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六十六章 林家大房

第六十六章 林家大房

    林爷爷就在这震天的声响中,笑呵呵的从儿子手中取过了五份捷报,将之供奉到了父母、祖父母的神像牌位前。

    看着父母的神像,林爷爷不由想着,等林海生下了长子,他们与大房就算是出了五服了。

    出了五服,自己和老婆子老了以后,林海就可以新立祠堂,供奉自己这一支。

    当下全屋子的人都安静下来,然后看着林爷爷抓起一小捆香凑到炉子前。

    等香点燃了后,林爷爷又吹了吹,让它们燃的更旺,然后每人三支分给了二房的其他几人。

    之后就是拜二房的林爷爷的父母,祖父母,众人拜完之后,挨次将香插到香炉中。

    等做完这一切,林爷爷一脸笑容,对着张衙役道:“他张兄弟,三位差老爷,这一趟你们都辛苦了。老朽多谢你们了!”

    “秀英、大兰,你们婆媳俩将准备好的喜钱拿上来。”

    “好嘞,爷爷。”

    吴兰笑着应承,然后拿出一个大大的布袋荷包。

    这荷包里面既有碎银子,也有铜钱,碎银子加在一起有好几钱,而铜钱则更是达到了近千枚。

    原先林爷爷准备给报喜人的辛苦钱是每人二百文的,但谁想镇上村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打乱了他原先的安排。

    所以他特地让吴兰回房拿了些银两和铜钱,他知道……一时半会儿,也只有长孙媳妇那才有那么多散碎的银钱。

    吴兰于挖药打猎上都是一把好手,嫁妆也不少,暂时借来用用。

    报喜之人一人要给上二钱碎银子,这一下子就撒出去了八钱。再是在场的所有乡亲,每人也要分个一到两文铜钱,是为喜钱。

    “来来来,各位同族乡亲,每人都有,每人都有!!”

    随着林爷爷的一声吆喝,吴兰、吴梅陪同祖母,还有婆婆一起,开始给众人散钱。

    里长、村长和二位族老这时候也站了出来,替她们维持秩序。

    “恭喜!”

    “恭喜!”

    每个拿到钱的村民都说了句吉祥话,而林家的女眷则散着钱,一脸开心地道:“多谢多谢!”

    “来来,每个人都沾一沾喜气哈!”

    林家的四位女眷脸上都洋溢着真心的笑容。

    虽说将自己的钱送给别人是件让人心疼的事,但相比于此刻的好心情,这点心疼则完完全全被喜悦所压制了。

    这一分就是好一会儿,直到把准备好的所有铜钱全都散完,分喜钱的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此时门口的礼乐也已经停了下来。

    礼乐班的两人也走入堂屋,接受了礼钱,之后便与张衙役一起,准备告辞离开了。

    林爷爷挽留道:“天不早了,几位不如留下来过一夜,明日吃了早饭再走吧。”

    “不了,这边事了,我们还要回去向县尊大人复命呢。有马在斜对面的街口,能赶回去。”

    赶不回去,只能住驿站,办公事不得在乡民家中住的。

    张衙役笑了笑,一脸无奈的样子。

    林爷爷、林大伯见状也不好再挽留,于是一边客气地说话,一边将他们送到了大院门口。

    “大伙儿也都散了吧,天快黑了,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不要在这里挤着了。”里长和族老冲围观的村民挥手。

    很快周围的村民就拿着喜钱四散而去,不过西坡组一下子出了五个秀才这一事…

    在很长时间内,肯定都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有就是今天的盛况,也足够他们吹好久的牛了。

    想想,以后碰到了邻村人、领镇人时怎么摆谈。

    “喂,听说了吗,院试结果出来了,你们镇上今年出了秀才没有?”

    “噢,没有啊,这考个秀才也太难了。”

    “难吗?不难呀!”

    “啥?你说我们村啊?”

    “哈哈,我们村有啊!!一下子出了五个…哈哈哈!”

    就跟三伏天里喝了放糖的薄荷水那个样,别提有多少畅快了!

    ~~~

    刚送走报喜队伍,林爷爷正打算往回走,大老远就看到了对面马路上的二个人,好像是大房的族兄和他的秀才儿子朝这边赶了过来。

    大房父子也是刚刚得知报喜队伍来了茶山镇林氏族里的事。

    知道是二房的五个小子中了秀才,且还有一个案首禀膳生员,于是赶紧赶回了老家。

    驴车在马路上,他们碰到了不少回家去的村民,从他们口中大致知道了一些报喜的经过。

    父子二人心里不由感慨,他们林家又出新秀才了啊!二房真的是要兴旺起来了。

    前面已经出了一个林达,现在又是五个,都是这么年轻的小子!

