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七十一章 乡情纷扰

第七十一章 乡情纷扰

    “达娃,你再说说,当廪生还有其它的好处没的?”林爷爷满眼期待林达再说出过一二三来。

    “其它的,就没有了。”

    林川思索着摇了摇头,然后又突的大声了一点叫道:“哦对了,县学以后每季还将进行季考,这季考也是要排名次的,然后会根据排名给予奖励。”

    “具体细则,生员参加府学、县学季考,有文具类供给,考成后则有激赏。

    大致依据成绩分为几等,其中考取一等的生员,每人奖励一两二钱现银,首名翻倍奖励;考取二等的,奖八钱银子。”

    “至于考了三等前三十名的,每个生员就只奖八个饼以及一袋水果了,基本只够来回路费。

    而其余名次不佳的,不仅没有奖励,还要被申饬。”

    “不过咱们县总共才三十多个秀才,大概只要考进前五十就不会被申饬了。”

    “有奖有惩,听着那倒也还不错。”

    林爷爷嘀咕了声,他相信既然小川在院试中能考第一,那之后的季考,肯定在一等。

    小潭、小逑可能在二等,至于大江,他都成亲的男人了,随便他怎么考。

    他应该也不至于进不去前五十名吧。

    折中一下,小川他们仨通过季考,一年赚个四五两银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嘛。

    嘿嘿…

    再加上廪生的十二两饩银。

    这么一算,自家小孙子光是在县学里学习,一年能够入账的钱,就差不多相当于林家老小原来全年的收入了呀。

    这……这也太夸张了。

    这能够出去对外人吹的吗?

    哎,财不可外露,还是闷声发点小财算了吧!

    其实廪生还有一项比较大的收入,林达忘记了说。

    林川记着的,也没有提醒。

    那就是每年童子试给学子们作保的礼钱。

    这种保钱基本上都是一两银子起步,通常为两到三两。院试时因距离远,为六两到八两。

    当然了,也有廪生作保不要银子的,但这就不合规矩了。

    廪生一次作保个十来人,一年的收入也是十分了得的。

    只是作保,需要背负连带责任的,其中的得失也要看清楚。

    只有擦亮了眼睛,真正信的过的人,才会给他们作保,否则就可能伤及自身了。

    这一夜,林家老小一直说到很晚,且大有越说越精神的架势。

    直到斗转星移,夜已过半,林爷爷才催着大家赶紧回屋去休息。

    林海、林江两对夫妻回到各自的厢房中,才终于有了他们自己的二人世界。

    一个多月未见,夫妻之间都对彼此充满思念,如今共处在一个房间,自然是一番互诉衷肠。

    但见不大的房间里,灯火随风摇曳,而这秋季的夜晚,本应因为一场暴雨而显得微寒。

    可是,夫妻对彼此的热情而又让人汗湿一身。

    这一夜仿佛很长,但又仿佛很短,彼此温存缠绵后,林海搂吴兰柔韧的身子入怀,沾上枕头,很快就睡了过去。

    有妻子在怀的林海好睡,无人打扰的林川更好睡。

    睡在父母的房间,小时候睡过的那张床上,呼吸间依稀还有幼时的那丝浅淡的童子尿气味。

    但这种记忆中熟悉的气味让他很安心。

    ~~~

    第二天,骄阳东升,暖和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一道斜长的光柱让浮尘也似有了灵气。

    林川今日没有别的事情要做,吃了早饭后,就拿起书本在院中看了起来。

    新的生员在在县学进行完“入泮”仪式后,照例还要再进行一次入学考试。

    这入学考试,原本是早期县学教官招录新生员的常规方式。

    凡民间自认学有所长者,都可报名参加,然后经由教官考核,合格者即可入学,由县学“陶铸英才”,为朝廷养士。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成熟,各级学院也就成了科举的附庸。

    学院不断科举化,而科举也不断学院化,以至于两者逐渐糅合到了一块,互为补充。

    自新朝起,朝廷也就顺势设立了学政一职,由学政来负责童子试最后一关“院试”的把关。

    直截了当地将地方各级学院的招生之权,收缴并入了朝廷直派的学政的职责当中。

    经学政考核审定合格的,才获准可以送入地方学院。

    所以,所谓的“入学考试”自新朝建立起,也就逐渐虚化了,成了流于形式的象征性程序。

    但作为每一个入泮的新生员,入学后经历的第一场考试,它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因为这关系着生员在县学中的名声。所以,没有谁愿意在这场考试上丢分!

