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五十七章 忙碌秋收

第五十七章 忙碌秋收

    随着玉米须的萎缩、干瘪,收获玉米的时候到来。

    此时的玉米还是原始种,没有经过改良,为白色,像玉一样。茶山镇的人都叫玉米做包谷。

    林家三房一共有六十亩田地,但大多数是山坡地。差不多五十亩山坡地种的是茶树。

    种玉米和红薯、黄豆、花生的土地,一共才五亩,种稻谷的水田有五亩。

    黔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虽然夸张了些,但也可以看出这里山多树多,雨量充沛。

    林大伯挑着几重花箩,对林川几人吼一声:“收包谷,出发。”

    袁小梅和肖雅都已经回自己家帮忙去了。农忙,每家每户都不会嫌弃家里人多。

    林川和兄长们,五个青少年男子,二个嫂子便都背着挑着农具出门,先掰远地的,先完全熟的。

    土质越不好,包谷棒子结的越小,干的越快。

    这需要翻山越岭,因为林家二房百年时间开荒垦出来的耕地都是在山与山之间的凹处。

    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分两分三分不等。不像平原地带,一块地就几十上百亩。

    因为有野猪这些东西,怕它们祸害庄稼,每块地都有费心费力围篱笆栅栏。

    林川背着背篓掰包谷,一个个逮着一揪,老了干了的包结便咔嚓一声断了。反手从肩膀处往背上的篓子里扔。

    满了一背篓就出包谷林里,到土埂边倒在花箩里。

    倒满一挑,林海这个壮士就先挑回去,倒在院子里的晒垫上。

    奶奶和大伯娘在院子里剥包谷皮,顺便挑整齐的包谷皮留下来过年过节时包黄粑用,等等。

    掰包谷倒是不累,就是在山林和包谷林里钻进钻出,豁辣子,毛毛虫多,而且包谷叶上的毛毛也很豁人。

    幸在林川几兄弟的皮肤并不过敏,大概是基因问题。

    包谷一身是宝。甜杆子,人可以当甘蔗吃。不那么甜的喂家畜。

    包谷须也晒干了,自家留一部分当清热利尿的药材,多余的卖给肖家的药堂。

    所以,林爷爷说,当初三两银子一斤的种子,他咬牙买了三斤。

    这个时候包谷的产量也不算高,一亩三百多斤,四百斤不到。

    不过,比起小麦的产量还是多了一倍。

    有这个产量还是林爷爷、林大伯娘在冬天里,从山林子里耙捞枯叶腐土肥了地的原因。

    五天时间,收完了所有坡地的包谷。夜里,林川他们帮着又摩擦下玉米粒。

    待包谷晒干,稻谷又飘黄了。林爷爷检查过后,看着天色,选择了一天,除奶奶外以外,可以算是全家齐动员收稻谷。

    水田与坡地相似,也是小块小块的,一块小的一二分面积,大的也不到一亩。

    林家秋收的速度慢,就是田地分散,距离家又比较远的原因。赶路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多。

    因着现如今村子里都在等着,想看林家那片插秧更稀了一点的收成,林爷爷成全他们的好奇心,也就准备先把其余的谷子先收割了。

    反正,那块地最肥,秧苗发育最好,稻穗长的最长,谷浆饱满,成熟的也更迟些。

    林家种稻谷的田地虽多,但是只种二季,一季油菜,一季水稻。

    而且,家里干活的人丁也不算少,林奶奶和大伯娘都并不是苛刻家人伙食的妇人。

    着实买了十来斤肥猪肉,闷了几餐二米干饭,让全家人肚子里都有油水。

    能吃饱饭,再有点肉菜,这对于一个半官半商半农的山户人家,也已经是十分富足的生活了。

    林川前世的妈妈就总是羡慕表姨夫在城里机械厂当工人。

    那时四川老家农村有句话,叫半工半农,一辈子不穷。

    现在,他对于林家这样人员职业组合多样的家庭,也挺满足。

    哪怕二伯一家子从来没在农忙时回来帮忙过干活。但他们给爷爷奶奶丰足的养老金。

    虽然过年回来后会带些杂粮回府城,但也不多。总的来说,没有人啃老。这样的家庭氛围很好。

    农忙时节,林奶奶在家里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了。

    除了晒粮食,还要煮一大家子的伙食,熬清热除湿茶水。

    她想方设法让伙食更好吃些,担心活太重,太累了的儿孙们败了胃口,坏了身体。

    而农家汉子,只要能让人吃饱饭,一般也不会害什么大病。

    因此林家男人们的身体一直挺好的,就算是林爷爷已经是近古稀之龄,依然还有着一把子力气。

    这让林家能在田地里干活的男人足足有着七个,也就无需请人。

    再说,一共才十来亩产粮的田地,七个男人连续忙活了三天,稻谷也差不多收完了。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的节奏。

