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农家穿越生存实录 » 3.新生活

3.新生活

    冯敏,不,现在已经是郝春晓了。她躺了三天,脑门上的肿还没消下去,但她已经躺不住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听见窗外有“悉悉索索”的声音,便知道是三郎和小郎起床了。

    春晓娘容氏身体一直不好,基本干不了什么重活,所以以前田地多是佃出去,自己年底收些粮食。三郎一年年长大,便陆续收回来几亩自己学着耕种,但他实在不是种地的材料,年纪也小,气力不大,天天往地头跑,多得村里人搭把手,也就勉强有点收成。

    小郎倒是个机灵的,平时除了在家照顾容氏,便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上山下河,时不时能捉些野鸡、鱼虾的回家打打牙祭,但他毕竟年纪小,容氏拘他拘得严,只一看顾不上,便一溜烟不见人影。

    至于春晓呢,也就11岁。11岁就想着嫁人?也太早熟了吧?那媒婆和许家也能下得了手,也真禽兽了。不过听郝小郎说,这里多半十三四岁成亲的也是有的,所以11岁议亲,过两年再圆房也是正常。

    而且照春晓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这许大少多年没有子嗣却不纳妾,说明人家夫妻感情还不错,许家的长辈估计还没做好小两口的思想工作呢,所以先广撒网,到时候纳进门了,总能摁着许大少低头妥协。

    这是春晓无聊的时候自己瞎琢磨的。

    由于春晓的爹是个秀才,所以对女儿的教育多多少少往大户人家看齐,除了会和哥哥一起学识字,还让容氏看管着,平日里就是在家绣花、下厨,几乎不出门。可以说,当初作为秀才娘子的容氏和秀才闺女的春晓,与村里的妇人、姑娘比起来,日子是过得颇为滋润的。

    今天,春晓不想继续躺着了,听着窗外有响动,自己也爬了起来。

    郝家的房子只有一个院子,有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正房是兄弟两人和春晓一人一间,容氏觉得她总是病着,怕过了病气给孩子们,所以挪到了东耳房,厨房便设在了西耳房。想当初郝秀才在的时候,家境应该还是过得去的,整个院子虽然不大,但也相对干净整齐。东耳房边上有个侧门,从那出去应该是茅房和草棚,只不过这几天春晓在房间里都有人伺候着,所以也没怎么清楚。

    “阿姐,你怎么起来了?”在灶台烧火的小郎一见到她,赶紧走过来,“你坐着,有没有觉得头晕的?”

    “阿姐没事,你在煮早饭?”

    小郎挠头笑笑,“煮了锅野菜粥。”春晓看着一锅清汤寡水的野菜粥,叹了口气,真的够清汤寡水的了,难道回到古代的第一件难事就是要填饱肚子?

    郝三郎也看到了妹妹,问了一句,见她精神还好,喝了两碗清粥,便对弟弟妹妹说:“你们在家别乱跑,我去山上砍柴,下午回来便去隔壁村吴大叔家打一转。”

    这个时候没有太多的农活,大家都会上山砍柴、打猎什么的。但郝三郎才13岁,他能砍多少柴火?春晓频频在心里叹气,但没办法,长兄为父,他也得扛起这头家。

    夏天,天亮得早。

    容氏起来的时候总伴着一阵咳嗽,她看到春晓精精神神站在门口,心情也好了许多。

    春晓说:“娘,我已经好很多了,今天我想和小郎出去捡野菜。”

    容氏想了想,说:“也好,不要去太远了。”其实在屋东头是有一小片菜地的,但她身体不好,三郎种地也不行,所以只种了一点点青菜、南瓜,吃是勉强够的,但现在多捡点野菜,青菜便可以留起来晒菜干,这样冬天也好过一些。

    小郎是能干的,小小的身子却把差不多高的竹筐子搭自己身上。春晓可怜又可笑,伸手把筐子取下来,“我来背,一会重了,我们再一起抬。”

    小郎想了想,觉得也行。两人便手拉着手出门了。

    走出门口一看,春晓才发现,自己家虽然是在山脚下,却就在驿道边上,离宽敞的驿道不到五米远。但是郝家却离村子有点远,往左要走差不多一百多米才到村口,感觉自己家是被驱逐了?