    尤其作为本届生员第一名的林川,更是不能给考差了!

    否则岂不遭人奚落、耻笑。

    林川拿着书籍,和后进书房的林潭、林逑正在用功学习,就有人过来打扰。

    这就是人出名了的弊端。

    人一旦出名,随之而来的事情也就多了。亲戚上门,总要问。

    人家问了,长辈就要将人喊出去见见。

    因为得知他们几个秀才都回来了的消息,族里、村里不断有人带着姑娘小孩来到他家串门。

    最先来的是隔壁四房的族婶,林枫的娘,曾氏。

    这曾婶子是个大嗓门,行事大大咧咧,对着林川他们几兄弟好一顿夸奖,最后丢下了一篮刚收上来的蔬菜,笑呵呵地回家去了。

    之后来的是里长,还有几位族爷爷,与林川、林达推心置腹地聊了好一会儿,内容是关于后几日开祠堂摆酒席的事。

    这些林川都听爷爷奶奶说起过了,自无不允的道理。

    于是他们兄弟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而得到林达、林川的答应后,几位族爷爷显得很高兴:“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时间就定在三日后的九月十二,我请先生算过了,是个吉日!”

    吉日不吉日的,林川并不讲究这个,只要不耽误他们入学就成。

    林达也轻轻颔首,对于具体什么时候摆席,他也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于是在这件事上,几兄弟都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

    他们拱手,客气道:“一切由爷爷、大伯,还有几位族爷爷族伯叔们做主即可。”

    “放心,这事我们一定给你们办得妥妥的!”

    林大爷哈哈一笑,对此显得满意极了。

    难能可贵啊!

    林达中了举,林川考中小三元也不桀骜,对老人如此有礼,如此年龄,将来必是大有作为啊!

    送走了族爷爷他们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几拨人,都是本镇社学和隔壁镇社学的学生。

    他们特地过来林家大院子这边,专门来看看本村新出的举人老爷和几位秀才公的。

    林川觉得很无奈,不管熟与不熟的,都往家里钻,好似自己几兄弟成了动物园的稀有动物一样。

    想来如果在门口立个牌子,写上“二文钱看一次”,估计也有人愿意花这钱吧。

    甚至好多还是一人带着三四个小孩子过来的。

    看着二三四五岁不等的小鼻涕娃儿在父母或兄长的“教唆”下喊自己几兄弟为“哥哥或叔叔”…

    林川见林达他们嘴角一抽,但还是设法挤出一丝自认为友善的笑容,在各位家长的要求下,摸了摸小孩子的头顶,忍不住哈哈大笑。

    笑完对村里镇上的人道:“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让举人老爷和秀才公们摸了头顶,那将来肯定也是聪明的娃!”

    小孩子们嘛,鼓励胜于教训。

    小孩子们的父母见状后一脸开怀,此行的目的也算达成了。

    他们又与林家的大人寒暄了几句没营养的话后,便带着小孩一脸满足地离去。

    林逑感慨:“村民们还真是淳朴啊,信奉认为对自己好的事。”

    林江不禁摇了摇头,他觉得如果真这么灵验,那自己可以去摆摊子了。

    林川则道:“心里怀着美好的希望是一种幸福!”

    林达听了林川的这话,心里也赞同。

    看来,这个弟弟很善良,有时对自己失礼肯定也是不拘小节,长在乡下村里面的问题。

    “小川说的对!”林潭是林川的脑残粉。

    “有时候,给人留一份念想也挺好,没准就因为这一念想,最后果真朝着这一目标奋斗,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当初不就是如此。爹开始总是嫌弃我坐不住,说自己和两个哥哥都没有啥读书的天份。

    但是,小川来读书后,从来不说我们没有天份,也不嫌弃我吵了他,只说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

    修改了上课的时间,又加了音乐、体育和美术素描课。我和哥哥们越学越好。

    上六天课休息一天,休息时去上山采草药,抓野兔,或者帮爷爷奶奶干农活,都很有趣。

    世上没有坏小孩,只有不会教育小孩的家长。

    林潭想想那句,“人之初,性本善。”

    也就理解了林川说的这话。

    接待客人到了快中午,林川他们几兄弟以为可以休息了。

    准备出门去转一转,活动一下身子骨时,却又看到了对面下马路的袁小梅和她奶奶。

    婆孙二人一前一后,胳膊肘弯都挽着一个大提篮。

    林川先认出人,回身拍拍正弯腰拍裤脚上泥点子的林潭。

    “小哥,你快去接客,袁外婆和袁表妹来了。”

    林潭拱着腰抬头看过去,可不是嘛!外婆和表姐已经快过完田埂,走到坎下了。

    他直起身子来跳一跳,笑道:“我心里想着外婆他们今日应该会来的,果不其然!”

