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六章 明末三案

第六章 明末三案

    第二年的万历43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持梃,也就是拿着一根木棍进入到了太子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像个疯子一样,见人就打,随即被宫中侍卫所擒。很明显,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被伪装了的行刺事件,但是这个手法实在是太低劣了,跟闹着玩似的。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郑贵妃有重大的嫌疑,动机就非常简单了,就是打死太子,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了。刺杀太子这么严重的大事件,却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万历皇帝让郑贵妃给太子道了个歉,然后把打人的张差给处死了。这件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万历48年7月,万历皇帝病逝,遗诏由太子朱常洛即位。八月初一,朱常洛继皇帝位,就是明朝的第14位皇帝明光宗。然而仅仅十天之后的八月初十,朱常洛就一病不起。8月14,太监崔文升献上了泻药一份,朱常洛差点直接挂了,8月29,鸿胪寺城李可灼献上红药丸一份,朱常洛吃了之后感觉舒服多了,连称忠臣,谁知朱常洛嫌药劲不够,就又要了一丸。结果九月初一,朱常洛就去世了。上面这件事就是明末三大案之二红丸案。

    要说这个朱常洛,实在太惨,从小就被父亲万历皇帝看不上,当太子之路困难重重,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了,十天后卧床不起,一个月后命丧黄泉,因为在位时间比较短,连个年号都没有混上,还是后来的儿子天启皇帝登基之后,将万历48年这一年改成了泰昌元年,朱常洛才算是会上了一个年号。红丸一案有很多蹊跷的地方,比如说皇帝是怎么病的?病了之后为啥要两个没有从医资格的人开药?这两个人又是谁的人?到底谁才是幕后的黑手?为什么要杀皇帝呢?对于这些迷一样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也不是很关心,我更关心的是一些有定论的东西,比如说崔文升和李可灼的结局,不管是谁指使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终究是他俩开除的药导致了朱常洛的死亡。那么在皇权时代,直接把这两个人不由分说的砍了,应该是不过分的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然而,当时的首府,也是此案的见证人方从哲却认为李可灼在临死前让朱常洛舒服了一把,应该论功行赏,这就多少有点离谱了,不过最后并没有赏成,而是象征性的罚了他一年的俸禄。后来两个人虽然被流放,但是没有多久就又被重新任用了,这事儿该怎么去理解呢?或许大家都觉得皇帝只是自己病了,死是必然的,送药的人并没有责任,也或许是觉得皇帝的死大家都有责任,那么就谁也别去追究谁了。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朱常洛的死和当年的梃击案一样,也是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那么作为一个皇帝,朱常洛的悲催程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

    朱常洛死后,正常应该是由长子朱由校继位,但是这个继位的过程也并不是很顺利,因为朱常洛的妃子李氏霸占乾清宫不肯走,这个李氏既不是朱由校的生母,也不是朱常洛的皇后,他为什么要霸占皇帝所在的乾清宫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他想要挟持朱由校,然后垂帘听政,大臣们当然是不同意的,想让她离开乾清宫。而这也就是明末三大案的第三案,被叫做移宫案。李氏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有人给他撑腰,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郑贵妃。这个李氏就是当年郑贵妃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无望之后,送给朱常洛的八个美女之一。据说朱常洛这个人比较好色,之所以这么短命,也是和好色有关系,不管真假,至少这个李氏是很得他的欢心的。于是郑贵妃就和李氏达成了交易,郑贵妃帮李氏当皇后,而李氏帮郑贵妃当太后。朱常洛生病的时候,李氏在乾清宫照顾,就曾多次的谋出册立,甚至还拉上了朱由校帮忙,这个场景有没有让你感觉似曾相识呢?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的时候,武则天在身边照顾,结果就与一同照顾父亲的太子李治搞在了一起。而明朝的大臣们肯定是都读过史书的,所以为了避免重现武则天之乱,就请求李氏必须在皇帝登基之前离开乾清宫,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持续太久,朱常洛九月初一去世,李氏九月初五就被迫离开,到了九月初六,朱由校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的第15位皇帝明熙宗,年号天启。明末三大案到此就算是正式落下了帷幕。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也精彩的多,这其中可能还涉及到东林党以及其他的党派之间的一些明争暗斗吧。

