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三十五章 搬去县城

第三十五章 搬去县城

    正月十一夜里,上房。

    吃过夜饭,大家摆龙门阵时,林三柱问林家老两口:“爹娘,你们二老跟着我们去省城住吧!”

    “我们不去。”林爷爷首先反对小儿子的提议,“我和你们娘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生活。”

    林奶奶跟着附合老伴:“人老不离乡,我和你爹哪里也不去。”

    “不是人老了,才要到处去走走吗?”不走,以后就更没得走。

    林川不解,也不宜在大人们聊天时插嘴相问,只在心里嘀咕。

    “爹娘,你们不去省城,那去县城陪着大海他们一阵子,他们几个是第一次离开长辈们在县学读书,需要有老人压阵。”

    林三柱在前几日,托关系帮几个子侄办了去县学借读一个月的资格,并在县学附近买了二个紧挨着的小院子。

    钥匙分别给了长兄和长子各一把,现在子侄们住方便,以后族里的孩子去县学读书或者考试时暂住也可。

    “不去!他们几个能行。”生活方面又有两个孙媳妇照顾。

    林家老两口看看几个已经有大人样的孙子,再次坚定摇头,人老了真的是哪里都不想去。

    孙子们是男娃娃们,长大了,就跟飞离巢穴的雏鹰一样,总是要渐渐的独立远走高飞。

    老人只能当一条牵着他们腰身的线,时不时的纠正一下方向,而不能当条绊脚索。

    林三柱见爹娘态度坚决,于是又开玩笑,“你们是怕山匪吗?不用怕,现在外面已经没的了山匪。剿几次早就剿得干干净净的了。”

    “我们不是怕山匪,是不想折腾,天远地远的,马车又颠簸,坐马车是受罪,不是享福,我们都是老胳膊老腿的,懒得来回捣腾。”

    林爷爷林奶奶是不想受奔波的苦,而且确实年纪大了,近七十岁的老人,害怕死在外面,魂魄就归不了家。

    林三柱见无法说服父母,只能就此作罢。

    转头牵着妻子,走到长兄长嫂面前恭敬行礼,抱歉着道:“那就只能麻烦大哥、大嫂替我们照顾爹娘,多多尽孝!”

    林大伯和大伯娘赶紧起身扶起林三柱夫妻俩。

    “我们是亲兄弟,不用多说客气话。而且我们是长兄长嫂,照顾父母,孝顺父母都是天经地义。”

    大伯娘看着林妈妈笑道:“我是很不舍得你,但却不能阻碍你这个正妻出外替丈夫打理琐事。

    你们两夫妻放心在外,我们在家会照顾好爹娘,也会照顾好三个侄子。请都放心。”

    大伯娘忍着泪意和三弟妹拥抱了一下,她们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妯娌,从没有红过脸争过嘴,胜似亲姐妹了。

    丈夫三兄弟,二弟三弟两个在外打拼,丈夫作为一个长兄在家留守,有进取之道,也有后退之路。

    再好不过的事情。

    她只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也能够跟父辈的兄弟们一样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回归小家歇息时,林三柱安排三个儿子,“明早,你们娘跟着爹去省府安排家务事,你们仨就去县学里,等考完童生试再到省府。”

    “伯清(林达的字)已考过,有经验,又是具保人,到时陪着兄弟们考试,多费心指点照顾着!”

    林达点头,“儿子知道了,我会尽心尽力帮助兄弟们,请爹娘都放心!

    儿子们不在爹娘身边,爹娘多多保重身体,等着我们。”

    “嗯!你们在外面稳重些,不要惹事生非。冲动的时候,想想爹娘,想想你们的未婚妻,我们都在等着盼着你们平安回家。”林妈妈起身之际又多嘱咐了二句。

    “是!我们会的。”林川三兄弟点头,目光真诚。

    他们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男人担当的。

    翌日。

    天刚有一丝丝亮色,林爷爷林奶奶就拥被坐起,听着下房小儿子家的动静,并没有起床相送。

    他们害怕自己忍不住的眼泪给儿子带去不好的预兆。

    林奶奶望着黑漆漆的窗外,只伤感着幽幽念道了一句,“二柱三柱都总是这样天不见亮就离家,挣前途不容易啊!”

    “是啊!”林爷爷抹抹眼睛,“改换门庭,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三柱那是拿命去搏的。”

    林三柱夫妻在院子外,对着父母的屋子又行了大礼,方起身驾车带着两个妾氏离家去省城赴任。

    李晃带着十人在前探路,林三柱驾着马车行于中间,黄竹则也是带着十人护卫在后面。

    林川站在院外的小坡上,目送着他们一行人渐行渐远。

    李晃和黄竹领着父亲在乡里新招收的二十个亲卫护送前进,一人一马,也算浩浩荡荡。

    “小川,进屋吧!外面还冷的很,不要整出风寒来。我们待天光大亮以后才去县里。”

    父母离开了,林达马上开始履行长兄之责,看着小弟眼中流露的不舍、伤感,心里也不太好受。

    想起七岁时,父亲离开去服兵役,随之,母亲怀上小弟,送他和林逑去外婆家,他何尝不难过?

    林逑听着渐渐远去的车马声,看了一眼大哥和院门外的小弟,没有多说什么,回房去睡个回笼觉。

    看来,小川这个小儿子在父母的眼里,也不是不可舍离的。

    如今,三兄弟都成了被父母抛舍下的孩子,他的心里倒诡异的平衡了,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憋屈感。

    林川回屋,看着大哥眼睛里浓郁的同情,回以灿烂一笑,“大哥放心,我只是一时不舍罢了。”

    孩子之于母亲,只有在母体内时紧密不可分,从出生之时,就意味着永远的分离。

    以后,自己去科举,去当官、去远行,与父母始终都是在不断的离别,且会离的越来越远。

    林川帮着大哥打开小煤炉,煮稀饭,弄小菜。

    “大哥,县学里面咋样?有几个先生,他们一般是啥功名?”

