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十六章 进步飞快

第十六章 进步飞快

    因为林川不是真小孩,所以学习的进度飞快。五日时间,他已经背熟了五本启蒙读物,外加释义。

    五本启蒙读物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篱翁对韵》。

    这日上午,林大伯让林潭先复习前面教的三字经,抽查过林川的背诵以后,开始教他读《孝经》。

    暂时让林川与林海于同一批学习,而且不再是四句一教,而是打算一气下来教完整本。

    因为林大伯已经试探出小侄子有过目不忘,过耳成诵之能。

    明后日,林大伯便准备教林川四书之中的《论语》。因为在大后日,他又得应县上的要求,带人去服徭役。修水库。

    而且这次的水库已经定址就修在茶山镇后面的前岭村。既为了解决后面十几个村子的人、耕地的用水,又可为涨水期的乌江分洪。

    水库就修在前岭山脚的那处凹陷坑地,距离镇上二里远。县上要求附近一带的男女都可以参加。

    说是有工钱可拿,一个大工一日十文钱。小工八文钱。大工就是指成年男性。小工则是指女性和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半大孩子。

    二房今年本应当是轮着林二伯去服徭役,但他在府城的车马店里当帮厨。人肯定是去不了,好在他不坑兄长,早早交了役差钱回家。

    林大伯身为里甲,始终是要亲自带着本村人去干活的,干脆也就自己代替二弟上。算是出一份力,赚回二份工钱。

    他在昨晚已经拟定计划,此时翻开书本,讲解孝经前先做开篇前的训导。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孝道。君王们都是采取以孝治国的方针。

    孝,更是自汉朝以来汉人的传统美德。《孝经》则是讨论孝道的一部书,为孔圣人所作。”

    “第一章: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第一章(开宗明义)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

    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展到为国家朝廷君王分忧、为天下万民谋福祉,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

    林大伯讲完,又重新领读一遍,林川、林海跟读一遍。

    跟读完一遍,林大伯就让林川起来背诵。

    林川开始有些不明所以,但先生有要求,他自是遵从。站起来起来很流畅的背诵一遍。

    在背诵完时感觉到了大伯情绪之激动,林川才算明白大伯是在探查自己的天赋。

    而林大伯完全确定了小侄子的天赋能力,心里非常激动,眼睛放光,但面色却淡然。继续讲释义。

    他不在口头上夸奖,一是担心小侄子为此生了傲气;二是怕过分打击到自己家的三个崽崽;三是怕娃儿们口无遮拦的说出去了,引起他人的嫉妒。最终害了小侄子。

    毕竟,这茶山镇茶园村流放人的聚居地,不仅仅有林氏一族,还有钟氏、段氏、肖氏、杨氏。

    里长就是杨氏的杨毅担任。虽说杨氏主枝已经搬回去了京城,但留下来的庶枝也不简单。

    大家在外面倒是合声同气,因为前几年一直乱,又同病相怜都是被流放之人,所以抱团求生。

    此后,随着朝政的日益安定,竞争也就要开始。特别是在科举、以及地方吏员之间。

    林大伯对于几个家族之间的情势算是看得比较清楚的,对于擅长于朝堂争斗的流放氏族,一直都抱警惕之心。

    不会因为他们是斗争失败的一方就小看他们。自家的祖上是一个莫名其妙遭池鱼之殃的小官。别人可不是。

    林大伯一瞬间为家族、为子侄辈想了许多,最终平复下心情,继续讲课。

    “文中的曾子,他为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子,是后世人对曾参的尊称。

    仲尼居,仲尼是孔子的名字。是说孔子在屋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侍坐、就是陪坐在一旁的意思。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憎。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

    ……

    林大伯一句一句逐句讲,很快讲到了这第一章的最后。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讲完,林大伯于最后做总结:“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首要的品德是孝顺父母、长辈,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继而成为一个家族优良的家风。”

    讲完第一章,林大伯继续讲后面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他也不管已经在打白的林潭、林江兄弟俩。就让他们先跟着听一听孝经,留下个印象也好。

