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六章 蓝玉

第十六章 蓝玉

    公元1393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制造冤案,诬陷将军蓝玉谋反,将其全门抄斩。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去除蓝玉?一方面是因为蓝玉本身傲慢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蓝玉将军勇敢善战,明初之时,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洪武二十一年3月,朱元璋任命他为大将军,统兵15万,攻打北元的残余势力。当时北元皇帝已经逃到了捕鱼儿海,也就是现在中蒙交界处的贝尔湖一带,距离很远。蓝玉毫不犹豫,立即命令军队以最快的速度行军,来到捕鱼儿海以南40里处,但北元皇帝却不知所踪。蓝玉只好命令全军白天休息,晚上秘密搜索。结果发现,北元皇帝在捕鱼儿海的东北80英里的地方,蓝玉率领部队拼命地追赶元军。北元皇帝压根也没想到明军会追这么远,没来得及做任何的防御准备,结果,在蓝玉的袭击下,几乎所有的军队都被歼灭。北元皇帝逃到了大漠深处,蓝玉依旧在后面追赶,最终抓住了他的二儿子、女儿、妃子和100多名随从,还俘虏了9万多名士兵、数十万牲畜、无数的财产和军事装备,最重要的是缴获了北元皇帝的传国玉玺。

    捕鱼儿海大捷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城,朱元璋差点没乐出花来,大大的奖励三军,称蓝玉就是我大明朝的卫青、武神一样的人物,敕封他为梁国公。之后,朱元璋派蓝玉到西南,镇压了云南两个宣抚司的叛乱。不久,朱元璋又让蓝玉到西北甘肃征服西宁叛乱土司祁者孙,蓝玉又一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大明的领土也因而扩展到河西走廊。后来,蓝玉再次南下四川,平息了建昌地区的叛乱,为大明江山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战争成就的增加和赏赐的越来越重,蓝玉做事开始毫无顾忌,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给玩死的……

    一,驱赶御史。蓝玉有一个手下,叫啥名不知道,平日里狗仗人势,占用农田,朝廷御史知道后过来调查,一到这里,话都没说几句,马还没下呢,就让蓝玉撵走了。御史是专门监督百官的,全权代表皇帝。如果你把他撵走了,那就代表你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第二,私自拆除长城关卡,捕鱼儿海大捷后,蓝玉带领军队回到了喜峰口。天已经很晚了。守关人的城门可能是开得慢了,蓝玉等得不耐烦,就直接下令,让手下士兵拆了关卡,大摇大摆地通过了喜峰口。三,强暴元妃。在驱赶元帝的残余部队时,蓝玉俘获了北元皇帝的妃子,二话不说就把人家拖到营地里给强暴了,这个女人的性格还挺刚烈,直接就自杀了。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脑瓜子嗡嗡的,肺都差点气炸了,但考虑到蓝玉战功赫赫,就没有惩罚他,但他把蓝玉的梁国公头衔的梁字,改成了凉字,显然对他非常的失望,心都凉了。但蓝玉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第四,举止粗鲁,言行蛮横。话说蓝玉在平定西南叛乱后,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奖励,可以从太子太傅升为太子太师。但没想到朱元璋任命冯胜、傅有德为太子太师,都没提他这茬。蓝玉勃然大怒,后槽牙都快咬碎了,走到哪都骂骂咧咧的:我蓝玉就不能当太子太师吗?我缺胳膊少腿吗?大明的江山也是我打下来的!!这件事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就越来越看他不顺眼。这些都是蓝玉本身的原因,那朱元璋自己为什么要杀蓝玉呢?首先,战争结束了,整个大明慢慢进入了和平时代。在朱元璋看来,以将军蓝玉为代表的将领们也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于是爆发了这起蓝玉案,几乎把明初能用的将领都给宰了。

    此外,明洪武25年39岁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16岁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与朱标非常相似,仁慈善良,但他没有朱标多年监督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也没有朱标那样与大臣的良好关系。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无法控制这些傲兵悍将,所以他下定决心铲除武将集团,朱标的死也让蓝玉失去了保护伞。事实上,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想过杀蓝玉,因为蓝玉是太子妃的亲舅舅,也是朱标的亲信。朱元璋也相信朱标可以控制蓝玉,但朱标死后,朱元璋担心孙子不能掌握蓝玉,所以只能把他宰了。此外,蓝玉还冒犯了燕王朱棣。他是第一个看出来朱棣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所以他常常提醒太子,现在燕王越来越像皇帝,深谙占卜算卦的人都说燕王有帝王之相。您必须小心呀,但太子很善良,没有听他的话。出乎意料的是,太子周围有燕王的细作,朱棣知道后,从而怀恨蓝玉,如果他想造反的话,就必须根除蓝玉,所以太子死后,朱棣上朝时说,现在有些人根本不重视法律。如果不及时处理他们,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麻烦。虽然他没有说是谁,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知道他指的是蓝玉,这也是朱元璋下定决心杀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陷害了蓝玉谋反,将他满门抄斩,事实上,是帮了朱棣,帮他在的造反的道路上,扳倒了一块不可逾越的绊脚石。

    评曰:蓝玉生平,屡立战功,凡国有乱者,必身亲士卒,四方剿叛,遂无所不降,仅捕鱼儿海一战,堪比卫青。然其素来骄蹇,动止疏诞,虏元妃而敢暴之,诚失大将军之威也。蓝玉之罪,实不足论死,惜太子早薨,太孙尚幼,太祖惧新主临阼,不能制约,因而斩之,自始及终,岂非命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