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七章 皇太子、皇太孙

第七章 皇太子、皇太孙

    公元1355年,还没有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和马姑娘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后来,朱元璋称吴王,朱标很快被封为世子。显然,朱元璋非常专注于培养他作为继承人,先来看看朱标的师资力量。首先,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被称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和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宋濂。而刀枪剑戟、排兵布阵,交给明朝开国第一将领徐达。这些老师都是元末明初各领域的头牌人物。可想而知,朱标应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建立了大明朝,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他是中国唯一一个从南方到北方的统一皇帝。朱元璋一登基,就把朱标定为皇太子。虽然他是皇位唯一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崇高地位而压制和排斥其他兄弟。相反,他非常照顾他们。几乎所有的兄弟都受到了他的好评,包括后来篡夺皇位和权力的朱棣。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如果朱标没有死,继承了皇位,我认为朱棣永远不可能叛逆,如果他敢叛逆,没有朱标,其他兄弟也必然会联合起来攻击他。1377年,朱元璋开始亲自培养朱标处理政务的能力,让他和自己一起批阅大臣的奏折。在这个过程中。朱标很勤奋,以仁德之心对待每一位大臣。当时看来,一切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太子也在通往一代圣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然而,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37岁的太子突然突然去世,破灭了朱元璋所有美好的幻想。与此同时,朱标的死因也成了明初的一大疑问。

    分析这件事,大家通常会想到太子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应该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樉,因为他似乎是除了朱标之外最接近皇位的人。他犯罪的动机是摆脱朱标,他有希望取而代之。而且在朱标去世之前,他去看过朱樉,所以有人认为朱樉是最大的嫌疑人,但这种说法不太可能。首先,朱元璋不太喜欢老二,因为这孩子的行为。多次不听朝廷调遣,朱标太子去西安就是为了调查他为什么不听调遣,当时朱樉已经被朱元璋招到南京训话了,在朱标要求下,才放回了西安。朱樉也不傻,即使朱标死了,朱元璋也不能把他当继承人。还有一种更离谱的说法,朱标根本不是马皇后生的长子。朱元璋一直讨厌他,所以他秘密地处决了他。要判断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们就凭一件事把朱元璋传给朱标的儿子。显然,如果朱标不是长子,朱元璋就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错传给皇位。如果朱元璋不喜欢朱标,也不可能爱他的孩子,让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成为皇帝。谁杀了朱标?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吓死的,其实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真的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漂亮。尤其东宫这个位置真的很难做到。如果你表现不好,皇帝会认为他看着错眼了,会对你失望,然而你有优秀的性格和学习能力。皇帝又会觉得他的位置受到了你的威胁,所以他应该处处小心,一步也不能出错。

    还有太子要打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他很仁慈。朱元璋年轻时是个文盲。虽然他后来自学成才,但他不接受儒家思想。父子俩经常有分歧。例如,朱标的老师宋濂参与了李善长的案件。朱元璋想处理他。太子向老师求情。朱元璋说,你什么都不懂,我现在先处理,等你登基后再重用他,这样他就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你工作了。朱标心里很害怕,觉得朱元璋是个套路很深的人,后来朱元璋处死了李善长一家70人,这下朱标又懵逼了。劝父皇不要杀太多人。朱元璋说,我帮你铲除身边所有的坏人。朱标觉得他说错了,顶着嘴,朱元璋立刻拿起棍子追着他。这时,一幅画从朱标身上掉了出来。这幅画是朱标自己画的,当马皇后还活着的时候,他背着朱标躲避陈友谅的追捕。为什么?马皇后活着的时候,朱标被打被罚,有人疼爱。马皇后死后,朱标只能用这种方法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可见朱标有多害怕。朱标临死前最后一次见到朱元璋,就是和一个官员一起审案。太子说他应该从轻发落,大臣说应该处斩。朱元璋知道后,认为大臣是对的,就杀了人,让太子再次感受到父亲的“爱”。没过多久,朱标就死了。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在某种程度上,杀太子的人,其实就是他的父亲,朱元璋……

    公元1355年,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出生在太平商人陈离的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立他为世子,登基后立他为太子。显然,他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必须把皇位传给他。朱标本人也很优秀,历史上称他仁柔孝友,讲仁义,脾气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朱标非常符合朱元璋的要求,也让他看到了太平繁荣时期的希望。但没想到洪武25年,1392年,37岁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破灭了已经65岁的朱元璋的美好愿望。

    所以他很快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谁是接班人?按照传统,在儿子中选择一个并不难。朱元璋不缺儿子,共有26个,其中很多都很优秀。然而,在朱标死后的几个月里,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让每个人都失望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竟然直接被册封为皇太孙,继承了明朝的皇位。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其原因。首先,由于他的个人感受,朱元璋太喜欢他培养了几十年的皇太子朱标了。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朱元璋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后代。第二,正如刚才所说,朱标的性格是善良的,非常符合朱元璋眼中太平天子的标准。朱标的几个儿子也被教育成他的翻版。因此,朱元璋认为皇孙的性格非常适合继承当时的明朝皇位。第三,朱元璋刚登基时,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传位制,即长子继承制。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他必须树立榜样。既然长子死了,就让长孙继承皇位。说到这里,似乎有一个问题。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朱允炆不是朱标的长子。朱标生了五个儿子,大哥朱雄英,二胎朱允炆,三胎朱允熥,四胎朱允熞,五胎朱允熙,三胎是朱标是结发妻常氏所生,二胎四胎为吕氏所生。显然,朱雄英是朱标的长子,但孩子八岁就去世了。按理说,应该轮到另一个长子朱允熥了,然而,老大和老三的母亲常氏死得太早了。常氏死后,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所以他的孩子自然成了嫡子,朱允炆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原来的嫡子朱允熥变成了庶出。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是严格遵守继承合法子女的规定。第四,为了防止太子死后其他儿子因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几个月迅速宣布了长孙朱允炆的接班人地位,只是为了让这些贪图皇位的人能够死心。你可能认为朱元璋的四个儿子朱棣后来篡位夺权,但皇帝做得很好。朱元璋应该传给他。但我个人认为,朱元璋即使传给儿子,也不会传给朱棣。更不用说朱棣的生母了,争议很大,很可能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即使是嫡子,估计希望也很渺茫。朱元璋常说朱棣是最像自己的儿子,表面上是赞美,其实最致命的就是这句话。正如我刚才所说,朱元璋想要的不是一个能像他一样战斗和杀人的皇帝。他需要一个被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仁君。此外,当时还有秦王和晋王在燕王朱棣之上,形成了势力平衡。如果没有意外,这种平衡不会轻易被打破,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朱元璋的皇位传承似乎天衣无缝,他经常非常自豪地对大孙子朱允炆说。我给你叔叔们几万军队,让他们帮你守边疆。如果有人造反,他们可以回来帮你,你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你的太平天子。朱允炆沉思了一会儿,说,爷爷,如果有人造反,叔叔们会来帮我,叔叔们造反该怎么办?朱元璋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搞糊涂了,赶紧踢皮球,你觉得该怎么办?朱允炆说,首先用德化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或者减少和改变他们的封地。假如真的没办法,那只能拔刀相向。朱元璋叹了口气,其实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