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十七章 了解科举

第十七章 了解科举

    二日时间,林川听完了大伯照本宣科讲读的《论语》,然后看他带着人去了前岭村服徭役修水库。

    而林川则继续在家坚持每日的规律作息,每天准时在卯正(早上六点)左右起床,醒过来后就开始复习背诵以前的文章。

    七点与娘亲一起到上房爷奶家吃早食。吃完早食七点半左右,与三个哥哥一起去教室里读书。

    进了教室,林川是不管林海、林江两个大哥哥的,只先抽查林潭前一天或几天的背诵。

    他年纪太小,如果管两个比他大了好几岁的堂哥,会让他们难为情,面子上过不去。

    这样,反而让他们可能会有些逆反之举。不管他们,林海、林江反而能够知道自觉。

    他们两兄弟现在就会不自觉的学着两个小弟那般学习,互相抽查考核背书。

    两个大孩子已经摸透了大人们的喜好。反正他们乖乖的在家里背圣贤书,就能够让大人们很欢喜。

    而且还会心疼他们,给他们加鸡蛋等好吃的食物。不背书则要去干家务,干农活,更辛苦。

    林潭才五岁,生的晚,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新朝,新朝有了新气象,大人的精气神不同…

    加上他又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出生以来根本没受啥苦,不比大的两个哥哥懂事早。

    他又喜欢与林川这个伪儿童一起玩。因为林川比较迁就他,会好言好语有耐心哄他,他自动自觉将自己归在了与林川一边,而且是弟弟的角色。

    而林川前世小时候带惯了几个妹妹,后来当兵时又给人、给畜牲都接过生。天然对可爱的幼崽有耐心、有慈爱。

    再后来虽说大学学的是外科,但在村子里、大队上为乡亲们接生医人、医兽也不是一例二例,耐心那是一等一的好。

    他当林潭是弟弟一般引导、管教,不论林潭是否清楚明白兄弟之间的差别,小孩子也是乐在其中。

    现在大伯不在,林川引导林潭读书背诵,会根据他的注意力而进行合理安排课间的休息时间。

    不像大伯教学,中途没有课间休息,如果学生不需要去上厕所,就得一直读书下去。

    时间长些了,大人都会感觉到疲惫,何况孩子。也就难怪另外三个真孩子时常的精力不济。

    前世早有研究者指出,一个孩子的精神集中时间为45分钟左右。

    所以前世学校的课堂时间通常都为45分钟,课堂中间让学生休息活动15分钟。

    为了孩子保持兴趣,课与课之间还穿插教学不同的知识内容。

    至于林川为何能专注文科那么长时间,因为他不是个纯粹的小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还可能是因为两世为人,精神力强大。

    而且他前世就有一股特别的执拗劲,阅读一本书,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不读完,心里反而不得劲。

    再者说,毕竟他前世不仅读了十六年书,还活了六十岁,理解力不是林海三个孩子可比。

    他不仅能够理解领悟文章内容的意思,更能通过文章,结合几千年的历史,看明白文章内容外的哲理、人性、人心。

    通过圣贤书,阅读圣人,这才是林川读书起来不觉疲惫,反而越读越有趣味的真实所在。

    至于在引导教学孩子方面,后世网上了解各类知识非常容易,他一个知识分子,怎么也懂得些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

    林川前世不是学神,却也可以算得上是学霸。靠踏实勤奋练就而成的学霸。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的男孩子们读书都不易。她愣是以女孩子的身份,以学校免她学费的高调现象而念完了高中。

    当时县高中的李校长都叹惜,说可惜停止了高考,否则以她的成绩,肯定能考上北大。

    因为她一直成绩好,劳动也很好,能吃苦耐劳,七二年部队上招女兵时,李校长得了消息,托了人情让她应招去当兵。

    她去参加选拔,在一众关系户中也脱颖而出。虽说最终集训过后分去了内蒙,但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几年,林川(罗忆)学到的最根本的,会受益二辈子的道理,就是年轻时候吃苦受累都是福。

    人生途中所经历的,学到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笔笔珍贵的财富。

    林川根据前世总结出的学习方法,事先为自己和林潭做了一个长期的计划表,再做了一个断期的计划表。

    长期的计划表就是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月背诵多少本书,一年又将要达到什么成绩。

    于林川自己则一年内必须背诵完四书之余,要达到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背熟释义的译文。

    于林潭则是一年内背诵完五本启蒙读物之余,了解个大概意思。

    以后林潭再反复复习,跟随年纪的增长,阅历增加而日益完善对于书中知识的理解,领悟。

    短期的计划表则是一日应该背诵多少章节,认识多少新字。若是临时有事耽搁了…

    前一日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第二日则要抓紧时间,减少休息时间也一定要完成二日内的学习任务,不许拖沓。

