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小雅·鹿鸣》是古代朝廷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

《小雅·鹿鸣》是古代朝廷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鹿”读音与“禄”同。《康熙字典•鹿》:“《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卢谷切,音禄。”其中“《唐韵》”为唐朝的官方字典,《集韵》《韵会》《正韵》依次为宋、元、明。“卢谷切”是古代通行的反切注音法,到清朝读音还是“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东汉・郑玄笺注:“呦音幽;苹音平。”“鹿得萍,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地感恩上苍。

    所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其中“野”意谓“乡野之民”,这两句的言外之意:官员的俸禄,官员在宴会上吃的喝的,都是从老百姓上交的赋税中得来。古代的赋税可以是粮食,也可以是币帛[注1]。而老百姓有好的收成,还要感恩上天给予好的年景。

    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会举行“鹿鸣宴”,意在提醒将来的朝廷官员,他们的俸禄是取之于民。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鹿群呦呦然和鸣,因为能吃到野外之萍(言外之意:我们官员的俸禄,宴会上的食物、酒水等亦来自于乡野之民的赋税)。我们官员举行宴会并接待嘉宾,弹起锦瑟吹起笙。在笙簧的乐声中,用竹筐盛礼物进献给嘉宾。周朝的官员都能够与人为善,能够展现出好的德行。(言外之意:能够位列周官,享受朝廷的俸禄,必须是品德高尚之士。能够被称为嘉宾,从其它诸侯国游学而来的儒生官员,也一定是品德高尚之人;才值得以礼乐宴会来款待。)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鹿群呦呦然和鸣,因为能吃到野外之青蒿(言外之意:我们官员的俸禄,宴会上的食物、酒水等亦来自于乡野之民的赋税)。我们官员举行宴会所接待的嘉宾,他的品德高尚、智慧明昭。他举止庄重而不轻佻,他有君子的节操,值得我们仿效。我端起美酒,祝嘉宾宴会开心,游学有成及快乐。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鹿群呦呦然和鸣,因为能吃到野外之黄芩(言外之意:我们官员的俸禄,宴会上的食物、酒水等亦来自于乡野之民的赋税)。乐队演奏着清瑟与瑶琴,我们迎接嘉宾。琴瑟的音乐回响在宴会中,主宾和睦欢乐又不失庄重与深沉。嘉宾和我们一起端起美酒,通过这一次宴会及美妙的音乐,向上天及天下百姓表达感恩之心。

    〈鹿鸣〉这首诗篇分三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在提醒朝廷的官员,俸禄的来源。所以在朝为官应该体恤民情,造福百姓,并修德正己,才能对得起自己所拿的俸禄。而朝廷或地方官府之所以举办宴会,是因为遇到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如果遇到大的天灾,天下老百姓普遍收成不好,那不仅不能举行宴会,官府还要给地方民众减免赋税,官员要减少俸禄,王宫要减少开支等。《孟子•离娄章句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大意:周文王体恤百姓的疾苦,总是不断地追寻正道而没有自满。)”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文中的“秦”,指秦二世及赵高所把持的暴政统治。“鹿”可以理解为“官禄”;失去了民心,老百姓不愿意再给暴政交纳赋税,那么秦朝的官员都失去了他们的禄位。所以,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