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宇宙正传 » 0054 旧王秘闻

0054 旧王秘闻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场战役也让中国古历史改朝换代,周武王推翻商朝最后的统治,开启800年周王朝。

    文献记载,牧野之战周军大约有4.5万人,战败了商纣王帝辛的17万军队,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典范。但是拨开历史迷雾,真相却并非如此。

    人数上,当时的周军确实较少,但是战斗力上,周军还是使用了诡谲之术,也有姜子牙坐镇。他们是早有预谋的,给商纣王来了个措手不及。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大环境。

    众所周知,商周时期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实施的是“分封制”。那时候在有效的管辖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几百个方国。即便到了春秋时期,并存的还有200多个方国。

    商朝统治时期,商朝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那时候的周国不过是西陲方向的一个小方国,大致位置和战国时期的秦国位置差不多。

    商朝经过600年的发展,内外部都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最后一任君王商纣王帝辛,生活极度奢靡,后来又有妲己魅惑,商纣王沉沦不拔,最后灭国。

    传统文学论述中,对商纣王的评价非常低。如: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但实际并非如此,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已出土的甲骨文里,可以得见这样的记载:

    1、癸亥王卜…?才(在)九月。王正(征)人方,才(在)雇。

    2、王卜,貞:旬亡?王…,隹(惟)王來正(征)人方。

    3、亥王卜,貞:旬亡?[王]…月。甲子,妹工典其…,王正(征)人方。

    上述甲骨文可见,纣王时期,商朝曾屡次出征,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击败对手,虏获大量奴隶。由此可见,纣王并非无能之辈。论行军作战,周武王和姜子牙未必是他的对手。

    商朝末期,纣王的多次用兵,多半是为了镇压管辖区内其他方国的造反。这本就分封制的弊端。当商朝强盛的时候,大家都很臣服;当逐渐式微的时候,又都开始想着推翻他,取代他。

    周方国也是其中之一。它地处西陲,天高皇帝远,早就有了推翻商朝的计划了。他们在谋划牧野之战之前,已经悄悄地征服了它们周边的几个小方国,甚至切断了西方方国和商王朝之间的联系。同时还伙同其他方国一起造反,推翻商朝。

    当时商纣王时期,内忧外患,商朝核心的军队基本上天天都在外征战。至少在发生牧野之战的时候,周王朝朝歌的守军很少,也不是精锐,还有很多是臣服过来的奴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纣王迎来了最憋屈、最无力,也最无奈的牧野之战。

    大约公元1046年2月的一天,商纣王从喊杀中惊醒。4.5万人的周军已经整齐划一的列队在宫城之外。不到半个时辰,甚至天还没亮,商朝的政治中心已经沦陷,商纣王自杀身亡。

    这一切,都记载于一尊铜簋的铭文里。

    1976年,SX省临潼镇零口镇出土了一尊铜簋,名曰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从做工与材质来看,属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令学者们惊奇的是,器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3字,简单记述了牧野之战的经过: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

    意思是说,武王讨伐商朝,在甲子之日早上,天还没有太亮的时候就把商灭了。

    另外,《国语•周语》中也记载:“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也就是说,周军在发动进攻的前一天晚上已经开始布阵了,还没布阵完毕,就下雨了。

    《尚书•牧誓》中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说的是周军到达朝歌郊外,布阵完毕后,在进攻之前,也开了誓师大会。

    这么大的动静商纣王竟然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当时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出去镇压方国去了,整个朝歌城中空虚,给了武王和姜子牙的周军一个可乘之机。

    还有学者考究过资料说,牧野之战可以说是周军的出奇制胜,根本不是商朝的真正实力。表面上看以少胜多,其实不过是乘人之危,偷袭而成的。

    当时纣王看到兵临城下,匆忙间集结部队,大约17万人,可都是乌合之众,很多都是奴隶和百姓,根本没有战斗力。周军一鼓作气,一下子商军就溃不成军,四散逃窜了。

    商纣王一看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1917年,“甲骨四堂”中的“观堂”王国维则以一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被郭沫若称“新史学的开山”。他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识读与考证,爬梳出商代帝王世系,并与传世的史料如《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等相对应,把过去大家都怀疑和否定的上古历史推到商朝武丁时代。

    考古组就立即组织考古队员到安阳进行大规模的发掘。1928年至1937年就进行了15次挖掘。解放后,考古工作人员也对安阳进行了长期的发掘,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大量甲骨出土,安阳一地也因为甲骨的出土成为最具波诡云谲历史感的地方。甲骨到21世纪初的时候,在商朝在东方的一个军事据点——今天的济南大辛庄遗址也出土了许多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重金悬赏可以识读甲骨文的人:每认出一个甲骨文就奖励10万。两年过去,只有南开大学的蒋玉斌以一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对商代文字两种“屯”形的关系以及对“屯”字构形的阐释,成为唯一获得这十万元的人。

    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甲骨们从不见天日的地下被发掘,之后编码、存放在暗暗的仓库,如今终于得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的光辉。每一丝的裂痕、每一个细心刻画的文字都承载着三千多年前丰厚的历史讯息和关于时间的隐喻。