    天启皇帝有一个乳母,和一个叫魏朝的太监搞在了一起,这个事很好理解,就是搭伙过日子,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对食,就是相对而食。魏忠贤自宫之后就巴结这个魏朝,而魏朝呢,就在自己的领导王安面前说魏忠贤的好话,魏忠贤才得以入宫。结果这个魏忠贤不怎么讲究,他入宫之后也和这个乳母搞在了一起,就相当于是抢了自己的兄弟媳妇儿。而之后呢,就更过分了,他们两人联手驱逐了魏朝,并且杀死了王安,逐渐的就取得了天启皇帝的宠幸,成为炙手可热的权势熏天的人物。众所周知,明朝皇帝通常都需要这么一个帮手去对付文官集团们,此时就是对付东林党们,比如说著名的东林六君子就是惨死于魏忠贤之手。虽然当初是在东林党人的帮助之下,天启皇帝才得以摆脱李氏的控制而登基亲政,但是东林党人之后的所作所为却逐渐的惹怒了天启皇帝,东林党人得知之后就知道贪污敛财,排除异己,所以也有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正是源于东林党人。而天启皇帝更是在去世之前还对即将接替自己的位置的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是可以用的,可见其对东林党人的厌恶是超过魏忠贤的。1627年23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英年早逝,他的儿子们也全部夭折,他的2、3、4弟也是死的比较早,所以最终是由排行第五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他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崇祯皇帝,这一年他16岁。

    大明王朝后期,从张居正死后就开始变得不正常了,储君之争,党争,持续的干旱天灾,流民遍地,后金崛起,等到崇祯地接手之后,大明王朝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或许这种情况只有老祖宗朱元璋或者是朱棣来了,才有可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但很明显,明崇祯帝虽然也是一个有决心和有信心的人,但是并没有这样的能力。更要命的是,当时的内部流民起义和外部的后金之间似乎有一种未成约定就形成了的默契,每当流民起义要被镇压的差不多的时候,后金就来一次入关的打冲锋,崇祯皇帝不得已就调集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去抵抗后金的入侵。很明显,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崇祯帝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策略。其实崇祯帝一朝也并非是没有能人的存在,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孙承忠等等都是当时的能臣,但是君臣之间的配合似乎并不是很和谐。

    1644年,不知道哪位爷,亲自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的大军入城,崇祯帝则选择保留了最后一次颜面,砍死嫔妃数人后,在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临死之前,他将大明的灭亡归咎于群臣们。他说,诸臣误朕。朕死,无面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认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建于1368年,国祚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很多人曾经有个疑问,就是崇祯帝为什么不南迁呢?南京不是也有个家吗?而宋朝不也是在南迁之后又延续了150多年吗?包括他的周皇后也是曾经这么说的,而他自己也想南迁,对于南迁这个问题呢,其实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就是由谁来提出呢?皇帝自己说好像很没面子,而大臣们又不好说,万一皇帝不是这么想的,万一再来一个类似于于谦一样的人,大喊一声,言南迁者当斩,那不就冤死了吗?冒这个危险也是没啥必要,毕竟北京城破,他们也不是非死不可,换个老板而已。没准还没有崇祯地这么刻薄寡恩,没准还能够升职加薪。另外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崇祯帝可以不走,但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儿子提前送走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帝总共有七个儿子,四个死的,两个在京师陷落的时候不知所踪。而太子朱慈烺是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所抓获,之后起义军西归,朱慈烺也是不知所踪。据说在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洪光政权,也就是南明之后,有一个从北而来的人自称是太子,结果是被当做假冒者而送进了监狱,在当时曾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左良玉更是以旧太子为名在武昌起兵,不过最终也病死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