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武皇 » 新格局

新格局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新内阁班底及六部主官于皇帝及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阁臣联手推下速定。

    故事,新皇即位率朝堂一调,特内阁及六部尚书重选更是如此。

    又前因忠贤事,新登由检已惩治,百官交章,职存缺者亦颇众。

    故皆待新人事变动。

    若依本历史进程,今此时朝廷已始治阉党定处逆案矣。

    崇祯朝新内阁班底亦以抽签生。

    此亦崇祯自出之策,时朝堂格局已打乱,官背景亦错综令琢磨不清,崇祯初立亦实吃不准可堪大用。因思卜筮抽签势,欲借天心选得人。

    然事实证明崇祯所欲出者,命式选阁不甚谱。

    天公未选内阁班底。

    而焕然一新朱由检自不能用此将不谱以选新内阁班底。

    盖新朝之核班底其久已思之矣。

    于是由检亦潜为之备,特与今内阁辅臣黄、施、张、李深谈而取之。

    由检既明表,安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依旧会为新朝内阁班子里重辅。

    此亦由检之高明,留立极、凤来、瑞图、国普四老臣,庶大安众心。以忠贤得势时大明朝十之七八官,皆媚于魏阉。

    今忠贤虽云为过眼,帝亦不复以广其累。

    满朝犹未安,谁吃不准真不计。

    毕竟,恶名昭彰的五虎、五彪及内廷魏忠贤的核心班底都已经被各理治罪。

    故诸尝附忠贤者,心有是虑。

    而由检继留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阁臣,则迎刃而解。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者,可皆倚附忠贤得入内阁,其事盖非密也。

    帝留四人,即示以实行:忠贤一案已尘埃落定,至是画一句号不问。诸臣安心任事,朝廷自不亏。

    -------------------------------------

    新内阁班底中,已六十四老臣孙承宗重出山,定为新朝内阁首辅。

    三朝元老,天启帝师,无论资排辈论能,孙承宗入阁为首辅,皆挑不出病。

    且承宗熟知边事,兵略莫出其右。

    他日,欲御速起之后金,大明须一人可压得阵脚又具过硬兵才及战略眼光主心骨以撑领之任。

    扶至阁首辅,所以无虑掣肘,按战略方针以定大明之边也。

    徐光启为内阁次辅,而崇新学多功能才。会练兵、会铸炮、会天文、会数学、会外语、会农政、会水利、会冶金...........

    出光启内阁次辅备新学新政也。

    首辅主军事,次辅主新学,此朱由检救大明危局而精心设计出阁领军组也。

    而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则仍留阁辅。

    于是新朝六人内阁班底遂定。

    六部尚书亦应之。

    大选当以候恂受任,其为人有大体,不附权奸,又多识用,宜接吏部。

    故吏部尚书房壮丽以年与体故,已具辞呈。

    由检未即应,候恂入都,始允其辞。适值吏部拟成考新制要口,候恂来日可谓新愈。

    兵部尚书之选未更,在任阎鸣泰继之。

    阎鸣泰前虽忠贤党要员,而其兵部力犹极强,于辽东事亦颇知之。

    尝建毛文龙移镇诸便宜,与袁崇焕善,留兵部尚书任上辅孙承宗处置兵务,下佐崇焕整饬辽东。

    故舍其不太光之阉党背景,阎鸣泰实为兵部尚书之选。

    大明朝的钱口袋——户部,由检选了毕自严撑起这个重担。

    史毕自严为户部尚书,且善。

    至少在毕自严掌户部时,辽东将士皆得饱食。

    大明朝财源竭,入不可胜数,毕自严可以支明国财几十年,亦足以明其良掌财力。

    工部尚书则著《军器图说》者毕懋康为之,而明末燧发枪之缔造者。

    由检既欲大行火器,则工部得一内行人专业知识主之。

    若以朱由检知后世资料言之,徐光启宜为最宜。

    但今光启别有重任,退而选次亦毕懋康最宜。(同时宋应星、孙元化重人才益重纯粹科技型才,于领工部则不甚宜。)

    然后刑部、礼部之尚书,各以善鞫狱钱龙锡及操恬雅何如宠为之。

    六部之中,由检以兵部为重中之重。以其知逢此乱世,皆用兵之所在也。

    兵部必不能乱。

    念阎鸣泰尝为阉党,以致平衡。

    由检特置东林申用懋兵部左侍郎位。

    申用懋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才,置兵部左侍郎则宜。

    又有锐意进取,敢屏旧制、善治兵政者李邦华,实授兵部右侍郎。

    以兵部右侍郎整饬京营要务。

    熊文灿福建巡抚,招抚有归朝意郑芝龙。

    洪承畴授三边总督,主民乱事。

    孙传庭、卢象升权总兵部右侍郎衔驻地方整饬兵务、编练新军。袁崇焕出督蓟辽,督辽东事....

    有此班底,朱由检亦可暂释。

    要务皆有专主,其帝但于京师握大方向专稳步新政而已。

    最起码有此辈勤任事又具真学才干能臣干将代由检分任朝政,其失眠之病,宜亦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