    男人们在田地里割稻子,除了太阳最大的时间里会去树荫下凉快些,顺便吃午饭,其他时间是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累人得很。

    而女人们则是中途需要抽一个人回家,准备好一家人的饭食以及足够的茶水和咸汤。

    如果是家里头没有代步工具的农户家则是靠着家里媳妇们肩挑手提的把篮子带过去。

    田地离家近的还好,如果家中种的田地在村外较远的地方,才是件麻烦累人的事。

    林家是有着牛车、驴车的,就还好了。算着时间差不多了,两个嫂子回去将大桶饭菜,大桶茶水放在车上,一路这么牵过来送饭。

    今天上午应该就能将其余地头的稻谷收完了,林奶奶也就闲散了一些,本就是一把年纪的人了,秋收也是累的够呛。

    今年这回收稻子,家里有了两个干活能手的孙媳妇,她才没有下地去帮忙。

    往年,林奶奶也是要下地割稻谷的,到点才回家做饭。而林川和林潭,七八岁上就开始在农忙时下地帮忙了。

    乡里农家的老人和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林奶奶常说,人,只有两条腿蹬直了,两眼闭了,才不需要干活了。活着的时候,要吃要穿,不干活咋个得行?

    这日中午,因为天气好而大松了一口气的林爷爷,老神在在的坐在檐坎上,看林川有模有样地翻晒稻谷。

    林大伯也在堂屋门口笑呵呵地看着。只有一块田的稻谷没收了,可以歇两三天。

    那块稻谷成熟的慢,再等两三天收也完全行的。

    林奶奶和大伯娘正在厨房里准备送吃的。

    林海和林江两对夫妻落在几人后面,他们收拾农具,半桶、挡篷以及谷架子。

    林潭不爱干琐碎的事情,所以坐在林爷爷的旁边,看着林川像个女子一样忙里忙外的,晒稻谷,打扫院子的边边角角。

    林奶奶这时候从厨房里出来,拿了个大碗,里面是一碗盐炒黄豆,黄灿灿的黄豆扑鼻香,诱人的很。

    林奶奶把东西递给林潭,对林爷爷嘟嘟囔囔着:“老头子,你帮着小川去翻翻谷子嘛!就坐在旁边看到他个人忙不停。”

    “还有小潭,你是哥哥,吃一点豆子先垫着肚子,然后换小川歇一歇,吃点东西喝点水。”

    林潭点头,他不干琐碎活也不会反驳奶奶的话。反正,小川也没有要求他替干过。

    林爷爷也不反驳老伴的话,只笑呵呵听着,捻两颗黄豆扔嘴里磨牙,咂咂味。

    他的牙齿不好了,咬不大动这些炒豆子。只能尝尝味道。

    林爷爷有他的育儿养孙之道,这是他看了许多人家,特别是大房的兴兴衰衰以后,又琢磨了大半辈子才得出的道道。

    自从长子务农之余读书,也考上了秀才以后,他觉得他的育儿之道方是正道。

    孙子们读书也不能死读书,需要稼穑之苦乐,土地对人的重要。

    像大房儿孙那样的,读了几本圣贤书就看不起庄户人,老家、土地都可以抛舍掉的,没啥大前途。

    读书是好事情,但读迂腐了就不是好事情。成天子曰子曰的,子也没曰过当侄子侄孙的,可以不招呼叔、公吧?

