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四章 陈友谅

第十四章 陈友谅

    陈友谅,生于1320年,嘎于1363年10月3日。湖北人,比朱元璋大八岁。他小时候家里穷的连房子都没有。他是在船上长大的渔民的后代。因为他的身上总是有一股子鱼腥味,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恨不得躲他远远的。为了改变命运,陈友谅极其努力地学习。后来,他在当地的县衙找到了一份写文件的工作,但在他的内心仍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陈友谅这个人脑子很聪明,既然知识不能改变命运,那我就找别的机会。就在这时,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了他们家。原本为元朝工作的陈友谅立即决定辞职,换老板。忠孝仁义在他心中根本就一文不值,唯一重要的是出人头地。文化人陈友谅很快就得到了徐寿辉和丞相倪文俊的信任。当时徐寿辉手里也拿着一副好牌,有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傅有德四位将领。在这四位大神的帮助之下,徐寿辉横扫了元朝的军队。并创立了天完政权,这个政权的名字怎么看,都特别的吉利,可能是因为大元两个字上面上加了横道和宝盖头,就可以全面压制大元朝的意思。起初,一切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个时候,徐寿辉的部队里出了一个叛徒,那就是倪文俊。

    这个倪文俊总觉得自己博学多才,文武兼备。为什么要给徐寿辉这个二百五当奴才呢?于是,他想暗杀徐寿辉。结果,被发现了。他不得不跑到黄州去找陈友谅。倪文俊既是陈友谅的老领导,也是他的师傅,所以他非常信任陈友谅。但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倪文俊见到陈友谅后,还在那里装腔作势,夸夸其谈,陈友谅也不跟他一般见识,陪他喝茶聊天。倪文俊一看,这小子应该可以信任,于是就把自己的叛逃的事情告诉了他。陈友谅一边笑一边问,那些将军没帮你的吗?倪文俊苦笑说,你还不知道他们都跟徐寿辉穿一条裤子,但你可以放心,只要我们一起联手,他们就是一堆臭鱼烂虾,永远没戏。陈友良什么也没问,第二天就把倪文俊的脑袋送给了徐寿辉,因此他也成了天完国的第一位重臣。但他的志向不是当大臣,他每天都看到徐寿辉高高在上的样子,心里别提有多别扭,咱也不知道这个徐寿辉怎么这么遭恨,陈友谅心说,早晚有一天我也要收拾你他。但赵普胜这些人是绊脚石,首先要处理他们。不久,陈友谅陷害赵普胜谋反成功,就把他宰了。丁普郎和傅有德一看这形势不对啊,俩人牵着手就去投奔朱元璋了。

    就这样,徐寿辉成了光杆司令,陈友谅也要向他开始动手了。为了活下去,徐寿辉把所有的权力都给了陈友谅,但陈友谅还是没有放过他。占领朱元璋的采石后,陈友亮把他叫到五通庙,让人用锤子把他的脑袋砸了个稀巴烂,然后马上把血洗干净。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这个陈友谅虽然背信弃义,但确实是个将相之才。掌权后,他先杀死了徐寿辉所有的亲信,然后在军队中扶持自己的力量。统一军队后,他亲自带兵与元军作战。他也是指挥官军队的奇才,迅速占领了江西和安徽的许多地方。然而,当时的大元朝并不是陈友谅最大的敌人。他知道如果想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那朱元璋的这股势力就必须被歼灭。首先,他率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城,但没想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带领2万守军硬生生地扛了85天,最后让他无功而归。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他失去信心。在鄱阳湖的最后一场决战中,陈友谅振作起来,率领他的巨型战舰,发誓要歼灭朱元璋的队伍。

    战争一开始,陈友谅就占据了优势,他的战舰体积大,还能发射炮弹。而朱元璋那边,说是水军,其实是东拼西凑的小渔船,更别说打了,只要大船冲到前面,那些小船就东倒西歪了。据说陈永良的将军张定边差点跳到朱元璋的船上,把他砍死了。幸运的是,常遇春,放了一箭,把他射进了水里,否则就没有明朝了。

    据说就在朱元璋即将战败的时候,东北风突然刮起,于是他赶紧命令火攻,最后烧掉了陈友谅所有的战船,才侥幸获胜。关于陈友谅的死也有很多谣言。最流行的说法是,鄱阳湖之战即将结束时,他刚从船上探出头来,就被一箭射中了脑袋,当场就嗝儿屁了。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带着兄弟们登上陈友谅的大船,抓住了陈友谅的大儿子,也就是大汉的太子,还有他的二儿子陈理被张定边带着残余的部队护送到了武昌,并继承了陈友谅的皇位。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让这小子踏踏实实地当皇帝,他一路打到武昌,陈理也没有反抗,直接开门投降。朱元璋最后给陈理封了个侯,送他去高丽定居了。

    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非常幸运。突如其来的东北风似乎让我们觉得连上帝都不想让残忍的陈友谅成为天下之主。当时朱元璋带头冲锋陷阵,和兄弟们情同手足,让人觉得朱元璋真的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天下。但得到天下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比陈友谅好多少,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大多数都被他杀死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也许就是帝王之术。孤家寡人么,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朋友……是吧。

    评曰:近此数年,不学无术者,暇读杂书,竟妄议陈友谅为英雄。岂不知其叛主求荣,陷害同僚,乃至不认宗族,可谓不忠不孝之典矣。何以言之?初,陈友谅本姓谢,以其祖赘于陈氏,遂改焉。是后,陈友谅妄图大业,僭越称帝,而不知更定正祖。如此毒螫小人,安得谓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