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寻隐诗之冠

寻隐诗之冠

    唐人的寻隐诗,既有清澹脱俗的笔法,也有高深无为的境界,佳句佳作俯拾即是。看诗中风景,有诗仙李白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看诗人情怀,有高骈的“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看隐者之高致,有李商隐的“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看意境之玄邈,有韦应物的“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众多诗篇中,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被推为寻隐诗之冠。全诗仅有四句,语言简练明快,却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遇和不遇的曲折故事。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入深山寻访隐者,只遇到了隐者的徒弟——童子;徒弟告诉他隐者的去处,但是隐者正在白云深处的大山中采药,难以确定他的行踪。

    诗人走进深山,本为寻访隐者,意外地遇到隐者之徒;既然见到了徒弟,就更有把握见到师父;他急切询问隐者所在,童子也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山中采药,相见的希望又增加了;但是山峦高峻连绵,云霞深邈莫测,隐者隐于其中,又该从哪里找起?“云深不知处”一句,让整首诗在突如其来的转折中戛然而止,既有峰回路转之意外,也有回味无穷之余韵。

    清人徐增评析:“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而庵说唐诗))道出诗中潜藏的重重波澜。诗中的深山、白云,诗人和童子的问答,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慕隐之深,寻隐之急,见隐之切。他身处松山,仰望云海,所见所感,仿佛皆是隐者丰神与气度的写照;虽不见隐者,却仿佛处处都有隐者的影子。

    遇与不遇,见与不见,达到了最极致的反差与融会。对于“不遇”一事,诗人未著一字感言,然而寥寥数语,别出机杼。那种驻足深思、若有所悟的情态,早已跃然纸上,同样在读者心中回荡起层层沉思的涟漪。

    人生在世,难免有所希求,有所缺憾。而唐代的寻隐诗,在失与得之间,通过自身心灵的转变和提升,拥有了最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