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灼玉芳华 » 第34章万山红遍(大结局)

第34章万山红遍(大结局)

    若说镇北王府飞天军战力,让东北所有部落的头领震惊不已的话,那九儿下令组建三万骑兵的消息,更是让他们彻夜难眠,最先赶到万山城拜访九儿的,就是那一心要恢复祖上荣光的林丹汗。

    沿着宽阔平坦的驰道,在两千王庭白甲兵护卫下,蒙古大汗,三十五岁的孛儿只斤氏.林丹巴图尔,正忧心忡忡的看着眼前的景致。

    驰道上人车熙熙攘攘,各走一边,驰道中间地上还画着白线,不断有骑着三轮车,穿着绣有环卫字样的人在捡拾杂草碎屑,打扫尘土石子。

    整个大道上,除了自己的护卫马队不断遗落马粪,所有路过的车马居然都有接骡马粪便的布兜。

    越靠近万山城,路两边越是花丛密集,绿树成荫,麦浪涌动,地里劳作的百姓,身穿干净整洁的工装,个个红光面面,精神饱满,看着旗幡招展的蒙古大汗仪仗,纷纷指指点点,小声议论,如同看街头杂耍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九儿盛装迎出十里,随着关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辽东,众多京官和地方官吏也辞去官职,加入出关北上的洪流。

    对于前来应聘的官员,九儿派吴青峰组建的内卫,对他们进行统一建档立卡,量才适用,逐渐组建了镇北王府的六部衙门。

    象年龄最大的四朝元老武之望,携整个家族北上,被九儿任命为礼部尚书,算是官职最高的一个。

    另一个组建完成的是工部,马万山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宝坤、包兴、孙元华被任命为工部侍郎。

    像李标、袁可立、邹元标、史清道、范济世等人,都被九儿塞进东北事务综合衙门,分别从事农工牧副渔等民生政务,各自分管一处,倒也和平相处,各显神通,颇有些乐不思蜀的感觉,并没有拉帮结派,山头林立的迹象。

    今天迎接林丹汗一行,是礼部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涉外活动,武之望老大人异常重视,从五天前就开始筹集打造九儿的仪仗旗幡,规划制定会谈、宴请、参观等流程。

    多年前从皇宫中带来的亲王仪仗,许多都已锈蚀和腐烂,老大人查看后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找来匠人重新打造,卫儒掌管王府财务,在这事上自然有求必应,单是修复仪仗器物和装修千秋殿(原西岭祭祀殿)就花掉三万多银子,这也是九儿这些年,头一次为自己花这么多钱,着实让九儿心疼了好几天。

    千秋殿向西五里处,用彩绸和鲜花搭建了迎宾门,两边各挂标语:欢迎蒙古大汗光临指导,明蒙友好亲如一家;

    林丹汗的车驾停在百步外,下车后,看着迎宾门上的大字,林丹汗心中感动,快步向九儿走来。

    一身亲王服饰的九儿,也迎了上去,两人像多年好友一般相互见礼,互致问候。

    有身穿盛装的儿童给两人献上鲜花,随后在铜管乐队伴奏下,分别升起明蒙龙旗。

    在会见了双方大臣和贵族后,两人又检阅双方卫队,并观看蒙古白甲射雕手的弓箭表演。

    随后在千秋殿,双方举行了正式会谈,九儿介绍了东北将进行兵役制度革新探索,由传承几百年的军户制,向有偿募兵制转变的动意。

    虽然没有打消林丹汗的顾虑,但知道九儿没有统一草原的心思后,林丹汗还是接受了九儿的说词。

    此后几天,由礼部官员陪同,林丹汗参观了万山城的各大工坊,铁场,船场等工业园区,还在大连城的实验场认识了电灯和蒸汽机等先进制造器具,在跟随九儿在炮兵试验场,观摩了炮兵实弹射击后,林丹汗知道,大刀弓箭的时代彻底过去啦。

