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穿越风暴洋 » 0.8 生态简介

0.8 生态简介

    因为伊甸特殊的星球模式,这里的动植物群系在地球已有的动植物体系基础上又有了极大的丰富。由于大风暴、洞穴系统、超深海环境、低温永夜环境等,多了许多新的群系:浮空动植物、洞穴动植物、超深海生物与永夜生物。地球上已经出现过的生命形式就不再过多介绍,下面只介绍伊甸的特有生物。

    浮空动植物是伊甸最大的特色,具体地,浮空动物就类似充气气球一样,体型一般都在几米到几十米,像天空中的鲸鱼。浮空动物一般靠自身体内产生的甲烷填充气囊。所以看似体积巨大,实则密度很低。他们以浮空植物为食,长有巨大的滤食触须与相当于方向舵的膜鳍。通过控制气囊的充气量可以控制浮空高度,一般都会在地表以上1公里到11公里之间活动。他们的后背同时也是鸟类的浮空休息站,不断生长的滤食触须则是掠食性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浮空植物主要分布于风暴洋。他们漂浮到云顶后依靠阳光光合作用生长。同样的,浮空植物有将空气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合成甲烷的气囊。浮空植物可以飘到距离地面12公里高的云顶之上,也可以落回海面进行繁殖。由于大风暴中闪电不断,所以一旦浮空动植物飘到了强对流区,则都极易被闪电点燃,这也是限制他们总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浮空动物是在追随着浮空植物的分布族随着风暴一同旋转。

    洞穴、超深海以及永夜生物都因为处于无光环境所以基本依靠地热能与化学能生活。具体地,在月亮湾湾区绵延上万公里以及神秘北境大陆的洞穴中都存在着庞大的洞穴生物种群,在其它地区洞穴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存在着洞穴生物。对于北境大陆洞穴中的情况,由于只有早期两名活着回来的探险者的描述,所以知之甚少。对于月亮湾弯区的洞穴系统则相对了解较多,随着近几十年来洞穴探险的兴起,正常人类已经发现了许多基于地下热泉与地下暗河、湖泊系统的生态体系,并且发现大多数洞穴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两栖类、昆虫类与鱼类。这些提下空洞结构巨大,小环境相对独立又通过暗河管网互相连通,甚至在大于百米的大型洞厅还存在这地下降雨云层。

    超深海生物主要指在海平面10km以下的海洋生物,伊甸的白昼面海洋平均深度15km,最深处的海沟有53km。永夜面的海洋平均深度45km,最深的海沟61km。对于伊甸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勉强将能够搭载足够科学载荷的耐压潜航器送到海平面之下19km的地方。这个深度听起来很恐怖,但实际上在白昼面,超过40%的海底海床都比这个深度更深。所以基本上对于更深处的黑暗深渊中有什么,以及永夜面的深海中有什么,伊甸的正常人类们几乎一无所知。但人们在海滩经常会发现一些无法辨认的海洋生物尸体碎片。这些尸体几乎通体透明,有着多层皮肤结构,并且皮肤会以缓慢的速度透水。慢慢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深渊中巨型生物随着深海地热洋流涌上来的破烂尸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用大功率声纳在10km深度搜索海床时,发现在25km深度处存在大型移动物体的声纳回声,但无法确定是单个个体还是群体影像。这便是第一次确认超深海不是空无一物的直接证据。在深海热泉以及地质活跃区用声纳捕捉到他们的概率会更大。但是想见到这些怪物的本尊的光学影像在现在的科技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永夜生物是伊甸从进化角度来看最神奇的一类生物。他们生活在暗夜群岛与凝云城联盟的寒风海角。他们的体型小到昆虫,大到家猫。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同时利用地热能、化学能与捕食获得的能量。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家猫大小的永夜生物可以成群的堆在地热区热泉附近依靠直接获得的地热能与体内寄生的化能自养菌合成的有机物生活几年。昆虫大小的永夜生物主要依靠地热区周围的永夜植物来进食,同时他们也是永夜动物的捕食对象。在所有这些能量来源短缺的时候他们有时也会跨过晨昏线来觅食。永夜生物一般全身通白,特别是家猫大小的永夜生物——永夜白狸狐,有几条巨大的尾巴在身后,脸部十分精致,与狐狸类似,全身毛绒,是这个星球上颜值公认最高的陆地生物。

    除了这些已经很丰富的生物群系,在天堂岛的雨林深处、超深海的海底、永夜面广袤的冰原上以及冰层下的海水中、失落大陆巨大的冰洞中、北境大陆的复杂洞穴中等等未被完全探索的环境里,是否还存在着新的未知生物,便有待后人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