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场(中)

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场(中)

    大粪缸备在原来作为茅舍的那个位置,边走,味道越来越重。

    林川倒了痰盂,在一边的水瓮内舀水荡一荡涮一涮,然后盖上盖子又端回号舍。

    晚一些的戌时末,外面有驻军看着清粪工人过来拉走粪缸。

    那个地方的味道已经不能让人稍微久呆。

    而旁边号舍内的考生全都用棉帕捂着口鼻,嘴里模糊的嘟囔着,快搬走快搬走。

    林川想着自己幸好多带了一块油布,白日就用一块盖在了痰盂的木板盖上,隔绝了味道。

    这时,他憋着一口气,快速清洁了一下痰盂之后,赶紧就离开茅舍附近。

    回去的时候还在思考,如今规定考生这样子在号房解决三急的举措,是不是多此一举?

    玛淡,吃东西的时候完全不敢多想,就怕影响胃口。

    哪怕是自己生产出的废物,林川也嫌弃的不行不行的。

    这后面更要注意,千万不能乱吃东西,以免跑肚拉稀。

    有幸后面两场也不会换号房,不管怎么说,离那放大粪缸的位置远了,还是要少受一些罪的。

    林川躺在床上的时候还在东想西想,竟然有些意外的睡不着。

    不是因为旁边扰人的呼噜声,也不是因为有一二声蛩鸣,大概是被狠臭了一回,脑袋给熏清醒了。

    想着想着,就想的有些远了,越想越清醒,林川强迫自己放空,闭眼再酝酿一下睡意看看。

    一日精神高度的紧绷,此刻怎么也应闭眼,让大脑放松休息。

    休息了一会儿,他想着明日的答题时间比较紧,现在睡不着,干脆在腹内打起了五经题目的草稿。

    他自然是要选自己的本经《春秋》的题目来作答。

    第一题:默并试析《郑伯克段于鄢》。

    默书对于林川来说,很简单。他在心里流畅的默背了一遍。

    这个试析的目的,怕不是仅仅赏析编年体史书《左传》中这篇文章的完整、优美,有记事散文一般的精彩,里面更有春秋笔法。

    这其中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政治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对小儿子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都不能诉诸笔端的。

    说实话,林川是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的。其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

    当然,林川作为如今的考生,以后的臣子,能书写能欣赏的,则是庄公表面呈现出来的“仁慈”和“忍让”。

    他心里认为的,郑庄公是有意“养成其恶”,则不可说。

    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

    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以林川的理解,可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

    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

    后世父母子女之间争财产还有诉公堂的事情,过后也不能够母慈子孝,这是人性。

    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

    涉及政治权利的血腥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

    无怪乎林川前世的许多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

    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郑庄公借此就坡下驴。

    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当然,这也是政治需要,是千古奸雄的伎俩。

    比如: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郭奉孝建言时讲的是“奉天子以讨不臣”,都是政治需要。

    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

    而伪善虽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但当权的政治人物总要遮一下万千下民的眼睛。

    林川想到这里,还要思考主考官出这题的真正目的。

    以林三柱讲的,这主考官是个听皇帝话的,那他目的,基本上就是皇帝的目的。

    莫非…陛下让主考官出题是为考一下,秀子们对于立储的意见。

    按汉人的传承制度,一般是立嫡,立长。

    林川于是又从传承制度上谈及选皇后、太子妃以及得贤妻的重要性,兄长之于弟的教导,弟之于兄的尊敬,一切当应尊礼。

    最后拍拍君王的马屁,赞文中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仁与孝、悌。

    第一道四书题和第一道五经题都非常重要。

    答好了,合了主考官的心思,基本上是可以得高分的,举人算是稳中了一半。

    第二题,“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这题是说楚庄王的故事。

    原文是,“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

    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这文翻译过来则是:

    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

    “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打败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林川想了想主考官出这道题的目的,从竹的成长,玉的沉淀,历代君子大贤的厚积而薄发开写,最终结论“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第三题,“春秋大义”。

    这题需要从《谷梁传》和《公羊传》里找答案,而《左传》更侧重历史细节的补充。

    林川从史上历朝历代君王们的行事中,讲到春秋大义中涉及的名正言顺,礼制,君王的仁治,臣民当遵守的…忠孝节义。

    总之,表忠心,拍马屁是绝对不能少的。

    附加题,默“三令五申”典故之出处,并浅谈。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趋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翻译过来则是: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一百八十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孙武奉命操练宫女,宫女们只当游戏,所以军不成军。

    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还是不往心里去。孙武当众斩了吴王的两个爱姬,效果立竿见影。

    由此证明其善军事,吴王拜其为将。

    可见,光是制定、申明了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必须切实按照规则严格实行。

    林川着重谈了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否则,法规等同虚设。

    严格执法才能对犯法者起到震慑作用,并减少犯罪率。

    在腹内打完经义三题和最后附加题的草稿,林川心里轻松了,于是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