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十九章 经学大师

第一百十九章 经学大师

    宋教谕申饬完二十三位学习不认真,成绩不过关的秀才,留下他们在原地反省,就与张、李两位训导一起先行离开了。

    而那二十三名遭申饬的秀才,则凌乱在寒风中。

    经过这次季考,他们的老脸算是丢尽了,竟然都在用于考评生员的“三等簿”上留了名。

    哪怕暂无除名之忧的,一时间也有些心乱如麻。

    瞧瞧,这好端端的生员当得,曾经在旁人眼中乃是文曲星转世的他们,竟然被“记过”了。

    这让他们还有何颜面去对乡亲父老啊?

    只希望别的生员不传闲话吧!

    书生对于书本,真是半点不能糊弄啊!

    不然,考试就会教你做人。

    这次季考失利,让他们备感屈辱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平常未努力的下场。

    只能寄希望于下回考试,再一雪前耻。

    不过…

    二十三名秀才暗暗定下决心,回去后必须重拾四书五经,认真刻苦重读重背。

    否则,他们真的无脸,也无法在让人承认自己是秀才。

    四等的考生,即便未遭申饬的那三十名,此时也在反省。

    ~~~~

    林川他们这边,却是一派喜气洋洋,个个眉宇舒朗,谈笑自若。

    众人都领到了赏,互相说了些客套恭维的话后,老秀才们便彼此作揖告别,各自准备先回家去了。

    而新科秀才则还要迟几日,他们还有一场考试要进行。

    而林川、林逑、林潭三人等放假则直接从县城赶到州府了,不再绕路回家。

    此时林大伯也要先回家去,临行前找到几个子侄,嘱咐他们从县城到州府时路上注意安全的话。

    林川则托大伯给肖雅带了书信和礼物回去。

    肖雅生病虽然好了,但大概也不能去州府参加林达的婚礼。

    林大伯自无不允的道理。正巧妻子怀了身孕,他也是打算不去参加大侄子婚礼的。

    反正,老家是离不得人的。想来,肖家更是如此。

    大概,肖家只会派肖杰代父母走亲戚了。

    毕竟,天寒地冻的,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不想这个时候走人户。

    当天下午,参加本次季考的老秀才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

    林大伯也与同行的乌秀才一起坐上了返回茶山镇的马车。

    另一位发社的老秀才,家在县城,此时并不需要再回茶山镇。

    林川几人这次只送林大伯至县学大门口,看着林大兵驾驶马车走远这才回了学宫。

    再过五日,林大兵会带着林小兵和林小丁来接他们。

    接下来的二日,学里这边已经是半放假状态,秩序比较松散。

    经过这次季考的再次验证,几位新科秀才都脱颖而出,已然在一县秀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序。

    于是乎,各种套近乎和宴请就络绎不绝,民间商贾人士不乏有投资书生、结交未来权贵的意思。

    季考成绩流出后,便有不少宴帖送至县学传达室。

    但凡学子愿意赴约,那么商贾抛出的橄榄枝便算奏效。

    体面一点的,聘请学子为家中子女的授课老师,彼此结下师徒之缘,谋求长远发展。

    而直白一些的,则是以钱财之物相赠,彼此结成利益捆绑。

    大族豪商还顾及颜面,虚交的成分居多,只图秀才们认一二分香火情,不捣乱。

    而小族弱枝的中小商户则有迫切投资贵人的需要。

    他们的行为举止就显得比较粗鄙豪放,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此,像袁驰这样背后无根系的“新贵”,近来就很是荣幸又头疼。这送请帖的人太多了,让他疲于应对。

    林川看着给袁驰的一摞请贴,也很震惊,原来穷山僻壤的小小新场县居然有着这么多有钱人!