    地下的祖宗们怎么对二房这么好?是不是当初请的风水先生偏向了二房?

    林大爷又高兴,又失落,心情矛盾至极。

    等到了林家大院子,就见到了里长和另两位族弟也在,二人赶紧拱手与人互相见礼。

    至于林大柱和袁秀英,见大房的大伯和族兄来了,当然也是不敢怠慢,马上将他们迎了进来。

    要说以前,这两位在族里可算是地位非凡,没事可不会回来。

    回来,大概也就是清明上坟。正月初的祭祖,全要五个房头的人都上县城去。

    今天,倒是因为几个孙子考中秀才的事,把他们吸引回来了。

    这让林爷爷和林奶奶也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林大爷和林诚秀才进入堂屋,抬眼就看到了悬挂于正中显眼位置的几份捷报。

    一等生员!院试案首!廪膳生员!!

    第十二名增广生。

    第十八名增广生。

    第六十九名附生。

    第八十名附生。

    嘶——!!

    林大爷这个林氏族长和长子看完倒抽了一口凉气,尔后两爷崽面面相觑,脸上都流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

    念及父子二人,林大爷读了一辈书,新朝建立后去考了二次,童生都没中。

    儿子倒是中了秀才,可已年过半百,却依旧还是最为普通的那种附生,根本不敢去想中举。

    三个孙子,老二的独生子,那个病秧秧的已经去了。

    长子的二个大些的小子,读书不成,只识了些字,懂了些道理,现帮忙管一管族学转为的社学。

    可,只要大儿子老了,孙子没能中秀才,这社学早迟怕是也要交到别人手里。

    而二房的林川,今年十二岁不到,居然就已经是廪生了!还是本次院试的案首。

    过几年,去考秋闱,又会是一个稳妥的举人。还有林逑、林潭,也有希望中举的。

    这是要兴旺啊!他们若有一个是大房的孙子多好啊!

    林大爷盯着林川的名字,脑子里浮思连篇。

    能够让老二过继一个小子给我这长房的二子吗?

    恐怕难啊!

    林家堂屋里。

    此时只剩下林家老小和三位房头族老,以及正围着捷报不断端详的林诚林老秀才。

    老秀才凑到捷报前,边看边啧啧啧直叹。

    当年的他也是往家族里送过了捷报的。

    那时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即便只是考了普通的附生,却也是全族人的骄傲。

    往事历历在目,转眼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

    今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而秋闱,不敢去报名。

    如今再次看到这象征喜庆的捷报,顿时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他,令他跨越时间,依稀想起了当年的景象。

    而眼前,可是有院试第一的捷报啊,份量有多重,他们作为读书人,当然十分清楚。

    钦差学政亲笔写的唯一一份捷报,多大的殊荣啊!

    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煌煌官威、浩浩正气。

    林大柱看着堂兄这位秀才恨不得好好将这捷报看出个花的样子,心里好笑又难受!

    “说起来,咱们林氏一族已经有一百二十年没出过进士了吧?”

    族长林大爷自己搬了把凳子坐下,从堂弟林二爷手中接过一些烟丝,边往烟嘴里慢慢装着,边发出感慨。

    “确切地说,已有一百二十五载没出过进士了。”

    曾祖当年被流放到了这里,新朝建立之前,林氏这支都是待罪之身,闽地老家也是夹起尾巴做人。

    “不知道祖籍之地的二房人如何了?当年,他们也是受了曾祖的连累。”林诚一脸感慨。

    林二爷接话:“千里迢迢,一百多年里都没能通信联系,没人知道如何了!”

    “新朝建立了,我们这支都能够翻身,相信他们肯定也能够。”

    林六爷看向林四爷,笑呵呵地问道:“四堂兄,你家小树读书如何啊?将来能考个秀才不?”

    “不晓得他的。”林四爷抬抬眼皮:“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已经年过花甲,管不动孙子的事。”

    他和老婆子也已经学着二房给二个儿子分了家,过好过歹,尽自己的能耐来。

    “你家的四个孙子读书读的又如何?”林四爷反问一句,不想老幺看自家的笑话。

    听说,幺房的几个小的也没啥读书的天份。

    “过得去!”

    喜报前,林诚偏头看一眼林大柱这个堂弟,笑道:“自十一年前我考中了秀才,咱们林氏一族又已经出了七个秀才,一个举人。”

    “可见,我这个长房长子带头带的很好吧!”

    林二爷扭头看一眼堂侄子,他这是想揽一份功劳?!

    “是啊,堂兄已经当了十七八年的秀才了!”

