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五章 李善长

第十五章 李善长

    李善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前的十几年里,李善长一直是他身边最重要的人。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封爵时也把他放在第一位。洪武九年,朱元璋甚至把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两个人也成了亲家。但随着李善长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朱元璋对他的好感也逐渐消失。许多大臣都对李善长不满。有一年,朱元璋病了十多天,没有上朝。有人弹劾李善长,说自从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后,他就不把皇上您放在眼里了,你病了这么多天,他连问都没问。朱元璋一想,没错,是这么回事儿,就扣了李善长四年的工资。史书上说,从此,朱元璋就有点讨厌李善长了。

    李善长有一个弟弟,名叫李存义,他和胡唯庸是儿女亲家。后来被人告发李存义是谋逆之臣,属于胡唯庸的同党。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并没有处决他的弟弟,只是发配到崇明岛,公费吃海鲜去了。这件事发生之后,李善长并不领情,更没有表现错出任何感激的态度,朱元璋就更加讨厌他了。但以上两件事肯定不至于让李善长满门抄斩,那朱元璋又给李善长定了什么罪呢?

    一,参与胡惟庸谋反。据说有一天,李善长突然给一个叫丁斌的下属求情,让他免于流放。朱元璋很纳闷,一个退休的丞相又是韩国公,为什么要给下人求情?里面一定有事,于是展开了调查。后来得知丁斌曾经是胡惟庸的下属,敏感的朱元璋就叫人又审问了一遍丁斌,于是丁斌交代出几个重量级人物,说胡惟庸在谋反之前联系了李存义,然后让李存义动员李善长和他们一起造反,被李善长拒绝了。之后,胡唯庸派李善长的好朋友杨文玉告诉他。事成后,淮西地区都是你的,封你为淮西王,李善长又拒绝了,但还是有一点点动心,第三次,胡惟庸亲自去找李善长,还是失败了。第四次,李存义又去劝说了一次。李善叹了口气,说: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爱干嘛干嘛。以这份供词为李善长谋反的证据,还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从李善长的眼光和经历他绝对可以看出,胡惟庸百分百是斗不过朱元璋的。而且,李善长已经是韩国公了。他是要钱有钱,要权利有权利,70多岁的人了,他能不顾家人的生命,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造反吗?杨文玉还说,李善长对淮西王很心动。他又不会相面占卜,他是怎么看出来李善长想当淮西王的?此外,即使供词是真的,李善长也没有同意。叛逆的事情,最多就是念及亲情和友情,知情不报而已,不至于满门抄斩。

    李善长的第二项罪名,包庇胡唯庸,与蒙古人勾结。据当时的监察御史说,胡惟庸谋反前,派了一个叫封绩的人联系北元皇帝,让他派兵骚扰大明边防。然后胡惟庸劝朱元璋出兵讨伐,让整座南京城守军疏于防范,胡惟庸便可实施计划。后来胡惟庸犯罪被杀,封绩不敢回南京。蓝玉征讨北元后,一直打到捕鱼儿海,打败了元兵,这封绩也被抓获,被带回南京。李善长知道后,把封绩扣了下来,想保守这个秘密,但纸包不住火。之后有人把这件事禀告给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赶紧派人审这封绩,结果真的是这样。然而,这件事也有一个疑问。当审问封绩的人想抓住李善长时,却被朱元璋阻止了。以朱元璋的脾气,他是受不了这种事的。唯一的可能是朱元璋表面上认为李善长有罪,但他心里很清楚,李善长根本不可能包庇胡惟庸,甚至他根本不相信胡惟庸有胆子勾结北元,或者胡惟庸勾结北元的故事,都是朱元璋为了摆脱胡惟庸而制造的冤案。

    李善长的第三条罪名更严重,说他私下调动了军队。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为了给自己盖豪宅,到汤和那里借了300名士兵帮工。汤和一听就生气了,大声斥责李善长道,李太师,没有圣上的命令,你敢擅自调兵,这是大罪啊。李善长听后迅速道歉,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但同样的事情,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找汤借兵,汤和一开始答应了,后来又找朱元璋打小报告。但这两个记录都不应该是真的,因为在明史汤和传中记载,汤和在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也就是李善长向他借兵之前。就已经得了中风,都不会说话了。所以,就不会有什么大声的斥责和去找朱元璋打小报告。总之,关于李善长有很多莫须有的罪名还有很多。

    朱元璋最终判李善长一家70多人满门抄斩。还有很多像李善长这样冤死的开国元勋。有人可能会问,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摆脱这些开国功臣呢?李善长全家被杀后,太子朱标与朱元璋有过这么一次对话,朱标说,哦,爹地,你不应该总是这样大开杀戒,这会伤害和气的。朱元璋当时没说话。第二天,当朱元璋再次见到朱标时,他把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扔到地上说,你把它捡起来给我。太子懵逼了,不敢捡。这就很尴尬。朱元璋说,我告诉你,我这样做是为了帮你拔掉这些会伤害你的刺。虽然朱元璋为了儿子和大明的稳定而杀害功臣,但在不确定开国英雄是否会谋反的情况下,制造冤案、栽赃陷害,总是全门抄斩,牵连成千上万的人,也真的是太残忍了。

    评曰:太祖皇帝,起自寒微,李善长常随左右,屡献策于上,未尝有失。明史谓其外貌宽和,而内多忮刻,太祖性本疑敏,李善长虽无反状,却多有不敬,抑太祖所以杀之也。后人读史,知李善长之冤,为之不平,或曰犹汉之萧何。虽死,仍可谓大明朝第一功臣,后追谥襄愍,不甚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