    当然,林川和林潭他们几个也收到了几份请贴。

    其实成为秀才者,真正迂腐之人很少。

    林川他们全都知道这些人的用意,但有些送上门的请帖在经过一番抉择后还是决定欣然赴约。

    比如四通商号的掌柜高运成,这是背后有靠山的前知府、现大理寺少卿的家族。

    又比如真义客栈的掌柜陈发,以及顺安银号的掌柜李安。

    这几个掌柜……他在王荣家的宴席上有过一面之缘,此次再送请帖上门,也显示出对方抱有进一步深交的意图。

    这中间,图的是什么,大家彼此都清楚。

    虽然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真正的君子不多。

    名利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关键时候却能起到一点作用。

    别小看那一点作用。

    许多时候,成事不容易,但坏事容易。

    与各掌柜的有个面子情,至少在县城里办些事,能方便许多。

    更严重一些,甚至能影响到在整个府和州省的行事顺当与否。

    这些人背后都有枝枝蔓蔓,且都代表着他们的东家,办事效率不一定很好,但坏事绝对不错。

    一连花了三天的时间应酬,之后林川他们就又迎来了升堂考试。

    所谓升堂,就是升学的意思,

    此时林川他们这些新科秀才都挂名在低级别的“正义堂”名下,升学之后便是崇志堂、广业堂。

    之后再升入中级别的修道堂、诚心堂,乃至高级别的率性堂。

    这次的升堂考试由各科教员主持,五名新科秀才全部升堂成功。

    林川他们这一科可以说是质量最优秀最年轻的一届秀才。

    林氏四兄弟加上袁驰,五人就光荣的成为了“崇志堂”生员,作为插班生,与原来的“崇志堂”生员一起上课。

    其实升不升堂,所学的课程和授课老师还是一样的,只是进度略微有些差异。

    此外,县学对不同层次生员的管教也有区别,越高级,管教也就越松散。

    比如升入崇志堂后,其实代表该生员已完成了基础课业,之后只要按时参加考核即可,平日上课与否,则不太注重了。

    甚至到了中级别的修道堂、诚心堂,以及高级别的率性堂,连平时的月考都不太注重了。

    只要能照常通过县学组织的季考以及学政主持的岁试、科试就可以了。

    这其中倒是方便了袁驰这样准备开私塾的学子。

    平日他们完全可以居家教学,自学,等到了需要考核时再来学里参加考核,不耽误赚钱养家糊口。

    时间就这样在林川的搓手跺脚中悄然走到腊月十九日。

    这日,经府衙传讯,悉闻一位《礼记》经师游学至新场县,宋教谕获知后便立即出马邀请对方来县学开展经学交流。

    林川几兄弟虽然本经不治《礼记》,但各经道理总是相通的。

    而且,这类游学名师所讲授的课程重在思辨,机会十分难得。

    哪怕不是本经也非常值得一听,于是几人就与其他的秀才们一起到明伦堂听讲。

    关于周礼于时代的演化,这一思辨课足足持续一个上午,在听完这位经师的讲课后,林川自觉有很大的收获。

    再想到明天终于放假了,林川心情雀跃。

    脚步轻快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脑中正回顾着经师的授课内容,就见一个斋夫远远速走至跟前,说是宋教谕有请。

    林川不敢怠慢,忙谢过斋夫后就第一时间赶至教谕办公室。

    教谕办外,林川叩门并得到允许后进入。

    宋教谕正在批阅一份长卷,似是外面托人情送进来的文章。

    “明德来了。”宋教谕放下了卷子,起身说道:“你来得正好,马上随我出去一趟。”

    林川心中疑惑,正要询问,就见宋教谕笑道:“先别问那么多,等到了地方,你自然知晓。”

    说着,三两下快速收拾了案台上的卷宗,就领着人出办公室。

    林川见他这么说了,便也识趣不再多问。

    于是按捺住满腹疑问,只随他一起往外走。

    因为平时宋教谕出行是要带随从人员的,这次居然没带。

    林川跟着他,两人一路疾行,走出了学宫,尔后又从县学正大门棂星门走出。

    之后,一路南行,很快穿过了热闹的街市。

    林川看着前行的方向,皱了一下眉头,忍不住开口提醒道:“宋夫子,再往前走就是县衙了。”

    莫非这次宋教谕带他出来,是去县衙办事?