    这位雄心勃勃,励志恢复祖上荣光的中年汉子,在接收了九儿赠送的三百杆十连发26式半自动步枪后,灰心丧气的返回白城(蒙古首都),从此一心向佛,不再理会政务,并于三年后,将汗位传给三岁的太子,遁入空门,成了一名佛家弟子。

    1626年春节前夕,镇北王府兵部正式组建完成,李标成为第一届兵部尚书,石宗军、虎头、图伦、七福等人被任命为左右侍郎。

    十八岁的鳌拜成为王府新军的一千重甲骑兵统领,寨桑武、徳楞泰为副统领。

    王府新军有全火器三大营,各营枪炮优化齐全,各有独立后勤保障分队,全部实现骡马车辆行军。

    獾郎、张艺兴、骆少川成为各营第一任统领,石宽和水生被任命王府水师正副统领。

    吴青峰被九儿任命为第一任内卫督统,率一千飞天营队员承担镇北王的安全。

    傅良臣和洪诚为第一任缉事厂正副都督,负责内外情报收集,谍报刺探等事务。

    1627年除夕之夜,在千秋殿守岁的九儿,接见了皇宫来的秘密特使,

    四十二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刘时敏,书画造诣颇深,在宫中已经一年多没有具体差事,此番寻得机会,受天启皇帝所托,给九儿带来了朱由校的亲笔信。

    吴青峰抓捕了混在特使队中魏忠贤的眼线,九儿看着眼前白发如雪的中年宦官,拿着信笺,淡淡的说道:“孤在宫内没有安置眼线,这是吾皇兄唯一一次给我来信,以后,你就留在王府,不要再回去啦。”

    说完心里想,以后再没有刘若愚啦,也不会再有《酌中志》一书,看来,终究还是要改变历史进程。

    刘时敏激动的起身,大礼跪拜后,千恩万谢的离去。

    朱由校的信笺对开近三尺长,洋洋洒洒上千字,自七年前兄弟分别,九儿还是第一次接到他的信件。

    即便是两任皇帝驾崩,两位皇帝登基,九儿都尊循无诏不返京的禁令,在万山城一待就是七年。

    七年来,没有等来朝廷的只言片语,更没有祖父和父王的诏书,即便是派吴青峰回宫,也没查到为何没有遗诏的原由。

    难道在最后时刻,万历帝终于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无力回天?而九儿出海捕鱼的说法,只是借口而已?

    或许在他心中,拥有文武百官支持的太子,能更稳妥的驾驭大明这艘饱经风雨的大船?

    九儿对他们没有丝毫的留念,即便自己入驻紫禁城,面对已经形成派系和朋党的文武百官和勋贵阶层,也不会有太多能腾挪的空间。

    留在东北之地,有了自己的文武班底和坚强后盾,才能站的住,立的稳,行的远,手里有了钱粮,有能横扫天下的军队,才能和那些官绅阶层‘和平共处’,才能重新划定利益共同体中,各方所占比例。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臣子们已经到了可以选定君王,控制朝政的地步,他们可以随意将皇权踩在脚下,尽情蹂躏。

    朱由校的来信,开头回忆了兄弟间短暂的重逢,并说坐上金銮殿并非本意,而后就是大篇幅叙述如何改进九儿送给他的那艘炮船模型,最后谈及身体,两年前不慎落水,留下病根,听闻六弟熟知药理便垂询一二,并给予随时返京入宫的特权,将在宫中静候重逢的一天。

    九儿看着字体笔力苍劲浑厚,心说这兄长几年来倒是练的一手好字,看来也是决心有番作为。

    收起信笺,传来被吴青峰擒拿的暗桩,九儿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禀王爷,奴婢闫思印。”

    “本王问你,显帝身边的大太监田奕去哪了?”

