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六十章 院试相关

第六十章 院试相关

    夜幕幽深,天空犹如墨染,一抹幽蓝夹杂着几分昏暗。

    亥时到了,即便是考虑到明早还有一题未答,林川也失眠了。

    既然睡不着,不如趁着精神犹兴奋,起来答题!

    想着就做。

    林川翻身而起,就着对面仁兄号房内的烛光摸索到蜡烛、火石。

    点燃蜡烛,凭着刚才的记忆,思考成熟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边研墨,脑内犹在审查复盘。这么写,似乎大胆了一些。

    行不行呢?

    思忖了几秒,林川当即决定就如此了。

    人不大胆枉少年,而且看考官的出题,他和上面的皇帝大概也是希望学子们畅所欲言吧!?

    墨,浓淡适宜了,林川取笔蘸墨,洋洋洒洒,顺畅地完成一篇六百字左右的优秀文章。

    《准南子氾论训》中有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今行为上。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未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末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为官者,利民当节约。《管子.八观》有言,“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而民贫,则生乱。

    治国乃为治民,《尚书.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荀子有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家欲长治久安,开国之主应立万世法之总纲,后世再于细节处修正完善。

    《易经.革.彖传》有言,“天地革而四时成。”

    “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唐宋以前治理国家讲究“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即所谓“轻刑”思想,属于“仁术”。

    宋元以后,执政者奉行“为政以德、正己修身”,但不轻刑律,晋人葛洪有“非峻刑不能止”的观点。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当辨忠奸善恶,量刑而定。

    纵观历史,为官皆未能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林川从鼓励农桑,开荒垦田,改善农具,改良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以及,国家量力建设基础设施,以银钱流动而带动经济增长。

    如:建水库、修马路、搭桥梁等等,让民众闲时可以劳动力换伙食工钱…阐述了几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

    答完了,又誊抄好。

    林川松一口气,正准备晾干答卷后收拾好放在考篮里,这时已到零晨三点左右,听到大风呼呼的刮了起来。

    他吹熄火焰摇曳的蜡烛,无意间看到对面仁兄的状态时,被吓了一跳。

    只见他脸黑黑的,眼睛似乎直定定的盯着自己,又似乎越过自己看向了不知名处。

    林川怕他做出什么不理智的行为,不敢躺下睡觉了。

    没过多久,外面就响起了雷,下起了雨,电闪雷鸣间,风声、雨声,试院内的呼噜声、磨牙声,感觉特别喧闹。

    好在,天亮时,风雨过去了,看天色,云散雨霁,可能又有一个明朗的天。

    幸而对面的仁兄也没有什么失智行为,此时不见了他黑乎乎的脑袋,大概是睡了。

    林川拿出答卷认真检查了一遍,这张卷是真正进入士行列的敲门砖,可不能马虎。

    检查到数学题时,他又忍不住笑了。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考官和后世的数学老师一样,都爱出这种类型的题。

    题目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不是就是古今有名的鸡兔同笼题吗?这题,但凡要参加科举的考生,应该都被逼会了吧!?

    林川不用说也是会的啊!

    兔为12只,雉为23只。

    看完数学题答案,继续看后面的文章,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林川作为后世过来的人,有些想当然了。学数学这件事情,它也是很赖天赋的。

    不会的,敲破头也不会。

    现在这个时代,估计会有不少人被这数学题所难住,因为数学大多考生没多少接触过。

    唐代以后,喜欢数学的就完全靠的自学,更不用说那些没有良师的农门子弟了,全靠自己的琢磨、理解。

    检查完了,林川完全放松了。这时,感知特别敏锐了起来。

    抬手,能嗅到自己衣袖上的酸臭味。

    哇~有点像夏天的厨余垃圾沤了二天的那种味道。

    要命了!

    他估计是自己爱出汗的原因。幸好是在八月末考试,这三天不洗澡,身上也有这么大的异味。

    这要是换了夏天,那自己估计都要被臭晕过去了。

    当林川被放出考场的那一瞬间,吹着八月末的风,瞬间就明白了什么叫做,“自由诚可贵。”

    这三天除了上厕所就待在一个小房间里,这滋味估计可能比坐监狱还难受吧。

    随后,有些恍惚的林川便被林三柱挟上了马车,倒在车上等那几个后来者兄长。

    看到倒头很快就睡着,还打起了呼噜的小儿子,林三柱心疼之余又有些失笑。

    “这是熬了一天还是二天的夜哟?人已经像条臭酸菜了,还睡得着?”

    林三柱让小厮林小兵说话小声点,不要吵醒了已经睡着的人。

    当另外四条臭酸菜出来后,一股脑的全扔平板马车上堆起,然后慢慢地牵车回家。

    回到家。

    林三柱又将人一个个的扛回他们的院子,扔在床上,告诉其他人不能去打搅他们休息。

    段淑坤让厨房一直烧着热水,温着药粥饭菜。

    这样的话,不管他们几个什么时候醒,都有热水洗漱,有一口热饭吃。而且,爱吃哪样吃哪样。

    次日一早,躺在床上的林川就非常舒服的抖动起来,双脚非常自然的扑腾着。

    “啊,睡饱了,舒服!”

