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枭雄之吕家崛起 » 第23章 深入虎穴

第23章 深入虎穴

    在曹性的协助下,五万斛军粮运到海西,粮食危机解决了。

    魏刚找到高顺,报告了下邳城的见闻,提出了建议。

    魏刚认为,吕布救援刘备之后,很可能与袁术的关系恶化,希望高顺早做准备。

    高顺准备等袁术军先出手,但他给了魏刚充分自由。

    魏刚的部队经过补充,重新恢复了五百人。

    同时,高顺给魏刚配备了相同规模的辅助兵。

    魏刚带领麾下将士,以巡防的名义驻扎淮河北岸。

    这样,一旦两军发生战事,魏刚不仅可以就近阻击袁术,还可以快速渡河,攻击袁术军防线的薄弱处。

    这段时间,海西的兵力快速扩增,虽然没有达到魏刚吹嘘的数字,但也达到了两多的规模。

    只不过,新招募的士兵还没有完成训练,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投入战场。

    吕布忙于救援小沛,无暇冬顾,没有余力派官僚治理海西。

    整个海西的军政都由高顺和魏刚两人处置,两人任用了大批军功将士和海西本地士人。

    戴干没有被外派,留在了魏刚身边。

    这一天,魏刚把军营的事务交给杨磊,他带着戴干和王征,三人偷渡淮水,目标广陵重镇射阳。

    按照陈群的说法,陈矫是个大才,如果魏刚真想在广陵郡闯出事业,应该及时派人请陈矫。

    魏刚的做法却更激进,他亲自渡河,深入虎穴。

    这也是没办法的选择,如果魏刚是一位名动天下的诸侯,他完全可以等着人才上门。

    但是,他现在的名声似乎没那么好用。

    为了尽可能避免错过贤才,魏刚决定亲自出马。

    即使陈矫没有陈群说的那么优秀,魏刚的行动也可以起到千金市骨的效果。

    除此之外,魏刚还想亲眼见证袁术军的虚实,为接下来的作战提供参考。

    毕竟,很多东西,眼见都不一定真实,何况是用耳朵听了。

    魏刚一行的运气不错,除了在渡河的时候遇到了小麻烦,遇到了袁术军巡河将士的盘查,整个南下过程畅通无阻。

    三人到达淮安之后,转渡船前往射阳。

    射阳城根本就没有防备,魏刚三人大摇大摆进入城中,没有任何人上前盘查。

    即使是戴干,也是第一次来射阳。

    很幸运,陈家在射阳是一个大族,魏刚三人轻易找到了陈家。

    只可惜,三人到来的时间并不巧,陈矫不在府里。

    面前的仆人没有防备,戴干只是推说自己和陈矫是朋友,仆人就交代了陈矫的去向。

    陈矫的一个朋友杀了人,在射阳府衙被审判,今天接受审讯。

    陈矫得到消息之后,立即出府,去向不知。

    既然陈矫想救朋友,那么,前往县衙肯定没问题。

    三人赶到射阳县衙的的时候,县令刚好在升堂问案。

    堂上只有一个县令,几名县吏,和一名囚犯。

    没有找到陈矫,魏刚将目光转向了审案现场。

    县令拍了拍惊堂木,“堂下犯人,你可知罪?”

    犯人低着头,也不说话。

    当着围观的百姓,县令面子有些过不去,惊堂木重重的敲下,“大胆,如此无礼,来人,给我重打十棍。”

    几名吏员来到犯人身边,噼里啪啦一顿乱敲。

    被打的犯人却非常嘴硬,不但没有求饶,而且,没有喊痛。

    围观在堂下的百姓开始窃窃私语。

    很多人感慨犯人是个勇士,一些看热闹的人询问起犯人的身份。

    除此之外,有人嫌弃打人场面不够刺激,叫嚣着应该加重刑法。

    几名吏员放开了犯人,犯人站不住,趴倒在地。

    县令再次拍下惊堂木,“堂下犯人,你可知罪?”

    犯人确实硬气,还是一声不吭。

    县令没有再次处罚,审案继续进行。

    魏刚明白,县令的任务是问罪,而不是杀人。

    一旦犯人死在大堂上,这件丑事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射阳。

    县令不再看堂前的犯人,他拿起一摞竹简,“犯人蒋昭,因为琐事与邻人牛二发生口角,后来,蒋昭使用菜刀,将牛二杀死,人命关天,杀人偿命,现宣判蒋昭死罪,来年秋后问斩。”

    县令明白蒋昭不可能认罪,也就没有多问,喊过了一个吏员,让对方抱着竹简找人犯按手印。

    大概是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魏刚觉得,蒋昭不愿意与县令交谈很有可能有顾虑,这案子或许真的有冤情。

    而且,既然是审案,县令应该同时找来犯人和牛二的家属,让双方在公堂上对峙。

    县令的审判过程实在太过儿戏了。

    但魏刚身边的百姓却不这么想。

    “没错,杀人偿命,犯人应该处死。”

    “处斩的罪过太轻了,建议腰斩哦。”

    百姓们总是看热闹不怕事大,魏刚受制于身份,也不好出言劝谏。

    一声大喊从身后响起,“让一下!”