    “我听阿哥说过,家里的祖屋都留给大伯了,所以让我们家在这里建房子。”

    “祖屋大吗?”

    “大啊,但是大伯有两个儿子,当时我还没出生呢。说是避免以后不够屋子住,还是让我们迁出来建房子。这个也正常,”小郎指指边上几十米远的房子,郝家毕竟还是砖头围起来的,那家的围墙就是木栅栏做的,“你看王大伯家也是迁出来的,比我们还迁的早。”同安村还是比较大的,有上百户人家,是杂姓群居,倒是孟姓的人家比较多,所以他们也势大一些,村长基本都是孟家的人。

    “我们往哪里走?”

    “进山是往后面走,去镇子上要从村子边上过,不过县城是从这边走的。”小郎说得头头是道,“我经常能见到有车辆从门口过,那种大马车,两匹马、三匹马的,可气派了。”

    正说着,看到一个和小郎年纪差不多的小男孩牵着一头牛从王大伯家木头院子里出来,看见姐弟俩便热情地招手:“春晓姐、小郎,你们也去山里吗?”

    “我们去捡野菜。”

    “一起哇,我去放牛。”

    山里不是灌木多吗?适合放牛么?

    不过春晓也不多问,两个小伙伴已经热情地聊起来了。王家的孩子叫王石头,有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了,家里有个妹妹,才两岁,现在王婶子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小郎知道春晓记不得事,便一边跟王石头聊天,一边给春晓介绍。

    “小郎,林大夫说你姐姐脑袋撞坏了,是真的呀?”

    “你姐姐脑袋才撞坏了呢,我阿姐只是不记得以前的事。”小郎急得捶了他一下,“可不能瞎说。”

    石头看安安静静跟在他们身边的春晓,点点头,“看上去没什么毛病的。”

    小孩子也不多想,兴致勃勃地跟小郎说:“我在山坡,竹林的边上的那棵樟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今天我们去摸摸看有几个蛋,有的话我分你几个。”

    “一窝蛋能有几个哦,”小郎想了想,“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到处找找,说不定还能找到几窝。”

    “哎呀,就是小鸟不好养,不然让我家的鸡孵出来……”

    春晓问:“你家的母鸡在抱窝吗?”

    “对啊,我阿娘正生气呢,说都没生几个蛋就抱窝了,这几天正想办法收拾它呢。”

    春晓想了想,也没有多说话。

    山路绕着山走,路不宽,仅容一人落脚,山脚下便是稻田,小郎指给春晓看,他们家的稻田正绿油油地长着。

    但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化肥,估计收成也不怎么客观。

    穿过山脚的一片竹林,便到了边上的一片草坡,王石头便把牛放在坡上吃草,小郎带着春晓挖野菜。这个时候的野菜,像荠菜基本都老了。但还有一些白花菜、苦麻菜……春晓认得的野菜不多,但小郎却是认得多的,不一会两人便捡了小半框。

    春晓看着后面的高山,问小郎:“阿哥是到哪砍柴?”

    “就是里面的山啊。”

    “这山没人管?”

    “也不是没人管,这有一两个山头是孟家的,但是也划得没那么清楚,所以大家伙平时捡菌子、砍柴,也是可以的。打猎的话,他们就更往山里走了。”

    春晓看看日头,觉得还早,“小郎,你带我到山里看看。”

    “去山里干什么?”

    “捡山货啊,靠山吃山!”春晓觉得在自己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的情况下,只能靠基础的劳动来完成原始的积累了,只是她自己一点底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