起桶里的黄豆,一半的豆子,一半的水,趁着石磨转动过去的瞬间,眼明手快,把黄豆倒进石磨的进料洞里。

    农村里面家家户户都会磨豆腐,这种手工石磨考验的就是默契。随着有胜和展中前后的卖力推动,石磨盘有节奏的转动起来,乳白色的豆浆从磨盘缝里慢慢溢出,打湿了下面接豆浆的磨盘,豆浆随着磨盘的节奏一股一股的流出,像一股股的白泥柱子,豆浆越来越多,就形成多个白色的弧面,再接着就将石磨槽全部染成白色,豆浆一层一层的堆起,咕咕咕地沿着磨盘出浆口淌下并流入下面的桶里。

    有胜看着默契的三人组一边笑一边说:“以前磨个豆腐都不够人手,过年只能用豆子跟亲戚家换点豆腐吃,隔了五年了,终于吃上自家豆子磨的豆腐了。”

    王姨在一旁笑道:“想吃自家的豆腐呀,那过年的时候得多吃点呢,自己种的豆子,吃着就是香。”

    展中心里也很是高兴,这么久了,每年过年都冷冷清清,今年终于像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三人你来我往,相互配合,不一会儿就把豆子都磨完了。有胜把石磨盘立起,王姨用刮板把上面的豆浆仔仔细细的刮下来,刮完后,展中就把豆浆拎回厨房,王姨再用清水把石磨盘洗干净,把洗下来的水倒进猪圈的槽里。

    接下来就是力气活了,要给豆浆过滤。普通人家不像专门做豆腐的人家那样,用绳子把纱布包袱四只角绑住,形成了一个可以活动摇晃的包裹。有胜家用一口洗净的大缸来接过滤的豆浆,大缸上面架着一个木架子,架子上边放着一个白色布兜,展中和王姨撑开白布兜,有胜一瓢一瓢的往白布兜里面倒豆浆,等到豆浆都倒完了,白布兜里面鼓鼓囊囊的,都是豆渣,农民一年到头劳作田间地头,对粮食是最为珍惜。此时大家都恨不得把豆渣里面的豆浆全都挤出来,展中和有胜两人使劲的压,这个时候是最累的,看到里面的豆浆挤的差不多了,又让王姨舀了一瓢热水,淋到豆渣上,拎着白布兜左右晃动,让豆渣跟热水充分混合,两人再使劲的压,直到流出来的豆浆已经比较稀了,才舍得把豆渣倒出来,再把过滤好的豆浆一勺一勺倒进锅里,王姨一把火点燃灶膛,开始煮豆浆,有胜和展中两个人已是汗流浃背。

    王姨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火光映衬着三人的脸蛋红扑扑,这个环节不考力气,考技术,掌握烧浆的火候是个技术活,豆浆要烧得熟透,又不能把烧糊,有胜用锅铲不停地搅动以确保豆浆在锅里能均匀受热。

    在豆浆煮好后,有胜把称好的石膏浆水一点一点的倒进锅里点豆腐,点好后,锅里的豆浆就出现很多成块状的豆花,有胜用勺舀起豆花装进碗里,一人一碗,此时整个厨房飘着豆香味,三人蹲着坐着,吸溜吸溜把豆花吃进嘴里,一年就吃这么一回,别提有多香了。

    吃完后展中把洗好的方木桌摆到门坪前,架上方方正正的豆腐模具,铺上纱布,有胜把豆腐舀到模具里,装完后铲平,再把纱布四角对折包好,盖上木板,压上石块。

    几个小时后展中就把压好的豆腐切成一块一块晾在木板上,王姨把买来的五花肉混合着豆干香菇剁成肉馅,三人坐在一起酿豆腐。酿好后荤油下锅,再把酿豆腐一块一块的滑进锅里,直煎的两面金黄,便可以一盆一盆盛出,今年过年的吃食就准备好了。

    转眼来到年三十的早上,展中和有胜去祠堂拜祖宗,回来后吃过早饭,点鞭炮,贴对联。忙活完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农村人一年到头来没什么吃的,全都指望这一顿,宰了鱼,杀了鸡,好一顿忙活,到傍晚开始吃年夜饭。年夜饭后,三人一起到祠堂看放烟花鞭炮,忙忙碌碌十二个月,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