    魏刚转过头,身后新出现两个人,一名青年,一名老妇。

    看到青年,魏刚再次感慨世界真小,青年就是当初在馄饨铺上和魏刚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

    戴干大声喊了起来,“季弼,你来了。”

    陈矫看向戴干微微点头,他没有多说话,而是搀扶着老妇人,来到了堂上。

    吏员刚刚从蒋昭手上摁下了指纹,县令正准备退堂。

    陈矫拱了拱手,向县令拜了拜,“刘大人且慢,小民有话说。”

    县令有些不高兴,但语气还是毕竟迟缓,“季弼,你要是有冤情,也应该提前告诉我,这种时候上堂不合适。”

    陈桥再度拱拱手,“小民觉得,判蒋昭死罪,不合适。”

    县令大怒,明显不高兴,“季弼,你在教我做事吗,这案情是非曲折已经很清楚了,这蒋昭确实杀了人,还有什么冤情?”

    陈矫拉过身边的老妇,“这是蒋昭的母亲,他知道蒋昭杀人的原因,我希望您能听取蒋母的供词,再进行宣判。”

    堂下的围观人群响起了窃窃私语声,魏刚也全身关注盯着陈矫和县令,既然杀人的事情是事实,那么,魏刚并不认为案件应该会有逆转。

    这位刘县令还是很重视陈矫的话,看向老妇,“你有什么冤情,现在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老妇连忙解释,“启禀大人,是这样,牛二之前因为口角杀推倒了我的丈夫,我丈夫因为这件事死了,所以,我儿蒋昭拿着刀找到了牛二,为父亲报仇。”

    县令语气缓和了很多,“既然人犯的父亲被杀了,那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报案?”

    老妇叹了口气,“我的丈夫不是当场死亡的,他回之后才伤重死亡了。”

    听完了老妇的描述,魏刚觉得,虽然证实了蒋昭的杀人罪,但犯人确实不是罪无可恕。

    围观的百姓始为蒋昭叫好。

    “为父报仇,不仅无罪,更应该弘扬。”

    “青天大老爷,你可不能让英雄又流血又流泪啊。

    县令的表情也柔和了很多,“蒋昭。你母亲所讲可是事实,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

    蒋昭第一次开口,“我曾跟你手下提到过,他说会报告给你,所以,我就没有再提。”

    一名吏员赶紧向县令求饶。

    县令并没有绕过这名吏员,当场把对方革职了,原本的口供也被毁掉,判决从有罪变更成无罪,蒋昭被当场释放。

    围观百姓不断响起叫好声。

    嚷嚷着杀人的是这些人,现在,为犯人的开释叫好的,依旧是这些人。

    看完这场古代判决,魏刚愣住了。

    为父报仇可以理解,但是杀人毕竟是事实,从有罪变成无罪,似乎改的有点过。

    陈矫把蒋昭交给了他的母亲,同时,雇佣了几名围观的平民,把母子二人送回家。

    在离开县衙之前,陈矫跟射阳县令聊了几句,表现出感谢。

    把善后的事情处理完,陈矫来到了戴干三人身边。

    魏刚三人的身份不能暴露,县衙也不是说话的地方,三个人重新回到陈矫家。

    有戴干做中间人,魏刚和陈矫两个人的谈话少了很多试探环节。

    魏刚不认可县令的审判,也不认可陈矫干预审判的行为,但他尊重陈矫的仗义出手,对他表示出赞赏

    魏刚没有立即提起自己的目的,他先说起海西现状,示意海西地区欣欣向荣,需要人才做事。

    话题慢慢引向陈矫,“季弼兄为人正直,一身正气,我的军中正好缺少你这样的能人。”

    “兄台愿不愿意跟我一起,为广陵百姓做更多实事?”

    出乎魏刚的意料,陈矫虽然语气很委婉,但是,拒绝了魏刚的邀请。

    魏刚没有放弃,“留在射阳或许可以救一两个好友,但是,如果先生跟我一起,无数人可以因为你而活。”

    魏刚开始大言不惭了,他觉得,这些文人都很注重实现自己的抱负。

    陈矫摇摇头,“我只是一介平民,没有文长你说的那种能力,孙策和袁术都曾邀请过我,但我怕耽误他们的事业,拒绝了。”

    魏刚连忙给戴干使眼色,但是,戴干明显没有看明白。

    这一次的求贤就这么铩羽而归了。

    魏刚倒也没有气馁,在射阳多留了两天。

    虽然陈矫始终没有接受魏刚的邀请,但是,两个人的关系有了很大的进展。

    魏刚终究是一军的主将,不能离开军队太久。

    第三天,魏刚和王征两人返回海西,厉兵秣马的同时,探查袁术军的情报。

    魏刚甚至在军中制造战船,以海西决战的战船为基础,扩建了船队,可以迅速运兵南下。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公元297年。

    (这段剧情我也考虑过,县令似乎不负责审案,古代的判案流程我也没搜到,但这部分的故事可以塑造陈矫的性格,我就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