    但他办什么事情,需要带上自己?

    林川知道教谕乃是主管一县教育之事的专职官员,而县令则是一地文教的第一责任人。

    两者在分工上有一定重叠,教谕主事,县令管方向,有业务上的往来,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他们的公事,关自己一个新科秀才什么事情?

    “没错,前方就是县衙,今天咱们就是去县衙……”

    宋教谕回头对林川露牙一笑,有点阴森,林川不由打个冷颤。

    但看着又直往前走的宋老头,他只能咬牙跟上。

    自己这世是男子,相信他不能卖了自己!

    很快两人就到了县衙。

    “劳烦通报一声,就说吾等来面见县令。”宋教谕语气平淡地跟衙役说道。

    “教谕大人里面请,小的这就去通报。”

    这次那衙役态度恭敬客气,跟林川几兄弟年初来拜见县令之时,是两副嘴脸。

    由此可见,这个县令在为人待下之上,有欠缺。

    二人在衙役的引领下,很快就来到位于县衙后方的那个偏厅。

    这里是胡县令待客的地方。上次林川几兄弟也在这里待过。

    “明德,你可知今日我带你来这里,所为何事?”

    两人刚刚落定,宋教谕喝着奉上来的新茶,心情不错地问。

    林川心中一动,但面上仍是摇了摇头:“学生不知。”

    “哈哈,明德你选的本经不是《春秋》嘛,学宫无治《春秋》者,老夫便想给你引荐一位名师,此番到来,正是名师有了着落。”

    “宋夫子的意思,莫非这位名师现在在县衙中?”

    “正是!”

    宋教谕吹了吹碗面的茶沫子,一脸笑意地浅抿一口热茶。

    “这次的季考之题,正是这位名师对你的考校,眼下你通过了对方的考校,我自然带你来面见他,看你俩是否有成为师徒的缘分。”

    可是!县令并不治《春秋》,林川通过大舅了解的,胡县令的本经是《礼记》。

    不过,林川心中这么想,但没有说出来。事情到底如何,看下去就知道了。

    至于,季考之时的那道《春秋》题目,林川早有猜测出题者另有其人,没想到这么快就从宋教谕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只是这位名师居然在县衙中!

    不可能是某房的典吏。山区县的典吏都很少有举人功名,宋教谕不至于这么没眼力。

    或者是胡县令的随行师爷?

    …这个也不大可能。

    林川打量着环境若有所思…

    这个小偏厅是胡县令的待客之所,选在这里见面……

    要么那位名师位列典吏和师爷之上,得县令重视,要么…是县令介绍的同窗同年之类?

    反正,至少得是位二甲进士。

    不然,林川只能辜负了他们的好意!

    正想着,外面传来了二个人的脚步声,随即就看到一身便装,身材清瘦的胡县令和一位三十多岁的壮硕男子从外面走了进来。

    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他们的鞋边以及裤脚上有些粘泥,这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应该是刚从外面回来,来不及洗漱就来见他们了。

    林川跟着宋教谕移步见礼。

    胡县令摆摆手,审视了一眼林川,又看一眼笑得像个老狐狸的同窗,笑道:“毋庸多礼,此处没有外人,我们随意些就好。”

    宋教谕也适时地向林川解释:“当下是翻地肥地之时,县令需要督促农事,故而这么冷的天气都还在各乡各镇间连轴转。”

    林川点头,当然理解,古时农事可是大事,胡县令任上勤恳,不惜亲自下乡督促农民沤肥,在他看来这已经是地方好官的典范了。

    “那位,是王石崖先生,衡阳书院山长。他与胡县令是同年好友,此是携学生游学至此,前来拜访一下好友!”

    “夫子,那位名师……”林川小声地问。

    “不就在眼前吗?”

    宋教谕揶揄地笑了下,然后带着林川朝行礼。

    “见过王山长。”

    “明德有所不知,王山长早先可是庶常馆庶吉士,治《春秋》的经学大师呢!”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