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众扶摇 » 第十三章 研究儒学

第十三章 研究儒学

    要想在这个世界建立一套制度,在没有大量调研前,绝非信手拈来。

    所以,徐良决定先研究过去孔子是怎么创立儒学的,入学又是这么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首先是分析孔子怎么创立儒学。对于儒家这个概念,应该怎么对它进行分类研究呢?首先我们来对它进行定位。儒家这个概念,它是一个对社会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规定和约束,它告诉我们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妻子、朋友、长辈、晚辈、族长、领导、君主之间的关系和从属地位;它告诉我们要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它告诉我们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长河里做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于君主、孝顺父母、悌兄弟、对子女慈爱、尊敬长辈、睦邻,它用《诗》告诉我们应该寻找怎样的歌去唱诵、用《书》(《尚书)记录虞夏商周的事迹,用《礼》规定社会制度,用《易》教我们怎么看待世界,用《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的事情和隐含价值判断,它用《论语》展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以给后人以效仿对象,它是统治阶级统治百姓的工具,它告诉士人要拥护现任君主,要求士人从一而终,至死不渝,它给了群众一个行事法则,渗透到人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存在,比如重农抑商,比如士农工商的划分,使人只知道向当官发展,这样,知识分子只能紧紧依靠在君主身边。

    《论语》的《学而》篇讲了学习、待客、待人的礼仪,讲了人要孝悌,说花言巧语的人不仁,要学会自省:谋事是否忠于人,交友是否诚信,学习的东西是否温习了,讲了大国要看重事情,讲信用,有节制的使用财力物力人力,爱人民,在合适的时候让人徭役,讲了为人子弟在家要孝顺,在外和人交好,谨慎且讲信用,普遍的爱群众,亲近仁,有余力的时候要学文化丰富自己,讲了尊贤,远离色,尽力侍奉父母,竭力侍奉君主,和人信任交往,做完这些如果没有时间学习了,也可以说他是学会了的,讲了君子不重视就没有压迫感,学习就不牢固,主要的人格是忠和信,要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有过错别怕改,讲了人们要重视未来和记住过去,人口才会繁茂,讲了孔子问国家的政事从温良恭俭让这五个施政效果方面考察,讲了在人的父亲在的时候看这人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看这人的行为,如果志向和父亲相同、父亲不在了,自己行动了的时候还能沿着父亲的事业发展下去,可以说是孝顺的,讲了礼的效果以保持人与人的和气为最好的,先王认为和就是美,礼的大小随便,有的地方就办不通,知道要和气所以和气,不用礼来作为和气的载体,也有点勉强,也行不通,讲了约定要符合道义,这种约定才能兑现,恭敬的态度要合礼度,才能远离耻笑羞辱,依靠亲近的人,也是可以让他领导的,讲了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腹,居住不求安宁无事,待事敏锐,说话谨慎,靠近有道的人,使用来端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讲了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人,在孔子眼里算是可以的,但不如贫穷但不仅不谄媚,而且不愿鸟上面的人,而是去喜欢琢磨世间的道去了(意思在靠自己的思考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从而被重用而不是依靠别人爬上去),富贵但不仅不傲慢而且好礼,这时子贡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没错,子贡不错,我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你就知道以后分析问题都要切磋琢磨看到一层再往更深的一层去想,可以说你对《诗》算是入门了(《诗》不仅是对歌曲的记录而且是有事物的内在道理的),讲了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怕不理解别人做事的逻辑和用意,不理解别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