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温暖

第一百四十四章 温暖

    林川几人回黔州与去衡阳时一样,还是找了一个商队同行,花八两银子当保护费。

    因为是冬天,会越走越冷,商队多收了一两银子。

    “缰绳不要拉太紧,对了,双腿再放松一点,不要夹马肚子。”

    商队队长吴明不仅在侧方指导护卫推倒进田里的马车,还要指导前边的林川驱使马匹爬坡。

    一路上林川一行四人对商队中的人都很和气,而且能帮忙的地方也尽量帮忙。

    换来的,也是对方的热情和帮助,当初找上门去时也没有跟商队讲价,给的银子算是足的。

    所以,当林川他们的马车不小心翻进了坎下的田里,商队里所有人都停下来帮忙推车。

    幸亏坎子不高,坎下是一片干田,栽的是油菜,冬天没有蓄水。

    林川、林潭二人没有受伤,李贵和林小兵跳了马,也没有受伤,就是马都没事,除了有些受惊。

    “秀才少爷,天已经太晚了,咱们赶不到前方的客栈,只能就近找户农家歇歇了!你看怎么样?”

    重新套上马车后,吴明看着快黑下来的天色,与林川商议道。

    “好,吴队长您有经验,我们都听您的。”林川完全没意见,而且风大,看样子要下雪。

    又看了一眼犯了错之后,有些畏畏缩缩的李贵,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抚一下。

    “天色太暗了,看不清道路,不怪你,索幸,大家都没受伤。”

    古代出行,真是太艰难了。特别是这鬼天气,必须停下来,歇一歇,然后给快吓傻的林潭压惊。

    “好,咱们上个坡,前面有个弯子,有几户人家。”吴明他们走这条路也是走习惯了的。

    以前出了点意外之时,也曾在杨老伯家歇过。

    林川回头看了看压烂的那片油菜,对吴队长道:“吴队长,这块田是谁家的?你认识吧,我当给人道歉,并赔偿一两银子。”

    “认识。不过,这十几窝油菜也赔不了一两银。”吴队长见林川主动要赔,心里认可了他的品行。

    “这是杨二叔家里的田地,前面弯子,一排大树下面的第二家。

    你赔偿五百文钱,尽够了!

    那排大树,热天的时候,特别遮太阳,我们常在那树下歇凉。

    杨老伯家卖些薄荷水,喝了过后整个人神清气爽。”

    吴明吩咐了又启程之后,与林川走着路上坡时,比较有谈兴。

    林川心想,那杨老伯家办办民宿,方便一下旅人也挺好的。

    到了石弯子,听到车马声的杨家人已经出来了几个瞧情况。

    护卫队长吴越在前,赶紧出声打招呼,麻烦杨老伯准备饭食,说他们一行十八人会留宿一夜。

    林川听到杨老伯中气十足的回应声,“好咧!”

    杨家两兄弟的房屋是一排石头房子,院子是连通的,成长方形。

    前后各一辆马车,中间六辆牛车,三辆骡车,被牵引进院停驻。

    杨家的几个小子,见到书生打扮的林川和林潭进院子,都不禁好奇的打量了起来。

    林川随着吴明,先跟杨老伯和杨二叔打了招呼。

    “杨老伯,杨二叔,打扰了,我们路过此地,天气变了,能借你们贵舍借宿一宿太好了!”

    “那有啥子,只是篷门鄙户,承蒙秀才公、吴队长和各位不多嫌弃,这天太冷啦,又黑得早…”

    杨老伯憨厚笑言,五十岁左右年纪,杨二叔与其看着差不多。

    “你们快进屋坐着歇下,喝碗热茶呀?饭食等些时候才能得!”

    一个跟林爷爷差不多年纪的老爷爷,招呼几人进屋坐,并给他们各倒了碗冒着热气的热茶。

    并热情关心商队:“你们商队咋个子这个点才经过这里?”

    “老太爷,我们在路上出了点意外。你老人家还是那么健旺,我看你怕是要活一百岁哟!”

    吴明端着粗瓷大碗,暖暖手,又先灌了一大口热水之后说话。

    他喊老太爷,是对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尊称,不论身份。

    “我也想活百岁呀,怕是活不到哟,这才满了七十二年,就觉得不如早几年多了!”

