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二章 奉天靖难

第二章 奉天靖难

    朱允炆上台之后,基本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削藩,削藩是有必要的吗?当然是有,但是朱允炆显然干的太着急了点。1399年,也就是朱元璋死的第二年,朱允文就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对一个叫黄子澄的人担忧的说,诸王叔拥重兵,多不法,奈何。黄子澄说,简单啊,削藩呢!当初汉朝的七国之乱有多强大呀,不也是最终被消灭了吗?黄子澄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有点忘了当初汉朝的皇帝可是汉景帝,他还有一个好弟弟叫刘武,还有一个大将叫周亚夫。那么此时的明帝国呢?能打仗的大将们早就被他的爷爷朱元璋给杀干净了,而恰巧最能打仗的就是在这些藩王之中,也就是即将要造反的燕王朱棣。

    当然,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可能也并不知道这一些,于是朱允炆就先后将五位叔叔逼死,或者是废为庶人。这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没什么反抗,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通过之前的动作,傻子也知道建文帝要干什么了,于是朱棣就早有准备,杀死了前来捉拿他的官兵,起兵造反,并称他的军队为奉天靖难,所以接下来的争夺皇位的过程也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的这场靖难之役打的其实并不容易,从1399年的六月一直打到了1402年的六月,居然整整打了三年之久。这期间朱棣是多次失败,差点放弃,也频频与死神擦肩而过。接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稍微简单的梳理一下这个过程。朱棣这边六月份起兵,先是占据了北平城作为大本营,然后拿下居庸关、密云、遵化、永平,迅速的扫清了北平周边的势力,同时将兵力发展到了数万。等到了八月份,朝廷的征法大军13万人,在老将耿秉文的带领之下来到了镇定,差不多就是今天的石家庄附近。这一年的耿秉文已经是66岁了,应该算是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硕果仅存的一个老将。此时黄子澄又出了昏招,他推荐李景龙为帅。李景龙虽然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但是他只是参加过练军,并没有真正的参加过战斗,所以也不知道黄子澄的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这边考虑到李景龙可能会因为害怕自己而不敢主动来战,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守城,自己朝反方向去解永平之围了。当时是辽东在攻打永平,李景龙也就趁机去围攻北平,却迟迟不下。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将领即将攻破北平的张掖门的时候,李景龙却害怕这个将领抢了头功,并制止其行动,便再也没有进攻机会。而朱棣这边解了永平之围之后,又转道去了大宁,通过各种表演和忽悠,成功拿下了大宁的宁王朱权一起加入到了自己的队伍之中。而一起加入的还包括当时战斗力极强的归顺明朝的蒙古军队朵颜三卫。朱棣率领着这支新整合的军队从大宁返回,支援北平,大破李景龙,李景龙就退守到了德州。1399年也就这么顺利的过去了,朱棣从起兵到落脚,连破朝廷两帅,队伍也是逐渐的发展壮大。

    1400年的四月,李景龙再一次的与燕军在白河沟大战,最终李景龙明军损失了人马数十万,李景龙这一次直接逃到了济南,朱允文终于是忍不住了,将其召回。黄子澄也为当初自己的推荐后悔不已,并说见景隆误国,万死不能赎罪,并且请求立马斩杀李景龙,结果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之后,朱允文换上了盛庸、铁铉等人镇守济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济南或者说是山东就成了朱棣的噩梦,朱棣最得力的大将张玉更是直接战死。这部分内容是比较精彩的,但是在正史中的记载就并不多。等到了这年的年底,朱棣又回到了北平这个梦开始的地方。1401年,朱棣依然是没有什么进展,他最终所占领的地区依然还只是北平、保定和永平这三军,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唯一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就是朱允炆下诏不要让自己背上杀叔父的罪名,这就直接导致了明军不敢对朱棣下杀手,进攻畏首畏尾。