    “回王爷话,显帝大行之日,田总管自愿在皇陵值守,这几年没有音讯。”

    九儿见他确实不知情,想了下说道:“刘时敏留在这里,你回去复命,告诉魏忠贤,伺候好本王的皇兄,出了差错,本王自去取他狗头,洪诚~。”

    “奴婢在,”

    “给他一百两银子,送进关内。”

    打发走了闫思印,九儿便去了北山的飞天营基地,今天将为队员们分发飞行装备。

    飞天营的服装是九儿亲自设计,飞行帽采用水牛皮革,棉夹层,冬季还有羊绒内胆,加上耳罩、呼吸面罩、护目防风镜,和身上的飞行背包,保险挂带,枪支弹药,信号弹等物品,让这些飞行队员如同外星人似的,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由于飞行帽紧贴头皮,所有人的发式都剃成了锅盖头,并没人感到不适,反而在其它兵种纷纷有人效仿,这种发式在新军中渐渐成了标准样式。

    飞天营虽然服饰拉风,吃得好,月俸也高,但是训练强度也是其它兵种难以企及的。

    他们不仅要攀山越岭走到山顶崖壁,还有枪炮刀剑,高空投弹,潜伏攻防,格斗刺杀,夜间飞行,野外求生等闻所未闻的训练课目。

    成立一年多来,已有十四人在训练中丧生,但飞天营的训练强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五月底,通州举家迁来的天启五年进士李善才被九儿任命为镇北王府户部尚书,毕懋康、宝坤被任命为左右侍郎。

    六月初,宋金星如约而至,接替马万山成为工部尚书,孙元华为左侍郎,宝坤和马万山加入卫儒的王府事务衙门处,专司审计、律法等事务。

    两个月后,当九儿庆祝工部第一台五百五十马力蒸汽机顺利点火之时,在天津卫的苟富贵,护送着六个宦官连夜渡海而来。

    当七十八岁的田奕出现在九儿面前,九儿实不敢相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一身道士打扮之人,居然是已经‘死了’很多年的显帝时期大内总管。

    田奕带来了当年万历帝遗诏和天启皇帝遗诏,九儿才知道当年这位皇祖父已经册封自己为皇太孙,但这份遗诏却被给事中杨涟提前透漏给百官,引出了大臣集体封还遗诏,拒不执行的惊天之举,当然,九儿那短命父皇也难辞其咎。

    一同前来的老太监李春和王安,又告知天启皇帝已经驾崩,内侍总管魏忠贤密不发丧,假传天启皇帝遗诏,已经将信王朱由检强行接进皇宫,并立其为帝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九儿拿着两份皇帝的遗诏,来到西岭千秋殿,枯坐了一整夜,镇北王府六部三军的文武百官全都聚集门外,仅仅一天时间,镇北王是显帝(万历皇帝)遗诏指定的皇太孙,天启皇帝遗诏的接位之人,以及天子驾崩,宦官弄权秘不发丧,偷天换日矫诏干预君王更替之事,传遍东北和北直隶。

    卫儒早就等待这一天,趁着九儿在大殿枯坐之时,派出八百里缇骑、信使、各路探马,将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一时间天下震动。

    南北直隶、山陕甘宁、湖广川蜀、两淮山东等地的抚州衙门,卫所兵备,官绅氏族纷纷开始相互串联,整军备战,囤货居奇,他们敏锐的感觉到,大明将迎来一场远比王恭厂大爆炸还要惨烈的惊天震动。

    九月中旬,越来越多从京城逃离的勋贵大臣,文武百官开始向山海关进发,这里面有仕途不顺,履遭排挤不得志的,有望风使舵,凭借敏锐政治嗅觉,准备投机从龙之功的,有近些年被免去官职,流落乡野的犯官,有被剥夺官身糊涂处斩前往关外申冤的,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听到消息后,披星戴月向辽东而来。