    杨老太爷人很清瘦,戴着一顶狗皮帽,露出的双鬓全是白发,颧骨高耸,门牙只剩一颗,双手都是似是一层粗树皮包着骨头。

    他的精神面貌却不错,显然对于他自己如今满了七十二岁,很是心满意足了。

    “你们没有人受伤吧?需要帮忙煎药不?”杨老伯安排完车辆的停放,又吩咐几个子侄仔细喂客人的牲畜过后,进屋问道。

    林川趁此机会,取出一包安神药材,麻烦杨老伯煎二碗。

    见到杨老伯拿着药包出去,与后进屋来的杨二叔,兄弟俩与杨老太爷极相似,油灯下,黢黑的脸上满是皱纹,但笑容灿烂。

    “呦,这是哪来的小公子,长的真俊秀啊!”一个中老年妇女围着蓝围裙,擦着双手,掀开门帘过堂来。

    “这是杨老伯的屋头个!”吴明起身与林川介绍。

    “杨伯娘您好,我叫林川,和吴明叔他们一起回家,路上出了些情况,故来叨扰一下!”

    “不妨事不妨事,快坐快坐,家里几个儿媳妇去给你们做吃的去了,一会儿就得。”说着,她又转身去厨房帮着忙活。

    林川听了一下,他们的大厨房里,很是热闹。

    又随林小兵和李贵跟着商队的十几个护卫车夫一起进了东厢房。

    东厢是两排大通铺。看着草席子下的稻草是新换的,铺盖,他们是盖自己的。

    而林川、林潭与吴明、吴越四人被安排住一间正房。

    估计,这是杨家的一间客房。

    逛了个大概,又捧着茶碗等了半个时辰,终于吃上饭了。

    饭是二米红薯干饭,稻米加玉米加红薯。

    一盆腊肉炒蒜苗盐菜,一盆凉拌白萝卜丝,一个鸡蛋酸菜汤。

    莱品不多,但量大。

    大家吃饱了饭,洗脸又泡了一下热水脚。

    睡前,林川和林潭、林小兵、李贵,四人各喝了一碗安神汤,然后歇息。

    当晚,林川和林潭没有发热和做恶梦,睡得挺好!

    第二日,林川算了一下费用,通铺是一人十五文,正房睡床的是二十文一晚。

    晚饭,一人三十文,管吃饱。

    早餐是麦粉和稻米混做的二合粥,配高梁红薯粑粑,一人二十文钱,二大碗粥,二个粑粑,出力的能管大半饱。

    林川和林潭,一人只吃了一碗粥、二个粑粑,多余的粥分给了林小兵和李贵二人吃。

    这民宿与驿栈的价格一样,还是比较合理的。

    林川拿了一两银子交给吴明,包括赔偿那小片损坏了的油菜,由他一起付账。

    早饭后离开时,杨伯娘拿出大半篓小桔子:“哎,你说说这也没什么好送你们的。

    这些是我们当地产的野果子,前二日从山上采的,比较酸,你们拿着在路上尝尝,可以醒醒神。”

    这,林川看着眼前金红色的小桔子,感觉就酸,领情拿了四个,路上醒神。

    林潭拿过一个,扒掉皮,分了二瓣给林川。

    林川接过,放入嘴里一咬,果汁酸的很,立时皱成了包子脸。

    “哎呀!酸得不得了!”

    林潭也是一副包子脸,吴明等人见了,哈哈大笑。

    “我们大人拿来煮酸汤,小孩子有时候加些黄糖熬着吃点。

    这东西肯结,山上到处都是,不摘感觉浪费,摘了,扒下的皮留着卖药铺,果肉吃不了。”

    “那你们就多采一些,扒皮,也能赚一些银子!”这应该是可以制成陈皮。

    糖多,倒是可以制蜜饯。只怕农户人家没那么多糖,也没人懂得制做蜜饯。要是满山都是的话,倒是一项赚钱的好项目。

    “这果子倒是比较耐放,半个月也不坏,坏了就会长出绿霉。

    年年抛费么多果肉。看着可惜的很,又吃不了。”杨伯娘说道。

    “哎,以前县上有家富户收过来做桔红,但是,前年子换过县令以后,富户就搬走了。”杨老伯叹了口气说道。

    “是呀,换了个县令,就跟又换了一个朝代样,现在这个伍县令啥都不干,就知道收税,衙役跟到变坏了,要不是他,咱们老大都不至于交粮时被打断腿,现在……”

    “去去,你快进屋去收拾归一东西,别再说了。”

    杨老伯打断了他屋头个的话,又转首对林川等人抱歉道:

    “你们别见怪哈,我这屋里头的,没有咋子出过门,也没见过啥子世面,还爱啰嗦!”

