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19.四轮马车

19.四轮马车

    靠着酿酒作坊,杜家赚了大钱,整个江源村过着与世隔绝却又富足的生活。

    说与世隔绝,主要是指家主没有对外交往的能力,母亲是女人,儿子尚小,除了李东家、书院的人,没有其他什么社会关系,连县令大人都没见过。

    说富足那内容就多了,当天下人都在吃一日两餐时,江源村吃一日三餐,每周还搞一场篝火晚会,弄些烧烤。办食堂,吃大锅饭,有几家不被吃垮?20世纪的大锅饭也没能吃多久嘛。杜立却没有半点犹豫,主食管够,正餐一荤一素一汤。靠着江家村地盘大,肥料足,农具精,生产的蔬菜自给有余,远一点的土地,还闲着没种。鸡已经产蛋,每人每天吃一枚足够。猪圈里分栏养着上百头猪,分了种猪、能繁母猪、肉猪,肉猪还给阉了。酿酒的残渣养猪太好,拌上菜叶,猪吃得成天迷迷糊糊,长势极好,再过几个月就能宰杀吃肉了。

    那些奴婢以前哪里有这样的好日子?刚来时还担心吃一次没二次,使劲吃喝,吃久了,肚子里有了油水,也不再胡吃海喝,饭量稳定下来。像赵师傅、廖师傅这样的匠人,成天干着体力活,原先若敞开吃,一顿饭能吃两斤米饭,进了江源村,确实也狠狠吃撑了几餐,时间久了,也不稀罕了,再给他二斤米饭,打死也吃不下了。

    到底是食堂好还是家里做好,自古至今没有定论。杜立觉得食堂好,专门的人做饭,其他人省了许多事,总体成本可控还省。

    江源村人分三等,第一等是主家2人,第二等是匠籍2人,第三等是奴婢30多人。

    按工作种类分,又分三种:第一是酿酒作坊工人。第二是工坊工人。第三是亲兵。第四是后勤杂役。

    按管理层级分,又分成三种:第一层是主家,杜氏和杜立。第二层是班组长,酿酒作坊的韩朋(兼勾兑师)、工坊的顾同、亲兵的杜子、后勤的王二嫂。第三层是其他人。

    这里没有歧视、争斗,没有哭泣、哀伤。人们相互熟悉,友好相待,连主家也极少训斥人,当然上下级之间,批评教育还是少不了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亲兵除外),忙碌而紧张,充实又幸福。

    工坊初创时,按主家要求忙着试验,主家提供生活条件、生产场地、生产工具、原材料,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这在他们以往的生涯里,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每天忙于生计,哪有心思去琢磨技术?现在不仅自己一个人脱产做试验,还有几个同行帮衬,潜心研究,竟然做出了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好东西,还得了重赏。在欣喜之余,心中默默祷告:上辈子积德,碰上了好主家。在有了精钢这个好东西后,便纷纷动起脑筋,想着做些好卖的工具、农具。改变被人养活的局面,争取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并且为主家挣钱。

    听完顾同的想法,杜立先给予肯定。

    一般的农具、工具,用精钢去做,真正需要的人是买不起的。做成兵器、铠甲,杜家也不敢拿去卖呀。

    杜立心中早有定议。首先是存着,比存钱、存粮、存绢布都安全,只要酒坊挣了钱,就去买铁料,冶炼成钢。第二,开发几种性价比高的产品,用尽量少的精钢,去赚尽可能多的钱。第三,为将来打造军械做准备。这些想法自然是不会告诉顾同的。

    想了想,对顾同讲:“先做些工具、农具,供江源村自己使用。改进一下马车,做几辆,以后买煤、买材料方便。再增建一口砖窖,以后还要多冶铁。”

    “好的,小的这就去安排。”顾同行礼退下。

    古代的马车是两轮的,拉车的牲口还得负重,一车也载不了多少货,估计2000斤到顶。千里运粮,消耗70%不在话下,往往运粮的人比打仗的人还多。不知道什么原因,中国人就始终没有开发出四轮的马车,直到近代西方的汽车进入才有了改变。既然自己有需要,也有条件,那就开发出来好啦。

    四轮马车的关键是转向技术,需要在前轮上面加一个圆盘,前轮转向时,不至于扭动车身,圆盘能够自动调节各轮的速度差。圆盘的核心是轴承:大钢圈套小钢圈,中间是滚珠。技术要求不低,铁珠子要圆且大小一致,钢圈夹住不能掉出来。

