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玉待贾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玉待贾

    学而优则仕,前朝太祖定的教育制度。

    虽然林川玄祖无辜遭前朝靖帝流放,但不影响他尊敬太祖太宗。

    作为前世参加过高考,这世又要参加科举的学生,了解朝廷国家的教育制度乃是必须。

    前朝的明太祖是历代所有皇帝中最重视教育,重视办学校的。

    明朝最大的特色是贡举制度十分完备。

    洪武八年颁发学校贡举制度,各地方分办两种学校:一种是府、州、县办理的学舍,有定额。

    每天供应生员饮食;一种是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

    各地府、州、县所招收的学生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科目有经、史、礼、律、乐、射、算等项。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

    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

    乡学师生亦是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

    明朝府、州、县各地方均办儒学,全国教官共四千一百余人,弟子无数。

    生员如不入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即是学校与考试两制度融合为一,比唐宋时期更为进步。

    直到明末动乱之时,这种制度才遭废坏。

    国子监学生要被分派到诸衙门历事,先学习吏事,也有被派到外面去办理田赋、清查户口册及兴修水利等事务。

    凡有出身优异者,至少可担任府、州、县的六品及以下官员。

    而经科举出来的进士,每届有部分可考入翰林院。

    翰林院规模宏大,成为中央政府内最高的学术集团。内阁学士是从翰林院分出来的。

    翰林院增设庶吉士。永乐年间开始,成绩最优的第一甲等可入翰林,凡二甲、三甲则考为庶吉士。庶吉士可进学于内阁。

    所以翰林学士除了担任讲官、史官、修书等职务外,还有议礼、审乐,定制度、律令,论荐人才,指斥奸佞等职务,不少官员后来都成了朝廷大臣。

    这种制度也被本朝所沿袭。

    而本朝至今开国时间还不长,只有十九年。

    学院制度还未被科举制度完全吞没,两者并驾齐驱,各成体系、互为补充。

    而且各级官学对生员的要求也很高,具体则体现在了一年四次的季考筹备上。

    季考之时,生员的文具、伙食、食宿等一应开支皆由府衙或县衙财政提供。

    生员们要做的就是人到现场,努力考出好成绩。

    季考后,各级教官会依据生员的文艺德行优劣定出名次,优者赏赐,劣者遭斥责。

    总的来说,季考和岁试,是秀才们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之后依旧躲不过的考。

    也是朝廷为了鞭策秀才不荒废学业的手段。

    林川几兄弟接到林大伯他们时已是申时。

    冬天的申时,又不赶集的日子里,城门口空旷,往来行人很少。

    车辆不费啥工夫就进了城,之后便径直朝黉学所在的城北而去。

    因为学宫已经为参加季考的所有生员安排好了住宿,所以林大伯他们倒不用自己去寻找驿馆客栈。

    进入县学,抵达了居仁斋临时房舍,林大伯放好随身行李,就与林川他们几个打了声招呼…

    随后与同窗好友带上热手的礼品,赶着去家住县城的夫子家里拜见去了。

    由于秀才分散居于县下的十一个镇,平日往来不便,所以季考也就成了林大伯他们这些老生们难得相聚的时刻。

    大家都会挑在此时上门拜见夫子,正是适逢其时。

    林大伯和族里长房家堂伯、乌秀才等人的夫子,就是县学廪生第一名的曾夫子。

    林大伯走亲拜师,几时回的住处,林川也不知道。

    感觉睡一觉起来,就到了季考当日。

    腊月十五日的清晨,全县生员齐聚于明伦堂前。

    在与县学教谕、训导、教员等各教官见礼之后,便点卯入场。

    依照预先张贴的名单,坐于自己的考位上。

    本次参加季考的生员共计九十三人,包括前朝遗留几十名。

    其中廪生十二名、增生十六名,分东西而坐,中间则为附生六十五名。

    此外另有十名青衣和发社,作为劣等生,则被安排坐于明伦堂的最后面。

    而按照新老生的差异,新科秀才又被安排在附生之后,坐于青衣和发社的前面。

    好在明伦堂够宽阔,歇山式的屋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所以看上去宏伟异常。

    其内宽阔亮堂,安排下百余张考桌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明德兄,季考之题应该不是特别难吧?”

    临到开考前了,袁驰扭过头来小声问边上的林川。

    说着还给了一个眼神,示意他看下周边。

    林川身姿不动,脑袋眼珠动,好奇地扫视了半圈,发现即便是小小的季考,生员们也心态各异。

    只见周围的襕衫秀才们,或信心满满,从容淡定,或面露凝重,稍显担忧。

    更有几人面色难看,想来在之前几次考试中屡考不佳,已经在教官那挂了名,对于这次考试更加充满忐忑,但又不得不参加。

    一些年岁大的青衣秀才更不用说了,只见一脸苦涩,跟要上刑场一样。

    显然已是荒废了学业,或是在学习上力不从心了。

    但是,为了十五亩地的免税和免徭役,只要未死,都得来参考。

    “昨下午,我大伯和我们讲过了,季考的非成材卷与童子试难度相当,即使稍难至多也就难一线。

    成材卷倒是高于童子试,不过这次与我们无关。”

    袁驰点头,赞同道:“这次全县的秀才都坐在这,不知考后能排多少名!”

