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二十二章 于谦不烫头

第二十二章 于谦不烫头

    于谦,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鞥多祠堂巷,其祖父在明初担任工部主事。于谦从小就刻苦读书,非常崇拜文天祥。七岁时,一位老和尚曾对他说,他日救时宰相也。虽然那位老和尚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但他的话却在年轻的于谦心中种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24岁这一年,于谦考中进士。五年后,汉王朱高煦叛乱,于谦作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出征平叛,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虽然汉王有他父亲朱棣的野心,但他远没有朱棣的实力。见朝廷大军兵临城下,立刻吓坏了胆子,主动开城投降。

    明宣宗派于谦去数落汉王的罪行,于谦声色俱厉,痛斥汉王犯上作乱,把汉王骂得那是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明宣宗很满意,回师后奖励了于谦,还派他去江西巡案,平反了数百起冤案。于谦生性正直,为官廉洁,到处为人民解决困难,深受人民喜爱。1435年,明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登基。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无法治理朝政,朝廷大事由内阁元老三杨处理。所谓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元老大臣,他们德高望重,对于谦颇为重用。然而,随着三杨相继去世,宦官王振获得了朝政大权。朱祁镇对王振非常地信任,无论是勋贵外戚还是文武百官,为了保住仕途,都必须奉承王振。于谦生性正直,不愿攀附王振,每次回京述职都不带任何礼物。同事劝他不要得罪王振,于谦却说,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听说后,王振心生怨恨。碰巧有一段御史和于谦的名字差不多,得罪了王振,王振误以为是于谦,就把他下狱论死。三个月后才想起抓错人,又把于谦放了出来。经此一劫,于谦也不改本性,在当地安抚流民,救济百姓。

    1448年51岁的于谦被召回京,担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下进犯,王振怂恿朱祁镇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劝阻,但皇帝却铁下心来讨伐瓦剌。于谦别无选择,只能留在北京,主持兵部的工作。事实证明,于谦的反对很有先见之明,由于王振的盲目指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50万军队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也先乘胜向京师进发。消息传回北京,朝廷震动,群龙无首。朱祁镇之弟,朱祁钰迅速召开朝会,让群臣们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侍讲徐有贞主张朝廷应该迁回南京,于谦挺身而出,强烈反驳,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大势去矣。朱祁钰突然意识到于谦的话是有道理的,立即同意坚守北京,并要求于谦负责北京的城防,应对也先来犯。此时,北京人心惶惶,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居民百姓都想起了300年前的靖康之耻,微钦二帝被俘,中原沦陷。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于谦真的能挽狂澜,救国救民吗?当时明朝有两大棘手问题,第一,是皇帝在瓦剌手中,第二,就是朝廷无兵可用。明军最精锐的力量是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是朱元璋和朱棣留下的最重要的军事遗产。土木堡之变中,三大营全军覆没,北京只有老幼病残,而也先则以朱祁镇为人质,让他敲开沿途城关的大门。为应对也先入侵,于谦从各地抽调兵马入京,并在三大营剩余兵卒中挑出可用兵,重组为团营,并推荐朱祁镇之弟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次月,也先大军攻破紫金关,直扑京师。于谦将城内22万大军开出城外,关上城门,强迫全体士兵不要后退,如有后退,后队斩前队。也先以为北京只有老弱残兵,很容易攻下。没想到,等他到了北京城外,发现有22万大军在等着他。也先只带了几万人,根本打不破北京任何一个城门。连续五天失利后,也先不得不带着朱祁镇撤回漠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留了明朝的国祚,也保护了中原人民免受战争。后世将于谦视为与岳飞比肩的民族英雄,一个拯救了南宋,一个拯救了明朝,而重用于谦的朱祁钰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还没等朱祁钰高兴多久,朝中就有人建议尽快迎接太上皇回朝。朱祁钰很不高兴,如果太上皇回来了,他还能当皇帝吗?经于谦劝说后,他不情愿地派人去瓦剌和也先谈判。一年后,也先同意将朱祁镇送回明朝。但朱祁镇一进北京,就被朱祁钰关进南宫软禁。朱祁钰非常信任于谦,把他封为少保,平时有事就找他商量,对于谦的意见更是全面接受。但他不能接受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立太子。朱祁钰登基时,答应将来会把皇位传给侄子朱见深,但朱祁钰坐稳皇位后,迫切想把太子换成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从太子废为沂王,改立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出乎意料的是,朱见济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钰也没有其他儿子。于谦劝朱祁钰重新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而朱祁钰却很固执,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会再生一个儿子上,但他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1457年,朱祁钰病重,于谦仍想说服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曹吉祥、石亨等人却率先拿到孙太后的手诏,闯入南宫,拥立皇帝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石亨早就怨恨于谦。朱祁镇复位后,他趁机把于谦抓进监狱,怂恿朱祁镇杀了于谦。朱祁镇还有些犹豫,认为于谦是有功之臣,但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视为无名。几天后,于谦被处斩,终年60岁,埋在杭州西湖三台山下。后世将他与南宋岳飞、南明张煌言合称为西湖三杰。于谦一生刚正廉洁,死时家无余财,除了几本书和几件旧衣服之外,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评曰:方危之时,于谦临危受命,坚守北京,败瓦剌也先,保社稷无异。为奸所嫉,英宗悔知其冤,成化初为之平反,天下传诵其事。弘治二年,追谥号肃愍,后改谥忠肃。由是奉之者愈众,祭祀不绝。于谦为人可称,然不可法效。终英宗复位与否,俱朱家之事,外臣大行废立,必不善终。于谦明知此为臣大忌,仍耿直愚忠,观历代诸史,如此者甚少,几无人效之。盖常人皆知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多者不能为也。于谦临终有诗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鲜人有知其别有诗云: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今阅此辞,感且至深,譬犹今所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