    林爷爷已经彻底转换了思路,儿孙们读书可以,但千万不能读忘了本。回到家里来,也不能够甩着手当老爷,大人干活,必须得让他们跟着干。

    干快干慢都不要紧,得干。

    看看肖郎中家,当郎中的,读书的,回家都要下地上山,种粮种药,啥都干,啥都会。这才是好家教教出来的好儿孙。

    不像前个杨里正,现在是白身的杨伯春儿子,在县城没人看着,书没读好,惹了一身坏毛病回来。

    读了十几年书,连县试也没能考过。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愿意下地干活。

    对面村里,多少人对他都是撇着嘴嘲弄,说是祖上会读书当官也没用,儿孙不争气。如今成了泥腿子了,还妄想改换门庭的读书,不晓得自己的斤两。

    林爷爷深以为戒,觉着得给孩子们塑造好品行,要艰苦耐劳。

    孩子们若坚持读书,从小就得告诫他,不好好读书的下场。

    所以,他是在孙子们小的时候就专门带着去看看地间干活多么辛苦,大点就下地帮忙,这样他们读书才能自觉努力。

    但凡天赋不够,努力也读书不成,至少能够种地,会种地,没有别的出路时也饿不死。

    林川不知道林爷爷有一肚子教育心得,翻晒稻谷的空隙搞好了边边角角的卫生,看着又舒服多了。

    现在,他正美滋滋地嚼着盐酥黄豆。几粒几粒的扔嘴里,香喷喷的,又有营养,补充蛋白质。

    林海、林江他们拉着一车农具回来了。

    林川端着碗过去,在他们洗干净手脸时,舀一勺子黄豆喂到他们嘴里。

    喂完问二位:“香吧,哥!”

    “嗯!嗯!”林海、林江笑咪咪地直点头。

    他们俩大了林川许多,而林川在吃穿用度上比他们好。因为三婶在林川病了一次过后,生怕林川的身体不好,所以一直舍得。

    林川明明是家里头最受宠的孩子,但是没有吃独食的性子,也没有被宠坏。

    每次他有点好吃的,都会拿到上房来分给他们三兄弟。

    他们大了他许多岁,有时不好意思吃他的东西,他就是像这次一样,直接喂到人的嘴里。是个贴心的好心肠的弟弟。

    大小吴氏看着堂小叔子喂给丈夫吃的,偷偷抿嘴一笑。

    林家二房的明理和睦,远近闻名,所以,她们的父兄看上了,这才想方设法让她们嫁进来。

    哪怕是没有要彩礼,还陪送了一笔嫁妆。

    她们侗族的女子,本来就是彩礼要的少,而嫁妆陪送的多的。

    她们堂姐妹俩一起嫁进来,公婆、爷奶也没有说她们的闲话,对她们也是很好的,至少是当做一家人的。

    吃用一样的不说,长辈与丈夫商量事情,也是让她们在一边听着的,有时候还问问她们的意见。

    她们姐妹俩对于婚后的生活很满意。

    林逑累了睡一觉醒来,林川舀凉水给他洗脸,让他清醒清醒,好吃午饭。又端杯薄荷水给他。

    “二哥,快喝点薄荷水,清醒一下头脑,不是没的胃口吃饭。”

    林逑第一年这么下地干活,虽然与林川拼着争了一口气,但是确实累着了。

    此时,对于弟弟的讨好,他心里还是挺享受的。

    就像大哥说的,小川干农活厉害又怎么样,读书厉害又怎么样?他晚出生了几年,就永远是他们的弟弟。在他们面前,永远要执礼。

    而林川上辈子习惯了当老三,上有姐姐下有妹妹的,还有堂哥堂姐,表哥表姐表妹,照顾自家的和亲戚家的兄弟姐妹都习惯了。

    反正,他的有礼貌,热情好客也是亲戚中出了名的。特别是当医生时,三亲六戚有点毛病,都爱往她的医院里送。

    有些远亲,跨了市,还是爱送她那里去。她也总是热情地帮着跑上跑下,至少让亲戚们少排了很多队。

    能够帮着节约的,也尽力的帮他们节约些。大部分都是农民,属于病不起的亲戚乡邻。

    所以,林川前世的善良获得了好人缘,也为父母在老家生活很是得了乡邻的帮助和照顾。

    他从自小的生活经验里得出一个道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是人情社会。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被人情包围着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你今日助了人,来日必定人助你。

    人情社会,是很可爱热闹的社会,不那么冷冰冰。

    这是林川两世为人,无数个忙碌的秋收里,他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