    林大柱同样感慨:“我也当了六年的秀才。人都开始老了。”

    不敢去想秋闱,颇有那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恍然。

    林大爷沉吟片刻,看向下面的三个堂弟:“这些年,咱们族文运开始昌兴,可子嗣却不昌。

    新生的孩子少。

    我希望五岁以上的孺童全部都要去开蒙识字,最好是大部分坚持走到童子试,宁愿大人苦点累点。

    千万别文章只习了一半,便让家里人喊回去操持家计去了。”

    林六爷不以为然地接话:“大堂兄说的轻巧。读书还是要看天资如何的。”

    “天资平平的,又该如何…

    能坚持者已是少数,何况这科举之路,又哪是那么容易走的!

    想靠文章出头,希望终归还是太过渺茫,还不如学些手艺,也算能安安稳稳过这一生。”

    三位当兄长的听着幺房堂弟的抱怨,不由沉默了下。

    林大爷点燃烟丝,用力深吸了一口,吧嗒道:“那是以前,族里没因为科举而热闹过。

    族人们看不到读书的希望,也觉得读书嘛,识些字,看得懂账目,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还能有啥大搞头不成。”

    “大都觉得不如学些手艺来得实惠,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确实是这样。”林大柱点头认同,所以,他种地、打猎、木匠的手艺都学得不错。

    林诚微微苦笑:“说起来还是我们两个扯了族里的后腿,正如前宋赵时韶在诗中所云,三五年时折桂来,也曾班底戴花回。而今五十还流落,却被人呼老秀才。”

    “我与大柱都是这副遭遇,其他族人眼见读书难有出头之日,又如何舍得以全家之力去供养一位读书人?”

    说着,林诚又不禁唏嘘起来:“读书无用,读书无用啊!”

    “哎,大诚侄子,你这说的就有些不对了。”

    林二爷开玩笑地道:“谁不知你在县里过得还算惬意。

    要说这读书也不全没用,起码省了十五亩地的赋税,以及徭役所需的力差银。

    你若说读书没用,要不你把这些银两全部给县衙补上?”

    幺房家主林六爷,其大儿子正是粮长,也笑着道:“我看成!改天我跟家里老大知会一声,让他把你们俩的赋税也给算上。”

    林诚和林大柱顿时失笑:“可别啊,幺爷!我俩这功名,也就用在这两件事上了。少了它们,我们要这功名还有何用?”

    “哈哈哈…”众人忍不住大笑。

    谁说秀才就穷酸,在这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农村,免了十五亩地的赋税,徭役所需要的力差银后…

    再加上可以直接上门去拜见县官,见官不跪,秀才已经是古代生活条件,社会待遇都比较好的一个群体了。

    笑后,林大爷沉默了下,看向林大柱问道:“伯良,上次跟你商量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

    林大柱和林二爷对视一眼,叹道:“罢了罢了。”

    “我们父子已商量好,虽说读书本是为了走那科举之路,以报国家养士之恩,但无奈啊,我天资有限,难以展翅高飞。

    既然科举这条路行不通,我已就此断了那个念头,将这有用之身投到社学之中,也算对得起咱们林氏一族。”

    “另,小川他们抄回来的书,诚堂兄都可以抄一份带回去。”

    “好!!”林大爷听大柱这么说,用力抚掌:“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大诚回去安排小容、小安来你二叔家住些日子,抄书。”

    我就不信,日日抄书,他们俩能够没有长进?

    而且,咱们林氏一族,在县上和镇里都管着一间社学,下辈的小子们可就有更大的希望了!”

    具体有多大的希望,林大爷也说不清,但至少比起周围那几个流放来的大族,要强上不少吧!

    他们林氏一族,只要二房不自私,肯定是要复兴的啊。

    林大爷心情一时大好,他是多么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林氏一族能够再创出一百二十年以前的那种辉煌啊。

    若是能在这镇口上再增加一二座进士牌坊,那真是功德圆满了。

    林四爷左右看看堂兄弟们,也是高兴地抚着白须,连连点头,然后清咳二声道:“咱们族里可以有祭田了,是不是可以再买一些?”

    林二爷白他一眼:“是不是四房出钱买?”

    “我们四房没钱。”

    “我们二房也没钱。供孙子们读书,已经用完棺材本。”

    “那算了!”

    林大爷敲敲烟杆:“祭田的事情以后再说。”

    “咱们族里刚出了举人,又出了五个新秀才,还有一个院试第一的成绩,得热热闹闹地办一场庆功宴才是,也好让他们晓得,读书…那是顶顶风光的事!”

    “啊…办宴?”这回轮到林爷爷惊讶了:“还要办庆功宴?”

    家里没钱啊!

    这去年才办过宴席,哪能年年办一次的?

    这开宴收礼钱,亲友们也会有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