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二十一章 朱瞻基

第二十一章 朱瞻基

    公元1399年的2月,一阵新生儿的哭声从北平燕王府传来,燕王世子妃张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当时燕王朱棣和朝廷的关系已经是剑拔弩张了。碰巧朱棣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自己的亲爹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在古时候,大圭是权力的象征,于是朱棣将这个梦和刚出生的孙子朱瞻基联系在了一起,这件事,对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朱棣把孙子命名为朱瞻基。瞻是朱元璋为燕王一支定下的字辈,而基则有基业的意义。朱棣给长孙起了这个名字,其中也蕴含着对孙子继承自己基业的厚望。

    朱瞻基四岁时,他的祖父朱棣经过四年的苦战,终于进入南京,夺位称帝,年幼的朱瞻基也被接入皇宫抚养。朱瞻基从小聪明伶俐,再加上他是朱棣的长孙,所以很受朱棣的欢心。两年后,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原因只有三个字,好圣孙。正是因为朱瞻基的存在,他才保住了父亲朱高炽的地位。1410年,朱棣北征蒙古,让12岁的朱瞻基留守北平,几年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开始加冠。从此,无论是巡行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棣都会带着他这个心爱的孙子,朱高炽的皇储地位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定。与他的父亲不同,朱瞻基非常强壮,生气勃勃。除了与祖父亲关系亲密外,他还深深地钦佩他的父亲,经常保护他免受两个叔叔的打击。在汉王与太子的政治斗争中,朱棣都会有意无意地偏袒汉王,所有汉王公开批评的文臣,无论青红皂白,都会入狱。大才子解缙就是因为得罪汉王而在狱中惨死。19岁时,朱瞻基奉命娶胡善祥为妻,但不久他转而宠爱侧妃孙氏,在不久的将来,还将会有一场废后风波。作为明朝的皇太孙,朱瞻基具有父祖的一切优势,能文能武。他不仅书画水平很高,而且精通骑射。朱棣也把他当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精心培养。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史称明仁宗,朱瞻基也自然被立为皇太子。一年后,南京接连传来地震的消息,于是朱高炽派太子守卫南京,没想到,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的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突然暴毙而亡,终年49岁。27岁的朱瞻基正式登基,改元宣德,史称明宣宗。后人称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时期为仁宣之治,甚至可与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朱瞻基放弃了父亲将首都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然把北京作为帝都。此时,汉王朱高煦也终于露出爪牙,于1427年起兵造反。但朱高煦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朱瞻基。当他觉得朱瞻基会像建文帝一样,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时,却没想到朱瞻基会直接率领朝廷大军御驾亲征,兵临青州城下,朱高煦吓坏了胆,直接开城投降。回师时,有人劝说朱瞻基顺便解决掉朱棣的小儿子赵王。朱瞻基没有答应,只是给三叔写了一封信,让他安心守己。到目前为止,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分权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诸王成为富贵闲人,整日提笼架鸟,但后遗症也非常严重,这是朱棣祖孙三代人所没有想到的。在平定汉王之乱后不久,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出生了。这时朱瞻基已经快30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再加上是宠妃孙贵妃所养,因此朱瞻基为了让儿子名正言顺地成为嫡长子,强迫皇后胡善祥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后位,转而立孙贵妃为皇后,立朱祁镇为太子。如果朱瞻基能知道儿子长大后做了什么,他一定会狠狠地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后悔自己的冲动。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拓,周边形势趋于稳定。一直叛乱的安南也被明朝放弃。在内政方面,内阁制度逐步完善,太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明朝的政治制度也逐渐确立。

    33岁时,朱瞻基以外藩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在返航期间,郑和因过度劳累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据记载,第七次下西洋的人数多达27550人,这也是明朝最后一次下西洋。与此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朱瞻基下令停止工部采木,发布宽恤之令,免除各类积欠,招抚流民,免除一年的税收和兵役,停止朝廷的财政购买,又告诫谕法司减少没必要的刑狱。人们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朱瞻基也乐得清闲,在宫中养蟋蟀,后人称之为蛐蛐皇帝。1435年正月,37岁的朱瞻基病重,不能上朝,命大臣们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朱瞻基死后,遗诏国家政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当时有传言称,张太后想立襄王为新帝,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率百官入宫,请见太子朱祁镇。张太后立即在乾清宫宣布朱祁镇为新皇帝。教太子读书的太监王振,也慢慢地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也为明朝未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评曰:仁宗为太子时,无宠于成祖。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法令审明,府藏盈粟,百姓安堵,如是使明盛六十余载,民气渐舒,日趋治世之象。虽有藩方之变,倏忽讨平,然宣宗命太监读书作文,后世之君至以阉竖代省奏事,终致宦者专权,霍乱朝纲,苟求其故,皆宣宗之过也。其宣宗皇帝尚有一误,即无故废后。按史志所载,胡后温婉贤德,事为得体,尤受张太后之宠。自胡后被废,徙居偏宫,张太后亦时省之,频令同食,于兹见胡后德行良善,不可多得。或问宣宗何故废胡后,宣宗皇帝曰,我少年事矣。揣知已悔,而不能言,岂非帝之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