    林潭在前,林川在后,到坎边迎接客人。

    袁外婆见了外孙子,眼睛都笑眯了。只见她从腰间挎着的那个提篮里摸出一个大梨子递给林潭。

    看了看外孙身后的林川,顿了一下才又摸出一个小了一圈的麻梨子递给林川,还有点舍不得。

    这是一个偏心偏得明明白白的小老太太。

    袁小梅对自家奶奶无可奈何,对林川抱歉一笑。

    难怪林逑、林川看不上自己这个人。家里人太小家子气了。

    此刻,袁小梅才算是认命了,也释然了。

    她从自己挎的那个篮子里摸出一个大梨子,递给林川。

    “来,梅表姐请你吃大个的梨子,大个的更甜。”

    林川看她轻快的笑容,知道亲事不成的坎已经过去了。

    接过梨子道一句,“谢谢!”

    袁外婆瞪了小孙女一眼,将手上的篮子塞给林潭,推着人往院里去并吩咐道:“快,提回家去!”

    回身又抢过孙女臂弯的篮子,颠颠地进了女儿家的院子。

    林潭回头也对林川抱歉一笑。自从林逑不大待见袁表姐,自己外婆对林川也不待见了。

    林川挥手,让他快回去。自己又不会老人家一般见识。

    这时,幺房的林芝从另一边下来了,还笑颜如花的。

    “小芝妹,你这是上哪去了回来啊?”林川见她这么开心,忽然好奇起来。

    林芝比林川小几个月,见了人喊了一声小川哥。

    又笑着道:“我去下村阿翠家了,她爹是村长。肖雅姐姐跟她也好,我们去她家做女红,我看她们的手艺很好,就跟她们学一下。”

    “你看!”

    说着,林芝从小提篮中掏出了她辛苦一上午的半成品。

    一脸求表扬的样子,同时,观察林川的脸色。

    “喜欢绣花,就去学吧!这样结伴去学习很好!若一个人的话,就别到人家家里去。知道吗?”

    “我知道啊!你看,肖雅姐姐在对面。我们在上面的路囗才分道走的。”

    “嗯,很好!”林川点头。

    林芝一笑,提着她的绣篮,雀跃着走了。

    阿翠是下村何村长家的女儿,有二个哥哥已经成亲,她在县上的绣房学过二年刺绣。

    肖雅与她算是比较熟,她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姑娘。

    大家虽然不同村,但是同一个镇子,两村紧挨着,乡民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好。

    主要是大山里的人家,家家户户基本上要抱团才能生活的更好。

    肖雅和阿翠本来就是一同学习过刺绣,以前虽然不大能够聊到了一块,但也无过节。

    在林川他们考中了童生后,阿翠的村长爹就嘱咐阿翠,要与肖雅和林家的姑娘媳妇们多来往走动。

    大家处好关系准没有错的,以后,即便阿翠嫁出去了,夫家知道她有二三个背后有势力的朋友,也不敢欺负她。这叫借力。

    而林芝和肖雅也很高兴自己在镇里有了聊得来一二的朋友,上午的时候就与几个姑娘团一起,在阿翠家交流做女红的经验。

    林川并不会干涉肖雅交朋友。

    中午,他在爷奶他们上房简单吃了点东西。

    老林家早就实行的一日三餐制了,先前又一下子啃了两个梨子,肚子不大饿。

    午饭后,家中依旧不时有客人造访,林川不胜其扰,干脆收拾了几本书,与家人们打了声招呼后,就准备出门“游学”去了。

    也不知肖杰那个大舅子现在在干什么,他家药堂的病人该不会络绎不绝吧!

    要不再走远一点,可是能去那看看呢?

    社学?更不能去。

    林川正站在门口犹豫着,就见大老远走过来一个人。

    那人手里提着两提红纸包裹的礼品,身后还背着一个小书箱,此时低着头赶路,不知道在想什么。

    林川愣了一下,这人,居然是他的大舅子肖杰!

    他这会儿怎么上门来了?

    那自己岂不是游不成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