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诡巷花木深 » 第三十七章 辗转异乡学子颠沛

第三十七章 辗转异乡学子颠沛

    却说王鸿德、温言明等人收到张浩清的来信,得知黔水县的伤寒疫情,忙倡议大家筹集了一些抗灾款项和药品,温言明因得知浩清欲留在黔水,便欲去黔水帮助抗灾。三弟温言诚道:“大哥,浩清兄请您继续带领寻找灵石古卷,这是教会的大事,不能搁置,小弟愿意代兄长去黔水送物资,顺便也帮助当地救灾。”温言明见三弟言诚经过前段时间的感情挫折后,渐渐醒悟,在家又发奋读书,时常与村里义工探访扶贫,这次三弟又自告奋勇去黔水扶助边远山区,心中甚为欣慰,便嘱咐道:“三弟,那这趟就辛苦你了,你到当地后,要好好和浩清大哥学习,努力帮扶抗灾,代灾情过去,再回海州。

    温言诚点头答应,心想事不宜迟,当下出发去了黔水。连日奔波,言诚终于到达当地,浩清见是言诚来了,非常高兴,当时便将救急的药品分发给苗民,又派人用善款买了一些生活必须品分给大家。

    当晚,浩清安排言诚和自己住在了村里的小教堂里,这教堂环境非常简陋,只有简单的桌椅板凳,村里乡亲听说有客人来,送来了一些土豆和辣椒粉,浩清笑着说:“言诚,你看,我们这里条件有限,你大老远来了,也没什么东西招待你,这是当地的土豆,学名叫洋芋,在火里烤烤,蘸上些盐巴和这辣椒粉就能吃,味道很好的,来,你尝尝!”

    言诚也笑着说:“浩清兄,您也太客气了,我来这里是学习的,吃什么都可以的,”说着尝了一口土豆,“喔喔,这土豆好香啊,贵州洋芋真是名不虚传,哈哈。”

    弟兄俩边吃边聊,言诚便把最近花木胡同教堂里的事详细地说了,浩清听罢道:“前几天,我也接到了鸿德的来信,略略知道些,咱们不必灰心,万事皆有定时,你我信仰之人,越在患难之中越要懂得等候持守。你看,眼前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帮助呢,有多少事还没有人去做,我们哪有时间去理会那些假冒为善之人呢?”

    言诚暗自点头,又听张浩清说起关于龙新春提供的那韩副司长携灵石古卷去了香港的线索,便对浩清说,:“浩清兄,在火车上听人说朝鲜局势吃紧,说不定战争一触即发,我们应该把寻找古卷线索多告诉一些朋友,对了,古卷既然流失海外,说不定在外留学的尹少朋能帮忙留意一下。最近国际局势吃紧,我怕万一哪天通讯中断就糟了。咱们寄信的速度慢,不如明天到县城里发个电报,一方面把灵石的线索让鸿德兄也发电报给少朋,另一方面,也让鸿德兄转告我大哥咱们这里的情况。”浩清见言诚即年轻,头脑又活,接触新鲜事物快,非常欣慰,便请言诚明天去县城里发电报。事后才知道,这次亏了温言诚出的主意,用电报把这些线索及时转告给尹少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西方许多国家支持美国侵略朝鲜,中国被迫与这些国家断交,中断一切往来,许多华侨及留学生都无法回到祖国。

    却说七爷尹少朋收到王鸿德的电报后,不久便爆发了朝鲜战争,从此与国内中断了信息往来。一年后,少朋学业已满,因战争仍在持续,只能滞留法国,在当地华侨及教会学校的帮助和推荐下,留在了学校任助理教师的工作,并继续做图书馆管理员。平日里,少朋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天天都长在图书馆里。

    这年夏天,连下几天大雨,老旧的图书馆因年久失修,屋顶出现漏水,一些图书被雨水浸泡了,校方紧急组织抢救,少朋也加入其中。

    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由当地教会创办。图书馆里有许多医学藏书和许多教会的资料和档案。少朋在帮忙抢救整理这些被浸泡的图书和教会资料当中,竟偶然发现了一些曾经去过中国宣教士留下的手记。少朋自从得知灵石古卷的线索后,一直留心查找,没想到这一次真的在一卷资料中查到了一个曾经去过海州的宣教士的手记,由此得知了那古卷的详细来历。

    原来,这古卷是由一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爱色尼人留传下来的古希伯来圣经经文的残卷。爱色尼人,意为敬虔者,是活跃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时期的犹太教四大派别之一。这些人不屑与当时的教会掌权者——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伍,也不赞成奋锐党人的激进作风。他们离群索居,到死海一带的山区设立营地,寻求过敬虔和平的生活。他们亲手从事劳动,反对奴隶制度,钻研圣经,因常常居住在山洞里,故此留下了许多手抄的羊皮卷。这些古卷被不同时代的人发现,尤以1947年发现的大量死海古卷的事件闻名于世。