    林川也是首次见齐了全县的秀才,淡笑:“考后再说吧,有本事咱们排到曾夫子前面去。”

    曾夫子不仅教他私学的学生,还教县学里招的童生补习班。

    年初之时,林川他们几兄弟插班上了二个月补习班,听曾夫子讲过课。

    曾夫子已经过了花甲好几年,还得考,还在挨贡,林川在这一点上又实在不明白朝廷是为啥。

    已经老老巴巴了,难道还真让他们去京城读太学?

    黔州离京城,二千多公里的路程,也不怕路上出啥事吗?

    袁驰一笑,连说不敢。

    他安分守己、思不出位,这种“欺师灭祖”的事他可不敢做,也没那份实力,还是留给林明德那类有胆有识的才子去干吧!

    反正他背有靠山,又为少年,与夫子还是拐着弯的亲戚,夫子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这时台上的宋教谕轻咳了声,底下交流着的秀才立刻噤声。

    宋教谕依照惯例宣布了考试纪律,接下来斋夫入堂,给每位考生发下考卷。

    考卷分“成材卷”和“非成材卷”,其中老生中的廪生、增生以及附生中的头三十名考的是成材卷,即四书、经义、论、策各一篇。

    新科秀才及包括青衣发社在内的其他老生,则考非成材卷,只考四书、经义各一篇。

    林川几兄弟和袁驰都是新科秀才,所以考的是非成材卷,只考四书和所选本经的经义各一题。

    最后排名,是以四书文来定,其它文章作为补充。

    当考卷发下,各考官就在明伦堂内游走起来,考试纪律森严,谁要是胆敢在季考中作弊,最轻的都是贬为发社。

    而原本就是发社的,则直接就除名了。

    林川坐于考位上,对游走的考官视若无睹。

    他们几兄弟早被林大伯盯着考试给锻炼出来了胆魄。

    又因为非成材卷只考四书和经义两题,所以时间还算充裕。

    林川不慌不忙地摊开考卷,边研墨边看起了题目。

    四书文的题目为,斯有美玉。

    看到这题目,林川眨眨眼睛,先想出处,再思考如何作文,手中研墨的速度稍微慢了一点。

    在记忆里翻着资料,很快,他便就资料,开始从如何破题,在脑海中打草稿。

    斯有美玉,即“我有美玉”或“这儿有美玉”的意思。

    其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翻译过来就是,子贡问孔子:我这儿有一块美玉,是将它置于柜子里珍藏起来好,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好?

    此为子贡试探孔子对于入仕的态度,而孔子也旗帜鲜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积极入世。

    孔子回答:卖掉吧卖掉吧,我也正等着识货的人呢。

    文章表面看似说的是美玉,实则暗喻了孔子的入仕态度以及他自身怀才不遇之感慨。

    “待贾而沽”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

    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

    因此,在这段文章中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另外,在别的地方,孔子也曾经表示,在政治修明的社会里,一个君子如果无所作为,甚至陷于贫困是可耻的。

    由此可见,他想施展才能的愿望是何等迫切。

    不过,孔子在入世的同时,是不愿违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因此,他才说出了“待贾而沽”的话。

    孔子希望自己出仕的时候,能够找到“识货”明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单纯地为做官而做官。

    这一点,也就是杰出的政治家与一般政客之间的区别。

    而这考题之于众位考生,则是宋教谕在代朝廷问,你们是否也认为自己是美玉,可有自荐之意?

    这是只能有一个论调的题目。

    大概无人敢以隐士的清高自许而答题!

    你若不是美玉,或无自荐之意,那你坐在这里意欲何为?

    稍有不慎,那是将自己的功名都给否决了。

    盖因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朝廷陶铸英才,为朝廷养士。

    既然做了生员,就要有身为士子,积极进取,入仕为朝廷为万民办实事的觉悟。

    那如果自认是块美玉,又有自荐之心,又该如何?

    这又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话题。

    题目本身不难,关键在于考察生员们的觉悟,以及诘问他们,本心尚在否?

    林川破题后,稍微思考了下,就以“斯是美玉,待贾而沽,待何人而沽…”为纲开始创作。

    “美玉者,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君子如美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林川以叔孙通以及陆贾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积极入世但不负初心,坚持王化仁道的政治主张。

    最后以“不图名,非干禄,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而待贾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