    “当然不会,对了,这天色开始亮了,我们也该走了。”吴明伸过两手,递过钱去。

    “这一两银子,是秀才少爷一行的,他们吃住,包煎药,包喂马和准备草料,应付三百五十文,剩下的,赔偿坡下损坏了的那一小片油菜籽。”

    “好好好!”杨老伯收过菜,心里粗算了一下,那小片干田,全损坏了,六百五十文,也够赔。”

    “明叔,咱们先启程吧,争取今晚能赶到再下一个驿站!”吴越提议道。

    “行,那杨老伯,杨二叔,我们就先赶路了,打扰你们了,这是一点心意,你们买些粮米用。”

    吴明说着,把右手的一两银子和五百二十文钱放到杨老伯手里。

    商队一行,没有多给,也没有少给,十头牺牲,二十个人,账算下来,当付一千五百一十文。

    多出的十文钱,是当买的那小半篓酸桔子。

    “哎呀,该再给他们带上点什么的,你说说你说说…”

    杨老太爷在堂屋拍着大腿后悔道:“他们收了东西,总是会按市价算钱的。咱们家罐罐头还有咸鸭蛋咸鸡蛋!”

    “咸鸡蛋咸鸭蛋不多,冬天畜牲下蛋不勤,爹,你和几个孙子得吃一些,不能都卖了给人的。”

    “吃啥子哦吃,卖了多买些粗粮要紧,粮食才顶肚子。”一老子一儿子,一人站在堂屋门口,一人站在院门口,望着商队一行人马渐渐走远的背影。

    而马车上的林川,想着那位泪眼淆然的杨伯娘,心里也很是五味杂陈。

    这游学的一年遇见了很多人,幸运的不幸的,最底层人民的幸福完完全全掌握在当地的父母官,一县县令的手里。

    不由想那句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时代,不管底层百姓如何努力,都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

    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却还是愿意用善心真情对待他人,这样的人民,是值得自己为之去努力的,让他们将来过得更好一些。

    就这样走走停停,林川一行人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初四。

    尽管已经从驿栈捎了信给段淑坤和林三柱,但是儿子和侄子一日没到家,夫妻俩还是提心吊胆的。

    “你说你们,出去一年,除了头尾的两封信,平时一个字都没有寄回家,你们知道我和你爹,你三叔有多担心吗?”段淑坤边摩挲儿子和侄子的肩膀,边数落。

    林川和林潭兄弟俩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均是一脸无奈的样子。

    “娘,一千五百多里路呃,寄信也不方便的。我们得到县上去才能寻到驿站交寄信。

    现在,我们这不是平安回来了嘛,你看看,我们给你和爹带了些什么回来。”

    林川说着,拿出来给段淑坤和林三柱买的银簪子,银镯子和银戒指。

    “你们还是学子,乱花啥子钱呀,这簪子也太娇俏了,我有首饰戴的,平时也不到哪里去,哪用戴那么多?”

    虽是这么说,但是首饰,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最吸引女人眼球的物件,段淑坤仅仅只是看了一眼,就爱不释手了。

    反正,银子做的,戴旧了也不亏多少本钱。

    但是随即又想起来,买这么些东西,儿子得花多少钱呀,抄书也是很难赚多少钱的。

    林川能够猜到母亲心里所想,连忙把编著数学书赚了五十两银子的事情跟她说了一遍。

    “你是说,这第一回就先给了你五十两,以后,那书卖得多,你还有分成?”

    在段淑坤的认知里,以前兄弟们和大儿子抄书卖,都是一锤子买卖,一本挣一二百文不等…

    最多的,有父亲译注的经书,也不过才值几两、十两银子。

    一本书值几两银子,已经是贵的很的了,何况五十两,甚至以后源源不绝。

    “是,儿子用了一半,还剩下二十五两…”林川说着,就把缝在里衣里的二十两银票和五两碎银都拿了出来,交给段淑坤。

    “行了,你自己挣的,你收着一半吧!给娘十两银票,算是你孝敬的。”段淑坤担心林川手上钱多了乱用,替他存着点。

    “给你二个姨娘和二哥买点东西没有?”

    “买了,娘、大伯娘、二伯娘和二个姨娘,你们一人一把牛角梳子,二哥的和几个堂哥的,是一人一本书和一套湖省的秋闱卷子。”

    当然,奶奶和大伯娘还有银簪子,而书和卷子,则都是林川练字时抄写的。

    晚饭时,一家人围着火炉子吃的烫菜,其实相当于打火锅。

    烤着火,吃着热呼呼的饭菜,看着父母兄长的笑脸,即便有二个姨娘在,林川也觉得家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