    很快这些人,和北直隶及其江南,开始收到镇北王府刊发的一份叫《皇明时报》的刊物。

    这份注明有镇北王府刊印的报纸,详细披露了万历皇帝的遗诏,九儿的生平简介,东北丰衣足食的现状。

    报纸上不仅有身穿亲王服饰,器宇轩昂贵气逼人的九儿绘图,还有东北各行各业,田间村庄那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各种绘画。

    当第一批官员汇聚在万山城外时,一份镇北王起兵靖难的檄文,也随着皇明时报的发行,而极速的传遍天下。

    九儿没有理会蜂拥而至的各地官员和氏族官绅,而是来到大连城的事务所,这里已经成为飞天营的驻地,北侧有得天独厚的石人山,南侧是浩瀚大海,正是飞天营理想的训练场所。

    十月上旬,整个东北秋收结束,镇北王发出第一份诏令,三万训练了两年的骑兵在西平堡完成集结,同时向杜松、马林、毛文龙发出通碟,要么加入靖难军,要么开战。

    当九儿率一千飞天营准备登船时,杜松和马林各率五千卫所骑兵加入西平堡,而毛文龙也率十艘战船抵达了辽东湾。

    至此,整个东北再无后顾之忧,九儿率文武百官和飞天营登上金龙号旗舰,经过一天一夜航行抵达永平卫。

    虎头率三万新军,联合杜松和马林的卫所兵马,在山海关与总兵袁崇焕对峙一个时辰后,这位上任刚一个月的山海关总兵还是打开了城门。

    全套亲王仪仗的九儿,三天后抵达京城东门,面对紧闭的城门和城头密密麻麻的青铜火炮,九儿下令扎营。

    当晚,在万众瞩目下,一千飞天营护卫,从狂奔的战马上起飞,仅用半个时辰就攻占了紫禁城。

    十月二十日上午十点,皇后张嫣在英国公张维贤和吴青峰陪同下,出朝阳门迎接镇北王。

    虎头率三万骑兵接管了北京城,开始抓捕阉党成员,随后仪仗绕道崇文门,在承天门外扎营。

    下午三点,刚坐上金銮殿五十天的朱由检出承天门,移交三大印,并以待罪之身回信王府圈禁。

    镇北王府的六部官员迅速接管京城六部,开始整顿官吏,恢复正常运转。

    三天后,九儿以监国身份发布监国令,为天启皇帝举行大殓,免去朱由检信王爵位,以平民之身前往上林村归隐。

    一同被免去官职的阉党成员有四百一十五人,在被没收家产后,一体发往南塘,重新分配土地和房屋,从此过上了自耕自足的“好日子”。

    罪魁祸首魏忠贤、奉圣夫人客氏在交出全部家产后,被移交三法司,协助处理冤假错案。

    天启年间被矫诏提拔的官员勋贵全部居家待罪,随着皇明时报的传播,各地府衙、边卫纷纷上书,拥护镇北王行监国事。

    1628年元月一日,百官劝进,两天后,九儿正式登基称帝,年号崇祯。

    新年伊始,九儿颁布移民法令,取消天下军户,正式实施募兵制。

    同时清理冗官冗兵,采用货币化补偿方案,使得百万流民军户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并号召无地百姓移民东北,给予农资房屋补贴。

    诏令下达后,在1628年春节后,三百多万全国无地百姓拖家带口,满心欢喜的向辽东进发。

    长江两岸、黄土高原的官绅氏族不得不采取提高工钱待遇,减租减息的方式,尽可能留住佃户和佣人。

    1628年秋,国子监更名燕京书院,其中的政务特训班开始轮训全国官吏。

    上至部堂高官,下至县衙官吏,都将在这政务特训班的初、中、高三个级别的政务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轮训。

    同时,原内阁和六部进行拆分,成立大明政务总理衙门,韩爌被推举为第一任政务总理大臣,李标、钱龙熙为副总理大臣,任期为五年,那些呼声甚高,在文臣官吏中有‘崇高威望’的人物全部落选,让众人都惊掉下巴。

