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十七章 齐前庄公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定海神针

第十七章 齐前庄公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定海神针

    周宣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94年),齐国迎来了一位长寿国君——齐庄公购。因为齐国后世还有一个齐庄公,所以齐候购被成为齐前庄公。

    齐前庄公在位六十四年,比齐文公和齐成公在位时间之和的三倍还要长。比后世所有的皇帝在位时间都要长,要知道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也只有61年。

    在这,笔者再次认为吕尚活了一百多岁的可能性很大。

    齐前庄公历经周宣王、周幽王、二王并立等时期。西周末期开始即位,直到春秋初期才去世,见证了西周从中兴到灭亡再到东周建立的过程。在这段两个时代交替的过程,齐国一直都是一个国君在位。有这样一位超长待机的国君存在,在混乱的时局中自然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齐国的稳定。

    齐前庄公即位的时候,宣王中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宣王后期,已经把前期“中兴”的成果消耗殆尽,国家已经危机四伏了。

    周王室四处征战,逐渐力不从心。从前期的战无不胜,到后期的难得一胜。

    齐前庄公三年(公元前792年),周宣王讨伐条戎和奔戎,王师败绩。齐前庄公六年(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和姜戎再千亩大战,王师大败,周人军队几乎近丧,周宣王自己都差点被姜戎俘虏,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

    第二年周宣王不得不下令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以便之后按户口抽取壮丁补充王师及征收赋税,准备重新开战。当时诸侯国和贵族,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会刻意少报人口和土地,以便减少对周王室的税供和兵役。周宣王进行人口普查的行为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抵抗。

    周宣王不乐意了,平时王室赏赐东西的时候个个眉开眼笑,现在国家有难了,都在那打自己的小九九。周宣王强势推行料民政策。

    不过周宣王的时间不多了,他的阳寿到头了,历史没有给他重新组建军队重新大胜一次的机会。

    齐前庄公十三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带着遗憾驾崩。留给他儿子周幽王姬宫湦(shēng)的仍然是个残破的西周,并将于12年后灭亡。

    周幽王的本事赶不上周宣王,但面临的形势比宣王时期更严峻。不仅政局不稳,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此情况下,犬戎这个老对手也隔三差五的过来打秋风。西周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的齐国怎样呢,听听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界的权威太史伯阳父怎么说的吧。

    太史伯阳父高度评价了齐前庄公的能力和德行,并且预言齐国将要强大起来。

    伯阳父的原话是这样的:“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齐侯、秦仲、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意思是,大国而且有德义的国家差不多皆能兴盛,秦仲和齐侯,是姜姓和嬴姓中的隽贤,况且又是大国,恐怕他们将要兴盛了吧?文中伯阳父所称赞的齐侯,便是齐前庄公。

    伯阳父的这段评价出自《国语.郑语》,是对郑桓公说的,谈话背景是这样的:处在权力中枢的朝廷高官感觉王室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于是开始往东都转移财产,给自己找后路。

    王室司徒郑桓公也感觉到了镐京不是久留之地。郑桓公是他是周宣王的弟弟,郑国的始封君。

    当时的郑国还在陕西,和周王室一样,处在日益强大的犬戎的威胁之下。所以,他便早有为郑氏留好退路的打算,以防有一天王室突遭祸患会殃及郑氏。

    公元前773年,郑桓公向王室太史伯阳请教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太史伯帮郑国在中原选了一块好地,郑桓公转而问起另一个沉重的话题:“周朝一定会衰败吗?”

    其实,太史伯阳父就预言过西周的结局,周幽王二年,周王朝发生了一件天灾一件人祸。关中平原发生了地震,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哺育王朝中心关中平原的渭水,伊水,洛水三条主要河流干道,全都断了,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水就是生命啊,没有水,哪里来的粮食。周幽王还搞起了废长立幼。把有着申国血脉的太子和皇后都给废了,申国由于长期为大周王朝看守西大门,一旦反目,周朝必死。太史伯阳看到这种情况,痛心预言:十年之内,大周必亡。

    此时他还是认为周朝一定会衰败,郑桓公虽然早就预料到了这点,可当面听到别人说起周朝必亡,依然有些伤感。沉默的半晌,他才又问出一个问题:“如果周朝衰败,姬姓诸侯国中谁会兴盛?”他希望太史伯告诉他郑国会兴盛。但太史伯并不十分看好郑国,他看好同为姬姓诸侯的晋国。

    郑桓公又问起来另外一个问题:“姜、嬴其孰兴?”

    姜指的就是齐国、嬴指的是秦国。郑桓公隐约感觉到这两个国家将会兴盛,所以他才征求太史的看法。

    于是伯阳父就说了那段话。

    齐前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71年),果然像伯阳父预言的那样,申国对周幽王废掉王后和太子非常不满,申国联合犬戎攻破了镐京,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西周也成为了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亡的华夏政权。夏商都是被黄帝的后裔所灭。

    公元前770年,申、晋、秦、鲁、卫等国集体拥立周平王(宜臼)做天子。平王将都城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开始列位于诸侯。秦国的祖先是被吕尚干掉的飞廉、恶来。

    周平王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天子,当时出现了二王并立的现象,由于周平王即位的合法性不足,所以,虢公翰等少数诸侯则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做了周天子,后世称之为周携王。

    周平王和周携王互相不承认对方,他们还各有自己支持者,局势更加混乱了。

    两个天子并列的情况存在了整整二十年。

    这种情况下的天子对强有力诸侯的依赖度大大提升,而诸侯们则坐地起价,开始了观望。

    周携王被一些有实力的诸侯视为眼中钉,因此,以晋国为代表的诸侯,不断对周携王发动进攻,携王虽说正统性要强一些,但是实力有限。被赶出关中。在河北地区立足。

    周携王即位二十一年后(公元前750年),晋文侯趁他巡视虢地时,袭杀了他,终结二王并立局面。

    这个时间段正是齐国转变发展的关键阶段,

    齐国离周朝的两个都城镐京和洛邑都很远。当时的政治舞台在陕西和和河南,等齐国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齐国虽然厚积薄发,但没有参与到中原角逐之中。也没有借助王室再一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见识到弱肉强食的时代到来之际,齐前庄在公元前768年一举吞并了祝国。

    祝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刚好夹在鲁、齐两国的中间,是齐国所处的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地理位置却是十分优越,对于齐国来说,祝国就是一块嘴边的“肥肉”,如果自己不吃,反被鲁国吞掉的话,将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限制。所以,齐前庄公顺手就把祝国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