    根据计划表来学习,这样就会显得有条不紊,可以时刻督促着自己努力,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好了。

    林川现在的年纪还小,骨头脆弱,手骨也未长成,在大伯的点拔下,就决定暂时不练字,都是以背书、记字型为主。

    他原来是计划十八岁左右考秀才,现在发现了天赋有进化,改为十二岁左右考秀才。

    在昨晚仔细问过大伯后,林川才知道在古代,要考科举,究竟需要背诵多少本书。

    如果按照书香门等,以读书考科举、进而入仕的世家士族来说,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

    三、四岁开始启蒙识字,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篱翁对韵》五本启蒙书。

    五本启蒙书读完,识字率也差不多了,则开始读《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学习这几本书是对世界、世事人情伦理的基本认识。而且这四书一经又被人称之为小五经。

    如何学习,对于古今的学子来讲都差不多。每天早晨先温习旧知识,能背诵理解串讲则过关。

    过关后则学习新知识。一本学完接下一本。

    世家士族一般要求孩子在七八岁时就要过小五经关。

    过了小五经关,跟着学习大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春秋》,这五经内容更深奥、更难懂得,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这也就是古人今人常说的四书五经了。

    等把这些书都读得差不多了,学子的年龄大概就是十五六岁,可以试着去考考童生试。

    林川知道,前世的明清时代,秀才也是被称之为童生。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七十老童生之一说。

    “所以说,想考上秀才,起码要把这十四本背完。”

    昨晚当听完了大伯的科谱,林海、林江两兄弟是目瞪口呆。

    他们俩虽说知道读书考科举的大概难度,毕竟在他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爹也才只考了个童生,还不是秀子级别的真童生。但不知道有这么难。

    看着大伯叠在一起的那十四本书,他们兄弟俩差点打退堂鼓。

    林川抽查完林潭的背诵,要求课间休息时,林海拉着林川问:“小川,你咋个背的那么快?快教教大哥。”

    “还要教教我,我也想跟你背的一样快。”林江跟着加入进来求方法密籍。

    林川想了想,将娘亲代笔写下来给林潭的学习时间表、计划表给他们兄弟俩看。

    “你们按照我的这个计划表样子来读书,每天不偷懒,也可以背的快。我每天晚上睡时都是背着书入睡、早上醒后又马上复习背诵。

    还有,你们读书时不要打白。不要嘴上念着书,脑子里想着玩。脑子跟嘴同步,嘴跟手指同步。

    嘴上念到哪个字、哪句文章,手指跟着在书上指认。眼到嘴到手到,这样绝对记得快,背得快。”

    “我明白了。”林海听了若有所思。同时心里有些羞愧。

    他平常读书确实不够认真,嘴上念着经,脑子里却常常在想着哪片山上的野果熟了,担心别人抢先去摘了。

    或者是想着哪块土里的花生、红薯没挖干净,啥时候拿小锄头去捡来当零嘴。

    而林江同样读书不认真,总想着跟幺房的小枫、小杉去收拾肖家的那个二皮子。

    “我以后认真读书,保证背书背的快。”林江信誓旦旦。

    “是应该认真读书。认真读书肯定背的快。”林川点点头肯定林江的保证。

    “我们家里大伯是个读书人,而我娘也识字,抄有书给我们读,已经很幸福。”

    “是啊!”林海想起段兵看着他们的羡慕眼神,不由喃喃自语,“咱们有书读真的很幸福,别人都羡慕的很。”

    “你们没听大伯说吗,他为了凑齐科举的书,凑了许多年。多辛苦啊!

    前些年世道又乱,闹匪患,大伯害怕土匪打进屋、毁了书籍,都把它们认真包裹好了,偷偷埋在了山神庙的地下面。

    这几年,官府剿匪几次,世道才太平一些。这些书才能光明正大的摆在家里的书架上。”

    “是的。”林海点头,“爹说过许多次,书才是传家的宝物。可惜祖上当初被流放时,玄祖、叔祖他们一本书都没有能够带出来。”

    后来族里的一些启蒙书,记得不全乎的经书,还是族里不甘心败落下去的叔祖们默写下来偷藏的。

    虽然林家是戴罪之身不能参加科举,但各房有些心气的男子,始终还是在劳作之余,不放弃教导后辈孩子识字读书。

    百年的光阴过去,林家也算是盼得了光明。

    五年前,大房、二房有三人去参加了科举,一人得中秀才,一人得中童生。

    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是给了林氏一族无限希望。

    说明过去的一切,真的是随着新朝的建立而一笔勾销了。

    林川想着大伯昨晚谈起这些书和那些过往时的眼神,带着叹惜、骄傲和自豪。

    大伯说他明年还会去参加八月初的院试,再去考一考秀才。

    看他自信满满的神情,林川预感经过当了几年里甲的大伯,明年肯定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