    1629年春,五军都督府裁撤,正式组建军务总理衙门,张维贤被任命为第一届军务总理大臣,孙承宗、杨嗣昌为副军务总理大臣,任期三年。

    三法司也进行了拆分合并,组建大明法务总理衙门,第一任法务总理大臣是刘一燝,副总理大臣为顾慥、陆梦龙、汪应蛟三人,任期五年。

    两个月后,崇祯帝九儿颁布官吏薪俸改革法令,所有官吏不再有物资配给,统一折算成新朝银钱发放,并每年按照大明财赋总收入的固定比例进行动态调整。

    自此,攀附在官府的商贾们纷纷破产,一些有能力的氏家组建商号,从新站稳脚跟。

    1629年秋,十八岁的九儿迎娶惠安伯府卵生姐妹张玲和张玉,恩旨张玲为皇后,张玉为皇贵妃。

    中秋节,进京恭贺新皇千禧的福中王朱常洵在大明四十八位宗室,二百一十七位勋贵面前宣布,应皇上要求,将其名下的三十万顷良田留下两千顷,其余归还当地府衙,低价按揭卖给当地百姓。

    随后九儿下旨,组建大国会,对国事和三大总理衙门行监督建议之责,朱常洵为第一任大国会议长,任期五年。

    此后的几年,宗室勋贵官绅氏族陆续用低价按揭的方式,将占用的土地分发给当地佃户和流民。

    经过三年的审理,宦官弄权案彻底结案,魏忠贤与客氏被处斩,家族人员发配五原城开荒种田。

    被矫诏杀害的官员,恢复名誉,交还家产,并给予银钱补偿,但没有批准子女继承官位的要求。

    1629年春节前夕,军务总理衙门正式宣布组建大明海陆空三军。

    陆军由骑兵三万,车炮兵三万,野战步军四万共计十万兵马组成。

    海军有远洋炮船一百二十艘,分成东海、南海、远洋三大舰队,共计六万人马,驻军登莱、泉州、琼岛三地。

    空军由一千五百内侍、三千五百名选自各地的良家子弟,共计五千人组成,驻军大连城。

    1630年夏,努尔哈赤归西,朝鲜半岛发生内乱,其第十四子矫诏为王,遭到文武大臣反对,随即爆发内乱。

    支持代善的兵马南下,前往庆尚道拥立代善为王,双方在汉城以南展开激战。

    多尔衮凭借城头炮火,始终坚守城池,并派出人手,向扶桑求援。

    正在寻找时机复出的德川嘉茂闻听大喜,召集五万流浪武士,会同朝鲜复国军,强征李旦和颜思齐的货船,登上朝鲜半岛,向代善后路发起攻击。

    原本占据优势的代善兵马遭到重创,无奈向开京撤退,并向大明开京都督石宗军求援。

    接到消息的大明军务总理衙门,正在为是否出兵争论时,由皇帝直接管辖的飞天军却已登船,三天后抵达金刚山,对多尔衮的联军进行彻夜空袭。

    代善趁机率领兵马攻破汉城,多尔衮凄凄惶惶率残军一万多人登船,逃往扶桑。

    半年后,大明一万步军在督统鳌拜带领下抵达汉城,宣读大明皇帝旨意,并派五百艘货船,将代善和六万兵马运抵扶桑。

    经过三年鏖战,代善一统扶桑列岛,正式建立大金国,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特旨册封。

    而朝鲜被命名东丽省,石宗军成为第一任东丽总督,大金国逐年归还的军务雇佣费和军火费用共计五百五十万两,除了归还大连船场和上林商号的三百万两外,余下的全留在东丽总督府做为基建费用。

