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十章 五候九伯实得征之

第十章 五候九伯实得征之

    吕尚还没有过两天安稳日子,就爆发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的导火索是周王室的内讧。这场内讧差点毁掉文王和武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业。

    武王灭商后,最让他忧心的就是如何安置商朝众多遗民。据《尚书大传大战》记载,他找了几名最信赖的人商量,找的第一个人就是吕尚。

    周武王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吕尚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这就是成语“爱屋及乌”的来源。这个成语来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地关心与他有关的人或物。爱一个人的时候甚至会爱上对方打喷嚏的样子,甚至觉得跑步都那么帅。

    周武王对这句话一头雾水。没想到尚父一眼就能看透爱情的本质。

    实际上,吕尚已经意识到了“晕轮效应”,这是一个心理学词语,称光环效应,它指的是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将不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知为一个整体。往往会因为某个人的一个优点,而对这个人整体做出好的评价。

    吕尚的话还有下半句。他提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斩草除根。

    “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怎样?”(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这个方案让武王倒吸了一口凉气。

    武王时期的惯例是“灭国不灭祀”也就是,即使你将一个国家灭掉了,也应当另外给块地方让它的宗室建“国”,以祭祀祖先。比如武王灭商后,封了黄帝等上古君王的后人,表示新政权仍然承认他们。

    像魏代汉,灭蜀,以及之后的晋灭吴,都对前朝或敌对之国的君主实行礼遇,就是这种传统习惯的表现。最后一次“灭国不灭祀”是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自杀,李自成封明朝太子为宋王。吕尚的想法领先了当时的传统差不多有两千年,在周初的时候,不遵守这个惯例会有很大的道德风险。武王伐纣的时候,牧野之战由于商人奴隶的临阵倒戈,伤亡相对比较轻微。武王也没有灭绝商朝遗民的感情基础。

    最终武王否定了吕尚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无情的方案。

    武王说:“灭国不灭祀,不行。”

    于是武王又征询召公奭的意见,邵公奭的意见比吕尚的稍微温和些,他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

    这也不是武王想要的答案,他说:“不行。”

    于是,武王征询周公旦的意见。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了过错,责任在纣一个人身上。”

    最终武王采用了周公旦的意见,将原殷商王畿分为三大部分,把包含商朝都城在内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给了武庚,武庚是纣王的儿子。然后将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了第二部分,这三个诸侯,被统称为“三监”。一旦发现武庚有叛乱之心,就向武王汇报。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至于西面,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周人并不担心。剩下的一部分给了司寇苏忿生。

    如果周武王活的时间能长一些,或许能避免三监之乱,很不幸的是,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这引起了管叔的不满。管叔为什么不满,因为他比周公旦变长,要摄政的话,他比周公旦更能排在前面。所以他对周公旦摄政不满,于是他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将要篡夺政权,流言蛊惑了不少人。更是把其他二监与自己绑在了一起。

    纣王之子武庚乘机与这三人勾结,虽然周武王没有听吕尚的意见,留下了武庚,但武庚又岂能对周感恩戴德。周武王把纣王的尸体从灰烬堆中拉出来,又刺又砍,作为儿子的武庚必定仇恨周武王。

    武庚当然希望周人内乱,越乱越好。他才能浑水摸鱼。

    本来,周武王设立三监的目的是防止武庚有不臣之心。就近监视,方便控制,一旦发生叛乱,不让事态扩大化。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尸骨未寒之际,三监却和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真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三监之乱爆发了。

    为了防止商朝叛乱,“三监”手中都有战斗力不弱的军队,这些军队也都是百战之师,此时这些驻军却对周朝倒戈相向。

    蛰伏的飞廉也加入了三监之乱,飞廉对周朝既有国仇,又有家仇,他的儿子恶来就是被吕尚擒住,被周朝杀掉。

    此外,心态失衡的东夷人也加入了反对周王朝的狂风巨浪之中。

    东夷诸部和商朝斗了这么多年,几乎拖垮了商朝,却被周人摘了果实,所以《左传》发出了“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论断,他们都都伺机争夺地盘。东夷大国以薄姑、奄国为首,淮夷诸国以徐国为首,这几个国家的实力不容小觑。

    三监引起的叛乱声势浩大,局势十分严重。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这也间接证明了当初姜子牙的建议虽然毒辣,却未必没有道理:姜子牙远见卓识,预见了未来的危机,才建议周武王斩草除根。

    在平定这场危机中,太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太公认清形势,三监和周公之间的矛盾本来是内部矛盾,可是一旦和武丁等人勾结在一起,性质就变了,所以吕尚不为流言所惑坚定地站在了周公这边,稳定了人心。采取和太公相同立场的还有召公。太公和召公颇具影响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

    其次,太公直接参与了平叛的军事行动。而且他还主动要求率领大军东征。但周公旦因为自己当初向武王建议饶恕了武庚等人,所以他要亲自去解决他们。所以这次东征中央军由周公旦挂帅。把淮夷、徐夷、奄人交给了吕尚处理。并代表中央政府授权给吕尚:“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有了征伐叛国者的权利。齐国的征伐之权也被后世齐君刻意继承下来,成为他们谋求霸权的大义名份,这正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道义基础。

    平叛的具体过程如今已经难以完全复原了。

    但是,大致方略是:周公自己率领王师主力自西向东;

    吕尚率领齐军从东往南打;

    齐国在这次平叛中,起到了方面军的作用。和周朝中央军一起,对殷商残余势力构成夹击之势。据“令簋”铭文记载,吕尚的儿子吕伋率领军队直捣东方徐奄熊盈的叛乱中心。

    历时三年,叛乱最终被平定,三监之首的管鲜被判处死刑,即日起执行。老四姬度作为从犯判处流放。

    霍叔被废除了王族身份。

    前商朝太子武庚被杀。

    善跑的飞廉这次没有逃掉,被吕尚追击到了海边,走投无路,被杀。

    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商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给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徐奄故地由齐鲁两国占据,鲁国由周公的儿子伯禽所领,统治殷民六族,防范徐奄旧部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