    林大伯已经决定,这几日熬夜给小侄子多讲些文章,最好紧着讲完《论语》。

    以后,他去了服徭役,就让小侄子代替他,带着林海他们三兄弟读书,背经背释义。

    看看效果如何。

    林大伯根据这几日林川引导林潭读书、背书的情况看,小侄子是一个善于为人师的好小子。

    林川前世就是一个能够跟紧老师讲课进度的优秀学生。

    今生是带着记忆转世为人,又进化了天赋,更不必说。

    他的专注度可比大人,从上而接第二章(天子)、第三章(诸候)、第四章(卿大夫)到第五章(士)。

    “士/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所以,……”

    “这就是士人应当尽到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

    林川连续地听讲、跟读、又续背、一溜下来五章,都不见精神有松懈、疲惫。

    林大伯在抽查林川背诵时,歇下来喝口茶水,见三个儿子早已经精力不济,昏昏欲睡,心里哀叹:子不类侄。

    对于小侄子能一直紧跟先生讲经的专注力、还有一直旺盛不懈怠的精力,林大伯真的是抱以十分的佩服。

    若是小侄子能够一直保持着这种专注的精神学习下去,不成材都不可能。

    待林川背诵原经又释义完,林大伯让他坐下,然后戒尺抽在书桌上,惊醒了瞌睡中的三兄弟。

    “今日上午的学习结束,放学。下午未时三刻上学。”

    “嗷~吃午食了!”林江第一个冲出教室。林海紧随其后。

    林潭仍睡眼惺忪,迷迷瞪瞪,茫然偏头看看身边的林川、又望望前方居高临下盯着自己的父亲。

    不解问道:“爹,是放学了吗?哥哥们都跑出去了!”

    “嗯。”林大伯看着一团孩子气,还告二个哥哥狀的小儿子,无奈又好笑。

    林川将书放进书包,又将书包摆平整,拉拉林潭,道:“走了,小潭,咱们也吃午食去。”

    因为在这不算很冷的季节,还不用烧煤炉。所以,林奶奶前两天提议让林妈妈带上些粮米打伙。

    干脆带着林川也在上房吃一日三顿。娘儿俩只在夜里回去睡觉。

    免得他这个娃儿跑来跑去,也免得林妈妈另起锅灶。同时也能够节省些柴火。

    林妈妈当时略一思索,无可无不可的也就答应了。

    当初分家,也是林二伯娘闹腾着一定要分的。因为不分家,他们夫妻赚的钱要上交九成。

    没想到,她闹着分了家以后,林爷爷林奶奶要求上供的孝敬银钱也差不多。

    林二伯娘喊上娘家的父母兄弟来说情,好说歹说,最后在林奶奶当亲家面狠狠批评了她一顿之后,减少了一半多点的孝敬银。

    老两口,一家供给一人二两一年,二人就是四两。原来要求的是一人五两一年,二人就是十两。

    二伯娘娘家因为是自家女儿闹腾的分家,理亏,不好说什么。最终虽然也认为老人的孝敬钱要的多了,也只好让女儿认了。

    吃过午食,林川在爷奶的床上睡了一个小时的午觉。

    午觉起来,洗个冷水脸,又是精神满满的上一个下午的课。

    继续听林大伯讲《孝经》后面的第六章(庶人)、第七章(三才)、第八章(孝治)、第九章(圣治)。

    待林川听讲完毕,将原经以及译文全部背诵熟悉流畅以后,又到了下午酉时初,应放午学。

    吃过晚食,休息了大概二刻时辰,林大伯就在饭桌上又开讲。

    这后面的九章孝经,林大伯完全就是照本宣科的读完,没有引申开来讲解。

    林妈妈、林爷爷对于大伯讲经讲得如此快速,都有些不理解。但也理智的没有当场询问。

    林大伯读完,将手上的书本递给了林川。

    因为林川没有《孝经》这本经书,在课堂上时是与林海共用的。

    “你将书收好先用着。等大伯忙完了水库之事,再抄好一本后跟你换回来。”

    林大伯看着小侄子的眼睛,里面是早慧的明事理智,认真嘱咐。

    “明、后两日,大伯要先给你讲解《论语》,这书大伯只多了一部,林海的进度慢,就先给你用。

    让你三个哥哥复习以往所讲。等大伯去忙徭役之事时,你跟哥哥们一起,每日里照旧读书,巩固这几日大伯所讲的七本书。

    他们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跟他们照着书讲解。他们若还不明白,就等大伯回来再讲。”

    “是。”林川接过书,爱惜的轻轻抚摸。

    这时,林妈妈、林爷爷他们才知道最后入学的林川已经走在了三个哥哥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