    不同于寻常的古代艺术展侧重于视觉化的美感的体悟,甲骨文的展览则给人观众多一重的压力:面对这一片片残缺的甲骨和久远的文字却难以识读、茫然不知其所言。

    腾讯文化在展览现场对专家学者及策展人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永也告诉记者:“甲骨文内容晦涩,如何在展陈中使其通俗一些是我们要考虑的,即我们要坚持学术性内核并以通俗的方式呈现。内容上就是不只展示甲骨,还要展示甲骨的发现与制作,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文物。形式上,展览中配以相关的辅助展品和多媒体,让文物能够活起来。”

    现场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这次展览,一起进入到甲骨的世界。

    “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们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看一片完整的甲骨上记载了什么,如上图所示,一片完整的甲骨上将刻有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的内容。因为绝大多数甲骨在发现时都已经零零碎碎,那么能完整保存着这四部分内容的甲骨则显得格外珍贵。

    如下图的这片甲骨名为“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其性质属于卜旬,即卜问旬日(十日)之内的凶吉。

    一般来说,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如甲骨的第四列内容就写了商王也做了相同的卜问,“占辞”显示了不好的预测,一日后甲午日,王逐猎犀牛,小臣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子央还从车上跌落,又应验了占辞。

    甲骨“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这片甲骨对应的每一列的文字内容

    有趣的是,这片甲骨的背面也非常重要。前几天网上还有关于在中国古代,有霓虹出现是吉兆还是凶兆的讨论,这片甲骨的背面的内容则给出了回答。这片甲骨背面的释文为:

    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母昃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癸亥卜,殻贞:“往来无祸?”王占曰:“旬无祸。”……其亦有来艰。五日丁卯,子……,吉。若称不殟。

    癸巳卜,殻贞,旬无尤?王占曰:“乃兹(有祟)。

    大致的内容就是:庚戌日,层云从东方涌来,投下一片晦暗,而日头偏西时北方出现彩虹,在黄河中饮水,反映了出虹为龙吸水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乃兹有祟”则是证明出虹为不祥之兆。

    该甲骨背面刻文

    背面刻文拓片

    下面的这块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为武丁时期的甲骨,也是四辞俱全,字口涂朱,也是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性质属于旬卜。残辞内容主要记载了四天之内,商朝遭受了五场异族侵犯的事件。第一条记载巳日,异族侵害田稼并掠走七十五人。第三条记载丁酉日,土方侵害商东部边境沚地的两个小下面的这块为般无咎全甲刻辞,即便纯做艺术品欣赏也是相当漂亮的。这块卜甲保存比较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灾祸。般为商王武丁时期的贵族,常受商王使令征伐。从此片王亲自为他占卜是否有灾祸,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人祭、捕犀:扑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在展览现场腾讯文化也采访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他介绍:“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们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后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或是祖先。要想得到他们的帮助,就需要占卜仪式,判断事情好坏。从这些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王室的重要记录,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礼制文化和重建殷商文明非常重要。”

    现场有记者提出是否有表现“积极正面”的甲骨卜辞时,黄德宽带着大家在展厅找了一圈儿也没有找到,他说:“甲骨卜辞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祭祀、征战等,表现祭祀的内容非常多,有各种形式的祭祀,甚至有以人来祭祀的内容。商代晚期,商王采用翌、祭、洅、劦、彡五中祭祀方法。”据了解,商代祭祀仪式据统计有一百多种,有些祭仪为商代独有,如万祭、燕祭、束祭、爿祭等;祭品大多是祭牲,为羊、小牢、牛、牢、犬、豕、豚等,甚至还有人牲。

    学者胡厚宣在《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篇)》中统计:“记录人祭的卜辞是1350片,卜辞1992条,仅在商王武丁时期(大约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673片,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卜辞未记人数。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

    如下面这块甲骨拓片中的“用羌”,即杀羌人祭祀。

    羌人在殷商时期非常悲惨,只要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一个手抓在脖子上、或者脚上挂了锁的字形,都是可怜的羌人又被拿来祭祀了。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获羌人”

    脚上也绑了锁的羌人的形象

    甲骨文的卜辞也不都是那么细碎,比如下面这块很有名的小臣墙刻辞,就记载了殷末一次重要的战争中擒获的首领、渠帅、活着的众族以及被杀的人。

    下面的这块宰丰骨匕非常精美,背后嵌着绿松石,就骨版上文字的解读,普遍让人接受的辞文为:壬午,王田于麦麓,获商戠兕。王赐宰丰、寑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大概的意思是:“壬午那天,商王在麦这个地方,猎获了一头兕(犀牛),赏赐了臣下,这件事发生在商王六年五月,并进行了肜祭和供奉。”

    现场拍摄照片

    网上可见的这块骨匕的正反面

    甲骨文有多重要

    回到甲骨文究竟有多重要这个话题,19世纪末,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掀起了一股怀疑中国历史的思潮。很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上古历史靠不住,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观点:“东周以上无信史”。

    而甲骨文的发现和王国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则发现,甲骨上有非常完整的商朝各个王的世系,王国维把这个王的世系跟《史记•殷本纪》加以对照以后,发现这两者基本上是吻合的,这就证明这些传世文献如《史记》《三代世表》都是可靠的。一方面王国维印证了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资料,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对甲骨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是准确可靠的商代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