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诗经.狼跋》之德音不瑕

《诗经.狼跋》之德音不瑕

    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一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二章)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大意:老狼前进时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时又因为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绊倒(进退两难)。公侯的孙子(从小)有大美;在处境艰难的时候,也要依礼将服装穿戴整齐,鞋子擦得铮亮。

    本诗之所以用“公孙”,是指这时候老公侯还在,那么公侯的孙子也就是八到十岁左右。如果老公侯去世,原来的“公子(公侯之子)”世袭为公侯,“公孙”则晋升为“公子”,这个诸侯国就会有一段时间没有“公孙”。笔者这里说的“公侯”其实是泛指诸侯国君;周朝时期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君不一定都在自己的封地;比如周公(姬旦)是朝廷的三公之一,他的封地在鲁国,但周公一直在王都辅佐周武王及周成王,只是派他的儿子去管理鲁国。而同样是三公之一的姜太公就有去齐国上任。

    所以“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的言外之意是说,作为诸侯国君的嫡系子孙,从小就要养成处变不惊的品德。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即使会披上一件外衣,也常常是光着脚往外跑,哪里还有时间穿鞋子。这是人之常情。而作为一名公侯的嫡系子孙,周礼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在情况紧急的时候,也要依礼穿戴整齐,包括鞋子都要穿好,鞋子上面的装饰都不能因为慌乱而弄掉了。本诗的第一章特别写明遇到紧急情况时鞋子都要穿好,是因为人在逃命的过程中鞋子最容易被忽视。

    如果从一个修炼人的角度来看,本诗其实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就是,生死之事是大事,对一个人的命运来说,那是有定数的。该来的,您跑得再快也躲不过去。不该来的,那就肯定没事。所以,遇到任何情况,管它地动山摇,都着装整齐之后才离开危险的处所;或许这就是过去儒家法门中的读书人应该修的一部分。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大意:老狼后退时因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绊倒,前进时又踩到颔下的肉而趔趄(进退两难)。公侯的孙子(从小)有大美;在任何情况下也会依照道德礼义的要求去做,不会出一点差错。

    “德音”是指古代的读书人必须遵守的道德礼义;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内涵。《诗经》中经常用到这个词。“不瑕”是指没有瑕疵。这首诗虽然是给公侯的嫡系子孙提出的要求,但其实也给儒家法门中修炼的人(古代的读书人)设立了一个为人处世参照的标准。

    〈狼跋〉这首诗两章,都以老狼来比兴,还有一个用意是说,一个人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要依照道德礼义的要求去做,同样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结语: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仓猝匆忙时是这样,艰难困顿时也是这样。

    孔子的这段话是从“仁”的角度阐述了《狼跋》这首诗的部分内涵,值得我们现今的人借鉴及思考。

    注释:

    [1]胡:《康熙字典.胡》:“颔肉下垂者曰胡。《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

    跋:踩踏。《康熙字典.跋》:“《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蒲拨切,音魃(曷韵)”“又《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跋,躐也。”根据《康熙字典》标的反切注音,参考《平水韵》中的“曷韵”,笔者认为“跋”这个字从唐朝至清朝,历朝历代官方的读音都是“拨”。

    [2]公子:诸侯之嫡系的儿子。《诗经.豳风.七月》:“殆及公子同归。”唐朝孔颖达疏:“诸侯之子称公子。”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名小白),在未继位时,就被称为“公子小白”。

    公孙:诸侯之孙。《论衡.卷十八.感类篇》:“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封地),殊之众庶(与诸侯的庶子有区别)。”

    [3]《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大意:男孩十岁开始则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小学里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这时候穿的衣裤都不能用丝帛类的材质,以防止奢侈之心产生;此前所教的规矩,还要遵循勿怠。早晚学习洒扫进退的礼节,勤习简策,学习以诚待人。

    [4]硕:大。如“硕人”,俊美而身材长大之人;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例如《诗经.卫风.硕人》指女性。《诗经.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指男性。

    肤:美。如“肤敏”,优美敏捷。《诗经.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毛传》:“肤,美;敏,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