    林达边切萝卜丝边道:“大哥不宜什么都告诉你,待你跟着我进去了以后慢慢再了解。”

    林川若有所思地点头,随即去收拾被褥衣物,等一下拎上马车。

    林妈妈只带了一床棉被在马车上用,给林川留下的是八成新那床最好的。

    有了琐碎事情占手,时间过得很快。

    辰时末,林川三兄弟带上行李和林潭上了林大伯驾驶的马车。

    而林海和林江则坐在车辕上,甩鞭驾驶着一匹骡车,车上带着二人的媳妇和行李。

    本来大堂嫂吴氏说她留在家里照顾爷奶和大伯娘。

    但大伯娘说她还年轻,暂时不需要儿媳妇照顾,而照顾爷奶是她和大伯的事情。

    其实,她是不舍得儿子和媳妇两地分居。当然,她可能也想早早抱上孙子孙女。

    林川昨天下午已经去岳父家与未婚妻肖雅辞行。

    肖雅送了他一套衣服鞋袜,还背着父母偷偷嘱咐了一句,“好好读书,保重身体!”

    在吱吱呀呀的车轱辘声中,一个半时辰后,他们一行两辆车马交费驶入城门,慢慢又到了北城自家买的小院前。

    “你们慢慢收拾,我去帮你们买米买菜。”林大伯看着子侄们下了车,搬了行李,扔下一句又赶着马车上正街。

    北城近山,紧挨的二间小院更是在山脚下,建筑布局都是一样,两院子中间共有一面围墙,围墙中间是新开的月洞门。

    小院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小院,与老家的上房,大伯家差不多的大小,不过地势平些,台阶少三级。

    三间坐北朝南的正屋,东西各有二间厢房,靠前院门左右各有两间四四方方的倒座房。一间放置车架,一间放置的煤炭柴火。

    后院的倒座房为骡马槽,西厢作的厨房、东厢也是杂物房,也是堆的煤炭、柴火。

    中间有口水井,水井四周是一片六平方左右的圆形小菜地。

    林川逛完前后院,两个兄长已经选了东西的两间正屋住。

    剩下的东西厢房,林川选的东厢,住一间,把另一间当书房。

    三下五除二,手脚利落地搞干净卫生,然后挂蚊帐铺床。

    因为林家人都习惯了宽床,所以,林三柱买在县城这里的也是可以两个人同睡的。

    林潭不想看兄嫂们你浓我浓,便搬着被子衣服过来挨着林川睡。

    “西厢那不是有房间,干啥一定要挨着我睡?”

    “我懒得去收拾,挨着你睡更有人气。”林潭将两床被子推到里边,仰面一躺,成个大字型。

    舒服的长叹:“好累,每次来县城,坐马车都颠的我屁股疼。”

    林川在收拾书箱,看看松墨和砚台颠坏没有。

    闻言回道:“我已经习惯了,你还没适应?”

    想想大伯下午还要赶着马车回去,又颠簸三个小时,不由安慰林潭道:“你现在只颠簸这一趟,大伯下午还得回去,不是更累?”

    林潭首次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么远,有些不习惯,“是啊,他们都应该跟咱们一起搬到县城来…”

    “搬到县城来喝风啊?”土地都在乡里,社学也在镇上。老子的志向从来不是脱离家乡。

    林大伯提着两大包东西进来,瞥一眼小儿子道:

    “你爹我没有啥大本事,只能和你娘守着几十亩地,半片小山过自给自足的小农日子。”

    “你们以后有出息了,尽可以在这县城居家,甚至像你二叔和三叔那样,上府城、上省城都行,我和你娘都只有欢喜的。”

    林川忍住笑意,看一眼林潭。

    林潭坐起身来,躬腰施礼道:“父亲大人养育儿子们辛苦了,儿子一定努力,争取早日有本事接你和娘、和爷奶都上京城去住。”

    “又说大话!又长了一岁,要更稳重些,不要太跳脱。”林大伯教训二句,便不理越大越调皮的小儿子。

    打开那两包东西,转头对林川和林潭以及来东厢见礼的林达、林逑兄弟俩道:

    “这里面是四床稍薄一些的夹被,现在天冷,屋里不能烤火,就加盖在厚被子上,天气热和些时,盖不了厚的,可以单独盖这个。”

    林川几兄弟看着夹被都点头,表示明白了。

    “你们几个都过那边去吃一日三顿,我吩咐了你们两个嫂子煮饭照顾你们的饮食,粮米、瓜果、油盐调料这些,都在隔壁那边。”

    林川点头,“知道了!”

    ~~~

    隔壁,两个嫂子已经先搞好厨房的卫生,然后开始忙着煮饭、洗菜、切菜、炒菜。

    前面正屋和厢房的卫生则交给了林海和林江。

    林海夫妻俩选择住的东厢,林江夫妻俩选择住的西厢。

    没人选择正屋住,毕竟不是他们出钱买的院子,他们又是小辈,上面两重长辈在呢!

    一个小时左右,简单的二菜一汤已经端上堂屋的八仙桌上。

    吃过午饭,林川六兄弟又依依不舍的送大伯驾着马车出城回家。

    几兄弟沐浴着早春的午后阳光散步回小院,开始慢慢适应主导完全没有父母长辈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