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八十三章 选科

第八十三章 选科

    “前朝便有一先例,某县有一庠生,乃垂垂老者。

    他入庠学六十载,就行了第二次入泮之礼。

    而且更巧的是,当年亦是他曾孙子入泮。

    这曾爷孙二人一起过泮桥,真是一段名留青史的传奇啊。”

    “哇。”其余秀才面露讶异,啧啧惊叹不已。然后有意无意地都看向李秀才。

    李秀才不由笑了笑,朝众人摇头道:“为兄不才,今年已过了四十有五,料想拼尽全力活,也是挨不到下一次的入泮了。”

    “噗!”林潭喷笑出声:“李兄要是能挨到下次入泮,已是百岁高龄,可以算人瑞了啊!”

    “不敢当不敢当。”李秀才直摆手:“呵呵,那会儿,我怕是都已经作古了。”

    “要我说,咱们这县学中的大多数人都挨不到下次。”

    “那可未必,年纪二十以下,如林川和林潭二人,今年方十二岁和十四岁,还是大有希望的嘛。”

    陈有良一边朝这几个秀才走过来,一边大声道。

    其余几人也意味深长地看着林川和林潭。

    林逑睨了陈有良一眼,不屑于与其多说什么。

    袁驰看向林川、林潭,又再看看陈有良、郑泉、单贵芳等人,张了张嘴,又闭上。

    “可别。”李海鹰这次仗义执言道:“他们几位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将来是有大前途的。

    说他们有机会第二次入泮,岂不是咒他们考不中举人?”

    “就是说啊!”林江站出来笑道:“不过咒也没关系,若是咒有用,县衙不需要设刑房了。”

    “哎呀!”陈有良拍拍自己的嘴,装模作样道:“瞧我这嘴,失言了失言了。”

    “哈哈,我还没反应过来。在算到时我多大年纪。”

    林川见状,无奈地摇头。权当陈有良是在开玩笑。

    对于这一类因嫉妒而含沙射影的语言争锋,实在没必要在意。

    “到时我才七十二岁,刚过古稀之年罢了。

    那还是不要期待有第二次入泮的好,又不能成为人瑞。”

    “哈哈哈…”众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就在众人说笑间,宋教谕携两位训导走了进来。

    众位生员连忙起身,朝三位先生行礼。

    宋教谕笑着摆了摆手:“你们都坐吧,今日入泮之礼完成,五位新生也是庠学生员了。”

    “在这里,我有一些话需要交待给你们。”

    “教谕请讲。”林川四兄弟和袁驰五人齐声道。

    “嗯。”

    宋教谕满意地笑道:“本朝太祖有言,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故于朝野立下学院制度,以陶铸英才。”

    “你们今日既已入了庠学成为生员,那就应该牢记…

    朝廷奉养你们,给于你们‘廪食居黉学,差徭不到门’,这等优渥的读书环境,是为了培养你们克己奉公、廉洁爱民的良好品德。”

    “…即所谓‘其言在典籍,其要在心身,而其用在国家天下。’”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学者读书,不在空谈,贵乎知而能行也。”

    “弟子谨遵教诲!”

    “弟子谨遵教诲!”

    “……”

    新老生员,都齐齐恭声应道。

    宋教谕面露微笑:“好了,大道理也不讲了,接下来我给你们讲讲庠学生员将来的出路吧。”

    话音落下,就见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说到出路,他们怎能不关心。

    即便早已经听过,知道这里面道道的老生,也专注听之。

    除林川之外,林潭和林逑之前一心只为读书,考科举,哪能想到秀才之后的更多事情。

    而现在,县学的先生,不但告诉他们成为秀才之后大有前途…

    还将告诉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前途。若仅仅是…无非当官。

    可又怎么当官呢?他们知道的当然是科举。

    可如果只是科举这一条路,那宋教谕就没必要在此特别提及了。

    肯定不止一条出路!

    在场的生员,包括林川,都是满脸期待的样子。

    他虽然二世为人,见识多,前世为外甥咨询考公务员,也搜过一些古时生员的出路文章看。

    听一位研究科举文史的老同学吹过,自然知道所谓庠学生员的出路在哪里。

    但是,那是另一时空的历史。

    他需要认真听听,了解这个时空又是如何样的。

    只听宋教谕朗声道:“生员之出路,共有三条。

    其一,赴科举,由科举入仕,成为朝廷栋梁。”

    这一条也是众所皆知的,学子们最为看重的。

    经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获取进士出身。

    扛着匾额回家挂在门第上,然后学有所成,外放为官。

    光是想想,就觉得心潮澎湃。

    这条路也是当官之道,最根正最有前途的路径。

    当然,生员还有第二条出路,就听宋教谕徐徐道来:

    “其次,为学院晋级,尔等都为生员,自有学院这条天梯,具体则是由贡入监,再经朝考,外派为官。”