    1632年,崇祯皇帝九儿下旨,宗室勋贵之家,除了承接爵位的世子一系,其它子嗣成员准予从事百业和参加科举。

    同年,荷兰远洋炮船占领大员岛(台湾),并向福建沿海派出兵马进行劫掠。

    南海舰队和远洋舰队联合作战,不仅击毁全部来犯的红毛战船,收回大员岛,还一路南下,用了一年时间收复吕宋、交趾、占城、真腊、满刺加、览邦、爪哇、渤泥等南海诸国,将盘踞在这些土地上的荷兰人、葡萄牙、西班牙、徳法英等国的红毛夷人尽数抓获,反抗者被就地出死。

    南洋舰队都督水生被任命为南洋总督,南洋十三国的君王后裔经此浩劫,纷纷请求归附,大明政务院报请崇祯皇帝批准,将其划为大明南洋五省之地,从此纳入大明行政管辖。

    石宽率领的远洋舰队,在休整三个月后,一举攻克东印度公司老巢榜葛刺,又在半个月后拿下琐里和锡兰。

    当地的李氏、潘氏、曹氏等大家族上书大明皇帝,请求在此地设立官府衙门,保护他们的家族产业。

    令他们没想到是,等来的不是朝廷官员,而是图伦和寨桑武率领的三十万扶桑和原朝鲜复国军。

    原来早在一年前,大明皇帝就从扶桑和东丽省调集五十万奴隶,在琼州岛修建水师码头,开荒挖矿,开辟修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有近二十万人因为气候原因命丧琼岛。

    余下的人被就地组建远征军,由图伦任大将军,寨桑武为副将,配备十连发崇祯一式步枪,开始进行正规化军事训练,特别是进行针对热带雨林的生存和战法。

    接到朝廷指令后,这支远征军从交趾登陆,开始向榜葛刺进发,一路上灭国无数,终于在两年后抵达榜葛刺,这支出发时三十万人的大军,只剩下不到十五万人。

    图伦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印度总督,掌管方圆八千里土地,成为大明五大总督中,领地最大的一个。

    五年后,九儿第一个儿子朱慈煊出生,一年后第二个儿子朱慈炯出生,至此,九儿有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

    长女朱锦媞,二女儿朱锦绰一个四岁,一个三岁,现在又有了两个儿子,文武百官这才彻底放下心。

    1638年,南直隶的文人组织复社在东林书院集结,干预朝廷官员选拔,抨击朝政。

    就在文武百官不知所措之时,崇祯皇帝调派三万锦衣卫南下,由指挥使李若琏亲自挂帅,一举将这些文人‘翘楚’擒拿,资助他们的官绅氏族也被封了家产商铺,茶山织场。

    随后崇祯皇帝御驾南下,在南京城外宣布撤销陪都六部,所有南直隶官员进入政务院回炉,能用的给予官职,不能用的给予银钱补助,去除官身返乡。

    经过半年审讯,所有牵扯妄言国政,抨击朝纲,党同伐异的官员士子连同三族,被集结到崇文岛,在东海水师提督郑芝龙押送下,流放琉球岛,永世不得还朝。

    1661年,五十岁的崇祯皇帝宣布退位,禅位与二十一岁的太子朱慈煊。

    随后在十多万官民哭嚎声中,带领五千内侍组成的陆战队,和两个依然风韵犹存的孪生皇后贵妃,登上大明第一艘钢铁巡洋舰,在两艘同是蒸汽机铁甲补给船护卫下鸣笛起航,驶向蔚蓝的大海。

    长公主朱锦媞心情难以平静,扭头看着站在海边,正在眺望冒着黑烟渐渐远去铁甲船的新皇帝朱慈煊问道:“说实话,父皇和娘倒底去哪了?敢瞒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朱慈煊苦笑道:“大姐,父皇只给我说去美洲大陆,我上哪儿知道是什么地方?父皇告诉我,那柄璃龙剑是量天尺,他已经悟透其中精髓,说十年后,他将和咱的两个娘一起去天庭,长生不老呐~。”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