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诗经.伐柯》隐藏的玄机

《诗经.伐柯》隐藏的玄机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传统的道德礼义都是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表达了对《诗经.豳风.伐柯》的部分感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道,其实就在人的周围(只是人没有发现而已);离开了常人社会而去修道,不可能得道。《诗经.伐柯》说:‘(用斧头)砍树木制作斧头柄,它式样及尺寸就在你的身边。’”孔子的这段话是针对儒家法门的修炼者(古代的文人)说的,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修齐治平”都离不开人类社会。

    孔子又接着说(大意,原文请看注释),举着斧头将树木砍削成斧柄,眼光斜视自己手上的斧柄,你还是会觉得有差异。所以君子以做得好的人为参照来要求自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行了。一个人能做到忠恕,离道就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1]。

    孔子为什么要引用《诗经.伐柯》中的一句话来说明“道不远人”这样的理呢?《诗经.伐柯》说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

    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一章)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二章)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大意:砍树木制作斧头柄该怎么办?没有斧头您做不了。娶妻该怎么办?没有媒氏官您也娶不了。

    西周时期,王朝及各大诸侯国,媒氏这个官署的标准配置是:“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周礼.地官司徒》)”如果是诸侯国君的婚礼一般是上卿为媒,周天子则是三公为媒。

    《周礼》还规定了男性二十岁之后,三十岁之前必须娶妻;女性十五岁之后,二十岁之前必须出嫁。无故不结婚的男女要受罚。而各地的媒氏官也会根据所登记的孩子名录,择其年龄及门当户对的男女小孩,给双方的家长提出建议,至于是否成功,双方还得按六礼[2]的要求去进行。(《礼记.昏义》及《仪礼.士昏礼》有详细的规定及说明)

    婚姻六礼中第二项的“问名”,大致流程是男家具书托媒人(媒氏官)请问女子的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女家复书具告(媒氏官会核对原始记录)。问名后须要占卜,但凭天意,无法人为的协商解决,“问名”这一项是婚姻六礼能否完成的关键,这个过程媒氏官署会派人来参加。所以本诗的第一章说:“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大意:制作斧头柄,它的款式及尺寸就在您的身边。我要见的人,一定是我身边在祭祀方面做得好的人(可以是同窗;也可以是同僚)。

    “觏”读音“够”,“见”或“拜会”的意思;“笾豆”指古代祭祀中盛放祭品的两种礼器,所以这个词在本诗中是借指祭祀。“笾”读音“边”,是竹制的礼器,“豆”为木制;主要用于盛放水土类祭品[3]。“践”这个字,笔者认为应该取其“履行”或“行(礼)”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也常见。例如,《礼记.曲礼上》:“修身践言,谓之善行。(大意:修炼自身,履行自己的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仪礼.士相见礼》:“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敢固辞。(大意:在下是某夫子的家臣,不足以行此宾客之礼,冒昧再次辞谢!)”

    〈伐柯〉这首诗以制作斧头柄起兴,用娶妻来比喻。“伐柯”首先须要斧头来砍削树木;“娶妻”须要“媒氏官”登记及撮合(得到官方的承认,也可以说是天定的姻缘,因为那时候官员均由王朝或诸侯国君委命,而王权及君权天授)。“伐柯”的参照物就在自己的手上(斧头柄);“娶妻”可以以自己的父母亲及已经成婚的兄弟姐妹为参照。周朝时期的婚礼有文字上的礼法规定。“伐柯”亦然,《周礼》也有“柯”的详细尺寸规定。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最后两句是这首诗所要阐述的重点。为什么我要见的人是祭祀方面做得好的?“笾豆”二字为什么不是诗书、琴瑟、钟鼓、兵书或者是礼乐、德行等,而是祭祀呢?这里面存在了什么奥秘呢?

    笔者因为机缘巧合,从事了传统的制香行业,每天制香都按传统的制造要求,沐浴更衣给黄帝上香,然后才开始制作。当时笔者没有任何有求之心,都是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在做事,祭文也是自己原创的。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等于是祭天,又相当于是古代学堂的释奠礼(神明是没有分别心的,不是说一定要祭祀周公或孔子才算是释奠,而且周公及孔子也都是黄帝的传人。)

    经过了三年多的躬行,笔者不只是在制香方面得到了神明的很多点化,在其它传统行业,虽然没有去实践,也有所领悟。因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术数的运用涵盖了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另外,在唐诗近体诗的创作中,笔者也得到了神明的很多点化,写诗时脑海中出现的词汇似曾相识,一查字典发现原来古人有用过。

    笔者说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用意是想表达,只有虔诚的祭祀(不带任何有求之心),才能得到神的帮助及点化,才能看到十三经[4]字面背后更深的内涵。以《伐柯》这首诗为例,笔者在之前说了,《周礼》对“柯”的尺寸有具体的规定。

    《周礼.冬官考工记》:“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

    译文:斧头柄总长三尺(三十寸),宽三寸,厚度一寸半。将柄的长度五等分(每个等分为六寸),一头的六寸为柄首(与金属斧头的结合长度)。

    各位读者能看出其中的玄妙吗?可能大部分人即使看了译文也一样有云里雾里的感觉。笔者想说的是,《周礼》对“柯”的尺寸规定真是玄妙异常!

    首先,“柯”的材质是树木,五行属木。“柯”的三个主要尺寸都与“三”有关(一寸半是三寸的一半),基数是“寸”。而“三”却是木的生数[5],这就保证了“柯”带着“木”的生机和灵性。

    柯与金属斧头结合部分的长度是“六寸”,这个尺寸作用玄妙,因为“六”是五行中“水”的成数[6],而斧头是金属的,所以在斧头与木柄(柯)结合处形成了一个“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小循环。也就是,这把斧头在我们这个空间看,木柄与金属是直接接触的,可是在另外空间看,木柄与金属斧头的结合部却是泡在水里,这样木柄能维持生机和活性,即使操作过程中的磨损也会自我修复。如果金属斧头与木柄直接接触,就是“金克木”,木柄在使用不长的时间就会因为磨损、松动必须更换了。

    从无意间重新阅读《伐柯》这首诗,再去查《周礼》中对“柯”尺寸的规定,冥冥中仿佛都有安排。原来我一直不明白山西恒山的悬空寺那些插入山壁中承重的木柱子为什么可以千年不腐,看了《周礼》的这一段话,我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五行小世界的构建之理,并马上对这两盆插花作品做了一些完善,未来它们会有什么变化,我自己也很期待。当然,我能有所领悟,这一切都应该感恩神的慈悲和点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研究也只是刚刚入门;我认为要想在这方面有成效,首先必须有对神佛的敬畏和感恩,还必须改变现代人固有的观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发扬光大,并让全世界的人都刮目相待。

    注释:1、《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六礼:指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纳币)、请期、亲迎。其中纳币也称为“文定”。

    3、《礼记.郊特牲》:“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大意:飨礼以饮酒为主,意在保养阳气,所以有音乐;食礼以吃饭为主,意在保养阴气,所以没有音乐。凡是音乐,都属阳类。鼎和俎的数目总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总是偶数,这是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笾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中所生,土中所长,属于阴类。祭品既不敢用生人认为味美可口者,而品种可以多样,因为祭品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4、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尚书》、《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木生数三,成数八。”

    6、《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水生数一,成数六。但言六者,亦举其成数。”

    7、《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火生数二,成数七。但言七者,亦举其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