    而朱棣呢,有了这张护身符之后,他的进攻也就变得更加大胆一些。当然,这件事的真实性,至少我个人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在当前的这种僵局之下,朱棣的军师道衍和尚,也就是当初劝他造反的那个姚广孝,一边给朱棣打气,一边建议朱棣不再攻城略地,而是直取京师。于是,从1401年年底开始,朱棣的燕军大概按照这个线路绕过济南,直奔南京。1402年的六月份,当初朱允炆没有舍得杀的那个李景龙等人,亲自打开南京城门迎接燕军入城,于是朱棣就最终取得了这场艰难之役的胜利,也就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他的年号是永乐,所以我们也叫他永乐大帝。在这场战役中,朱棣能够取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当初削藩的顺序,明军将领的任命,朱棣一方的战斗力,以及朱允炆对朱棣的保护政策,当然还有我没有提到的比较玄乎的天气因素,当时莫名其妙的大风也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朱棣好几次,这些就见仁见智了,我们就不去总结了。比较有意思的还是这一个过程中的人心,比如说作为皇亲的反复无常的李景龙。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一下徐达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朱棣的两个亲大舅哥。对于朱棣的态度,徐辉祖是从头到尾反对朱棣的,甚至连朱棣成功入主南京之后也没有臣服。而徐增寿则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屡次为朱棣提供京城这边的情报,不过最终是在朱棣胜利之前就被朱允炆所杀。

    不管朱棣是出于什么理由,他都是属于谋逆者,所以不说众叛亲离吧,至少他的妹夫、大舅哥都是对他表示反对的,那么肯定也是有其他的反对之声的,虽然可能没那么明目张胆,但却还是让朱棣寝食难安。尤其是他入城之后,京城大火,建文帝朱允炆更是不知所踪,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些都是让朱棣即使当了皇帝之后,也是内心无法平静的因素。而这些呢,也都严重影响了朱棣之后的一些行为,比如说朱元璋时期兴起并被废止的锦衣卫,就又被朱棣给重新复活了。一方面他可以用这些锦衣卫来看一下背后到底是有谁不服,另一方面呢,也是可以用来寻找一下朱允炆的下落。而在寻找朱允炆下落这方面呢,他还派出了两个人,一个人游历海外,一个人遍访民间,游历海外的就是鼎鼎大名的三宝太监郑和。当然,郑和下西洋找建文帝肯定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还是宣扬国威让万邦来朝。据正史记载,朱棣在位期间,先后来纳贡的有30余国。另外,郑和下西洋其实只有六次是发生在朱棣期间,并且第六次回来之前,朱棣就已经去世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发生在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位期间,他发现来进贡的番邦越来越少,于是就派郑和又出去了一次。但是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费钱了,过一次瘾就可以了,那么之后就基本停止了这种行为。另一个被朱棣派出去寻找朱允文遍访民间的叫胡莹,此人可谓是走遍了明朝的大江南北,期间母亲死了都没有让他回来奔丧,一直到永乐21年,也就是1423年,在外面奔波了16年的胡莹归来。当时的朱棣已经准备睡觉了,听说胡莹归来,就急忙起来召见,两人一直聊到了后半夜。至于聊到了什么内容,史书并没有记载,只是说朱棣得到了让他释怀的答案。或许真的是关于朱允炆的信息,说他隐姓埋名,没有了争夺皇位的念头,也有可能就是根本没有找到,反正这件事应该就算是过去了。

    这之后的第二年是郑和的第六次下西洋,所以这次的下西洋基本上就和寻找建文帝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还是这一年,明成祖朱棣就去世了,享年65岁。关于朱棣这位比较有争议的帝王的功过,我不想评价。最后想要补充一点,就是朱棣在他当了皇帝之后,曾五次对北元或者说是北方草原势力进行御驾亲征,甚至朱棣就是死在了第五次亲征返回的路上,可谓是戎马一生。这样的事迹自然是激励了不少朱家的后人,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当然也悲剧性的包括这一位,就是制造了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王朝的精锐之师损失殆尽的明英宗朱祁镇。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回的途中病死于榆木川,当时杨荣密不怕丧,并先行返京通知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才得以顺利的继位,这就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年号洪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