    杜立拿纸笔画了轴承草图。又画了车的样子。新车将承重的木棒尽可能改用精钢,算一下,一辆车要用100多斤精钢。找来顾同,交给他草图,又仔细给他讲了轴承的制作要领。

    陈三的木匠活没多大改进,做马车也轻车熟路,领了任务就开干。

    铁匠们没见过轴承,看图觉得难度不大。可当他们安装轴承时,才发现填满滚珠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特别是最后一颗,无论如何也装不进去,想破头也没辙。杜立也没有好办法,试了试热胀冷缩的原理,拿冷水泡了半天滚珠,才勉强塞进滚珠,但没有填满,滚珠之间还有点空隙,只是不会滑落出来了,便也只好将就用。

    新车做出来了,外观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牵来两匹马(刚托李东家买的)。不像两轮车,车辕需要架在一匹马身上。只用牵引绳,套在马脖子上,人坐上去,挥鞭打马,便牵引着车在空地上行驶起来。走直线很轻快,转弯速度也不减,因为是空车,马儿甚至小跑了起来。如果不是考虑车轮的承重力有限,杜立估计这车能装10000斤以上。即便是只装5000斤,也比两轮车多一倍有余,况且,马不用负重,省了马力,可以跑更快、更远,这车的价值还是远超原来。工匠们看试车,既紧张又高兴,最后激动得跳了起来。杜立当即又赏了顾同一笔钱,让他拿去分。

    酒坊有会驾车的,名叫韩五,30多岁,杜立安排他专门负责驾车养马。随后,又去河对面买了几次煤,因为省了运费,买煤成本下降了近5成。还与卖煤的主家商定了一个长期供货价,保证杜家的用度。然后又买光了县城里的铁料。

    李东家好久没来江源村了,趁着进货,也坐车来一趟。与杜立聊聊天,讲讲卖酒的事,便问起杜立买马干什么。杜立便领李东家来到空地,让韩五套了马,牵引着四轮马车,给李东家演示一回。

    李东家看得又惊又喜,“你这车哪里搞的?”

    “自家工匠做的。”杜立老老实实。

    李东家等车停下,就跑过去仔细检查,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还是四轮的,能载多少斤货物?”

    “5000斤。”杜立从没让人超载过,怕压坏了车轮。

    “比两轮车多一倍有余,还不费马力,先借给我使几天?”李东家提要求了。

    “李叔叔看得起,拿去用就是了。我平时除了采买也很少用。顺便,我还有事求李叔叔。”杜立也不忸怩。

    “什么事?”

    “一个是采买的事,除了粮食照旧买以外,这次是要买铁料,李叔叔运酒的车,回程有多少运力,就帮小子家买多少铁料。”杜立道。

    “你要那么多铁料做什么?”李东家有些好奇。

    “我不是有几位铁匠么,也不能让他们闲着,准备打造些用具、农具去卖。本地铁料不多,一买就涨价。所以只好求李叔叔了。”杜立解释道。

    “这样子呀,可以,我帮你买。”李东家道。

    “还有我现在还需要招些工匠,什么工种的都要,越多越好,聘用条件从优,请李叔叔帮我物色。”杜立又请求道。

    “你小子可惊着我了,你要这么多工匠做什么?”李东家心中开始乱想起来。

    “李叔叔,我尝到有工匠的甜头了,你看这四轮马车,就得靠工匠来做,如果李叔叔拿去试用,说不定以后就要买,那别人也会跟着买。小子觉得,造车说不定比酿酒的生意还大,到时还是要请李叔叔帮我卖,如何?这样子,我现在的工匠就不够了,还有,造车需要许多铁匠、木匠、皮匠、砖瓦匠,有些我还没有,所以请李叔叔帮助。”杜立抛出诱饵,不相信李东家不上心。李东家在肥皂、杜康酒上可是挣得比自己多得多,自己是李东家养着的一只下蛋的母鸡,不说李东家对自己言听计从,至少是有求必应吧。

    “哦,原来你是这样打算的,我完全支持你。这一次,我要使大力气,千方百计帮你物色好人选。”李东家自然无条件答应。

    “大夫也需要,炼丹的道士也需要。”杜立又补充一条。

    “造车要大夫、道士?”李东家不明白,其实也不重要,管他杜立干什么。

    “人多了,怕生病,江源村离城又远,有自己的大夫、道士方便些。”杜立解释。

    “也是。”李东家也不再追究。“这车我要好好试验一番,如果真的好使,你小子要早些做准备生产。”

    “好的。”杜立点头答应。

    李东家走了,杜立觉得这世界向自己又敞开了一点窗户,虽然隔着李东家这道墙,但光亮总还是透过来多了一些吧。找母亲说说话,讲了一些想法。她母亲认死理:新的东西不问原由,一概听杜立的。成形的事,她一旦接手,就尽量不让杜立操心。所谓母慈子孝,不过如此。县里牙行那边,杜立让母亲保持联系,随时买回自己需要的奴婢,如果有工匠的话,不管什么工种,连大夫、道士也不放过,见一个招揽一个,待遇优厚,不比当书院的先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