    起床之后,他非常慵懒的走出房间,走出小院。

    段淑坤看到他出来之后,似笑非笑的问道:“小川,休息的咋个样?要不要洗漱一下?”

    “要!”听到娘亲的话后,林川还又抬起手臂闻了闻。

    “呕~”段淑坤有点受不了走近的小儿子和他的邋遢样。

    “娘,你怀孕了?”

    “怀啥子孕?”段淑坤喝斥一声,几大步退开:“赶快去洗澡,水已喊小兵帮你提进去了的。人像掉进了茅坑里,还到处曳。”

    “哈哈哈…就曳!”林川恶作剧完了,才大笑着去浴室。

    “越大越皮!”段淑坤右手扇几下风,驱散味道,摇头:“小时候还有点像女娃儿,大了就是这个德性!臭小子一个。”

    林川洗澡出来,非常感激的看了林小兵一眼,笑道:“谢谢小兵同志了。为我们几个跑上跑下,累到了你。”

    “三少爷哪里话?这是我的份内事。再说,就点点活,一点都不累!”

    林川点点头,道谢:“总之辛苦你了。我哥哥他们呢?”

    “三少爷您起的最早,海少爷他们还睡着的。”

    “那就让他们睡,睡饱了自然会醒了起来。”

    他去饭厅吃了三碗药粥,吃饱非常满意的长叹。

    “哇,这才活的像个人样子。这科举真是太遭罪了。幸好,我这几年养得不错,不然这年纪小了,肯定还有点熬不住。”

    段淑坤听到小儿子的话后,看着他笑了笑。

    “你的身体养的好,多亏了你娘我。我也庆幸当年舍得花了所有的积蓄,花得算是值得了。”

    林川听了点头,对母亲万分感谢:“谢谢娘啦!”

    两世的父母都是舍得为儿女花钱养身体的好父母。

    前世的父母,穷得不得了时,也想尽办法让女儿们吃饱点。

    在吃和穿只能选择一样时,前世的林川一家子都是先满足口腹。

    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本钱!

    与此同时,这州城考棚内。

    李成梁看向身边的王博问道:“广然贤弟,这二千多份考卷中,可有让你中意的文章?”

    王博听到李成梁的话后,从这些书吏已经挑选好的一批考卷中拿出三份递到他的面前。

    “重之兄,这三份考卷我认为不错,是案首的备选。”

    李成梁听到这话后,笑着从他手中接过这三份考卷,看完这三份考卷后,笑着说道:“本官一向公平公正,我想先听听各县府教谕,还有本州府督学的意见。”

    说完之后,李成梁便将自己手中的考卷发了下去。

    而看到他的这个举动后,这些教谕就愣住了。

    这位学政大人怎么和之前的不一样啊,之前的督学不都是自己拟定名次吗?

    你这把考卷给我们,我们怎么选定啊?选了又能否被认同?

    这若是定的人选和你的预期不符怎么办?不是得罪你了?

    瞬间,整个房间内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气氛中,这些县教谕和府教谕没有一个人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看到他们一个个都不说话,李成梁就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们一眼,随后他一脸严肃的开口:

    “各位可都是管县学府学的各的教谕啊,难道连分辨文章好坏的眼力都没有?你们平时是怎么教导学生的?

    现在该怎么评就怎么评,我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意见!”

    众教谕面面相觑,还是没有人先开口。

    “我再给你们一炷香时间,说出你们认为能够获得案首的文章,不限于这三份。

    若是一炷香之后没人开口,没有能令我满意的意见,那我可要上奏陛下的啊!”

    李成梁此言一出,这些教谕就坐不住了,看来这回的钦差学政大人是要动真格的了,一个个赶紧选择一篇文章。

    将他们选择最多的这篇文章拿起来看完,李成梁非常满意的点点头。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份考卷优秀,那便将这考卷的主人定为案首了,诸位可有异议?若有异议可现在提出来。”

    听到李成梁这话,这些教谕都认真的点点头。

    “此卷评为案首,实至名归,我等无异议。”

    看到他们都没有意见后,李成梁就笑着点点头:“既然大家都没意见的话,那本官就揭糊名了。”

    揭开糊名后,林川的名字就显露出来。

    这些教谕看到林川的名字后,他们就笑着点点头。

    “我就猜到这考卷是林川此子的,就凭这大胆的言辞,我就能够断定是他。”

    “少年学子,大胆敢言。这扎实的基础,天马行空的文采,乡试拿个解元,怕也能够轻轻松松。”

    此时,王博看到了林川的名字后,若有所思的看了李成梁一眼,又垂眸掩下心思。

    他知道李成梁肯定是看好林川的,因为这小子讲究以法治国。

    刑部和大理寺出来的人,都有法家倾向,肯定也偏向于亲近法家学说的学子。

    但,若是他直接亲点林川为案首。传出去肯定会惹人非议,而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做法,无疑就将他自己身上的嫌疑给撇除的一干二净了。

    似乎是察觉到了王博的眼神,李成梁转头对他微笑了一下。

    随后,这次院试的所有录取考生便拟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