    花木胡同教堂的古卷的发现,可能要早于死海古卷,由一位来华宣教士于18世纪末带入中国,这个人在庚子教难中不幸殉道,后来这卷古卷作为珍贵教会资料传到了花木胡同瞎眼老牧师这一代的中国牧师手中。老牧师等人又将古卷封存在一个小石碑里作为奠基石埋在了花木胡同教堂的地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灵石古卷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被异乡人老刘所盗,天意使然,老刘又死在了运河里,成了河漂子,捞尸队将他的尸体打捞上来之后,古卷又被旧警察拿走,后来就被警长赵汉文私匿了,又辗转贿赂上级,最后才到了那姓韩的司长手里。

    少朋理清了古卷的来龙去脉,心想,自己因战事无法回国,既然那姓韩的携古卷去了香港,自己要是也能去香港帮忙查访就好了。于是便将这一系列的情由汇报给校方,许多华人教师及同胞非常支持少朋,便开始多方设法帮他去香港。

    ************

    却说张浩清和温言诚在贵州黔水县的乡村里,组织义工帮忙救治伤寒疫情,不料,那伤寒病传染性极强,加之苗族同胞生活条件艰苦,当地卫生条件又差,不久,村里人便多半都感染了伤寒。

    那张浩清真是个仁爱之士,每日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带着温言诚和当地的义工们救治帮扶苗胞,无奈,疫情几次反扑不退,越传越广,连附近几个乡村也发现了病例。浩清心里着急,只有再次请海州众弟兄帮忙筹集善款和药品救助。

    就这样,村里的义工们又一连忙碌了多日,累的人困马乏。这一天晚上,风雨交加,浩清见义工们最近都非常辛苦,就让大家都先回去休息休息,自己和温言诚留守在小教堂里,准备明天的工作。忽然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个附近乡村的苗族姑娘,冒着风雨跌跌撞撞地跑到教会向浩清求助。

    据那姑娘说,她的母亲也是教会的信众,前几天,就感染了伤寒,家里穷没钱看医生,只吃了些草药,也不见好转,这天晚上,病人身上烧的愈加厉害,已经说不出话了,生命危在旦夕,故此跑来求张牧师想办法救一救自己的母亲。那姑娘说完,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张浩清忙扶起姑娘,见她此时浑身都是泥水,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心中十分怜悯,一边安慰了几句,一边叫温言诚取来一些热水和食物给她,又让姑娘到炉子边上烤烤火。自己又忙准备药品,要连夜冒雨去照顾姑娘的母亲。温言诚在旁边劝道:“张兄,明日咱们村里还有不少病人等着您带领义工们去照顾,不如小弟代你前去吧。”

    浩清道:“言诚,你刚来不久,走不惯山路,外面雨大,天黑路滑,万一跌伤了,自己受伤不说,恐怕耽误了救人。愚兄和这姑娘先去吧,你明天上午辛苦一点,和咱们这里的义工一起照顾村里的病人,我也争取早点赶回来。”说罢不容言诚再劝,将药箱背在肩上,一手擎起雨伞,一手拿着手电筒,带着那姑娘急匆匆地便走出了门,言诚连声呼唤:“张兄、张兄,路上可千万小心呐!”张浩清救人心切,来不及回头,只挥了挥手看,不一会儿,身影便消失在黑黢黢的雨夜之中……

    伤寒病被苗族人成为可怕的“黑病”,主要传染源是带有病菌的水和粪便,一般初期发病较为缓慢,感染者体温逐步上升,身上出现斑疹,到极期时,病状表现为持续高烧不退,并伴有多种脏器中毒的并发症。19世纪时,伤寒症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因病死亡者不计其数。到了20世纪初,因伤寒疫苗的研制和采用,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而今天的伤寒已经可以用抗生素治愈了。

    且说,因为这次伤寒病发突然,张浩清能筹集来的疫苗数量相对较少,而村中需要接种疫苗的人却有很多,所以自己只吃了些预防的草药,没舍得给自己接种疫苗。这次浩清去救治小姑娘的母亲,因为病人当时病情比较严重,外面又风雨交加,浩清足足在那里守了一夜,待病人好转后,这才回到村里的小教堂。

    不幸的是,张浩清在这次照顾病人当中,同时也被病毒感染了。不但如此,浩清还坚持把有限的药品留给急需的苗族同胞,自己只简单地吃了些草药。几天后,浩清的病情愈发严重,后续的药品又供应不足,终于一病不起。

    浩清知道自己病势沉重,便将温言诚唤到床边,用微弱的声音嘱托道:“言诚弟兄,黔水一行辛苦你了,当下,还有不少苗胞急需救治,拜托你催促一下咱们后续筹集的药品,待药品到后,再返回海州。请你回去之后,告诉言明大哥、鸿德和弟兄们,我此生虽短,却无遗憾,唯有一件未了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能继续帮忙寻找那丢失的灵石古卷,盼望能早日归还给花木胡同教堂……”言诚见浩清嘴唇发白,面色暗淡,病势渐渐沉重,却依然还惦念着村中患病的同胞和为教会寻找灵石古卷的使命,不禁流着眼泪答道:“浩清兄,您这是说什么呢,后续药品肯定会到,小弟一定……一定会……”说着泣不成声……

    欲知张浩清生死如何,请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