    既然本朝设立下学院制度,那么经学院系统升迁,这也是一条正途。

    各地县学、府学,州学,往上升就是京城国子监。

    生员们可以通过成为“贡生”的方式,升入国子监中深造。

    深造期限为三年,深造完毕以后,或视学业情况,通过国子监的内部考核…

    或经过朝廷举办的统一朝考,成绩优秀的,就可以外放为官。

    不同级别、不同路径上来的贡生,将分别担任州同知、州判、县令、县丞、教谕、训导等职。

    事实上,经这条路真正成为地方主官的很少。

    反倒是地方佐官,以及学院系统的那么多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基本都是通过这条线晋升上来的。

    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

    “除此之外,生员们还有第三条出路,多年成绩不佳,而又不思进取者,则直接充吏!”

    充吏,在前朝,那可就是属于处罚了。

    但在本朝,却还是相当于给生员最后一个机会。

    因为,本朝的吏可以升官。这是朝廷为了防范吏员世袭,对一方形成危害的政策措施。

    所有人脸上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对于志向高远,不愿意为吏的生员而言,为吏则等同于处罚了。

    因为为吏以后,最高只能升到七品。

    所以,年轻的秀才们思量过后不禁一凛,感到了阵阵寒意。

    而老秀才,特别是前朝后期考中的老秀才,此时则带上了一份受了屈辱的神色。

    辛辛苦苦考中了秀才,要是被充吏,那还不如杀了他们呢。

    感觉丢不起那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

    宋教谕打量完一众新老学员的各样神色,很快,又满面和煦道:“当然,充吏是最无奈的情况,我相信在坐的诸生都有远大抱负,万万不会落到这最后一条路上。”

    所有人都看似松了口气。

    心中开始腹诽,这宋教谕真喜欢吓人。

    一个老秀才长舒一口气,拍了拍胸,心道,看咱上了些年纪,这脆弱的心脏呀,可经不住吓啊。

    林川看他比李秀才和宋教谕还显老的沧桑面容,垂下眼敛,心里哂笑。

    像他这种没有关系,没有势力的前朝老秀才,当吏也是当不成的。

    无知的人,才会小看吏员。

    考不上去的迂腐秀才,最好的出路大概是发配社学当启蒙先生。

    ~~~

    宋教谕意犹未尽地看着众人不断变幻的神色。

    朝边上两位训导示意了下,就开始进行分科了。

    所谓分科,就是分科教学法。

    本朝庠学承继前朝,除了要学四书五经这一常规科目外,还要兼学礼、律、书、射、乐、数六艺。

    其中,教谕主讲儒家经典,而礼、律、书三门为一科;

    射、乐、数三门为一科,分别由两位训导总揽。

    虽然六艺所有生员都要学,但也要根据自身所擅,选一到两科为特长,重点学习。

    将来考试的时候,也是各有侧重的。

    类似于后世的文理分科。

    主要还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生员们的业务能力。

    毕竟,在场的一众生员中,真正能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还是少数。

    多数人所求的出路,还是贡入太学,出为府、县官员。

    其实,到了州以上的佐官,不是正经科举出来的都不行。

    既然可能成为府、县佐官,没有一技之长怎么行,人家地方主官也看不上你啊,怎么提拔?

    随着教谕宣布,众人立刻交头接耳,互相讨论起来。

    这分科只是选特长,并非选了后其它几门就不用学了。

    当然,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精力充足,技多不压身,也可以多选几门作为特长。

    “小明德,这个怎么选?”林潭小声地问林川。

    “按照你自己的特长来选,你觉得擅长哪个,就选哪个。”

    林川看着林潭道:“不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科举,选科也只是为将来留条后路而已。”

    林川想了想,最终确定了两科中的律和数作为自己的特长。

    选礼,因为林川深知自己的性子,是个很守规矩之人。

    而礼的核心就是规矩,那么他选礼,就是恰到好处了。

    林潭思考过后,则选了书和数作为自己的特长。

    选书,是因为他喜欢上书法,感觉他自己的字也写的不错。

    至于数,则因为与林川一起长大,林川教的数学,已经胜过了段大舅。

    有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根和概率,揭开了数学的神奇面纱之后,林潭有些迷上了数学。

    自然没有不选的道理。

    林川和林潭这边倒是痛快地选了科,而林江和林逑却在那愁眉苦脸,满腹纠结。

    最终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也纷纷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科。

    “好了,既然大家都已选定,那后续则由两位训导带领你们去见相应的教员。”

    “至于儒学方面,你们回去后也细细思索一下。”

    说到这里,宋教谕正了脸色,不再笑。

    “看一看,选五经中的哪一经作为自己的‘本经’。

    这可是关乎你们将来的科举,望你们仔细斟酌。”

    说完,宋教谕扫视一眼,然后带着两位训导先行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