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20.富贵客车

20.富贵客车

    令杜立万万没有想到,李东家再来江源村,竟然带来了40个工匠,工种齐全,多是青壮,还有一个大夫,一个道士。连带家眷,这一行100人有余。杜立既是高兴,也是发愁。高兴的是自己的队伍壮大了,发愁的是准备工作没做足,比如宿舍就远远不够。

    李东家也讲了些招募这些人的趣事,其中很多人是因为看到四轮马车才动了心的,大夫与道士,他们的师傅与李家有交情,这次推荐过来。李东家天天使杜家的马车,除了拉货,更多的是招摇过市,吸足了眼球。谈了闲事,就说起四轮马车的事来。

    原则上还是杜家生产,李家销售。市场大的可以不考虑卖不出去,唯一的问题是杜家的产能瓶颈。杜立不知道新来的工匠的工种分布、水平高下,一时也定不下来月产量,更不要说年产量了。问了李东家预计最近可能的销量,差不多也有上百辆。价格方面,杜立心中有谱,与李东家你来我往定了个数。因为是大件,单价已经很高,杜立给李东家的价就按二倍的利润算,李东家卖多少,杜立不用过问。四轮马车的关键在圆盘,圆盘的关键在轴承,轴承的关键在精钢,精钢的关键在焦炭、砖窖及添加剂。除了自己,杜立不相信还有谁能做得出来?哪怕将车拆成渣他也看不穿。用普通的百炼钢可不可以?那轴承保不齐随时可能散架成碎块。

    可能那些工匠也是内行看到了门道吧。匠人最佩服的就是比他们手艺好的,好到他们永远赶不上,就要崇拜。李东家帮找这么多工匠,也是希望杜家赶紧多生产马车。

    新来的人,少数分得了宿舍,多数人在工坊搭起地铺。

    杜立由顾同、陈三、孙黑陪着,挨个了解了每人的工种,以及大致水平,然后,将其分成三个组,陈三领着木工组,孙黑领着铁器组,顾同领着材料组,同时担任工坊总管。

    工匠的家属,根据年龄、能力,分到各部门,后勤王嫂就得了7、8个,高兴得很。亲兵一个没让进,这里是杜立的禁脔,条件不达标,绝不滥竽充数。

    杜立要求工坊,将生产四轮马车作为近期首要任务,除了货车,还要制造客车,做好人、财、物各项准备工作,边学习、边生产,力争早日形成量产。

    大夫叫孙仲达,30多岁,在靠经验吃饭的医界,他资历尚浅。但打小入师门,基本功扎实,人也聪明好学。李家招募,师傅卖不过情面,自己又走不开,索性推荐原来的徒弟来交差。杜立很看重他,称呼为孙大夫,专门领着他参观了江源村,一路上谈了些公共卫生知识,比如澡堂、排污、杀虫等做法和对员工个人清洁卫生的要求,孙大夫听得诧异:你也是医者。却不敢说出来,这可是少爷。杜立给他安排了一个院落,既是他的休息室,也是诊所。孙大夫一下子鹤立鸡群,在所有人中的地位中突显出来。

    第二天,孙大夫列出单子,要求买些常备药材、药柜、药具什么的,杜立便让母亲陪着孙大夫,由韩伍驾车,去县城采购。又让酒坊韩鹏,拿了一坛蒸馏酒液,交给孙大夫。孙大夫以为是给他喝的,说自己不会喝酒要推辞。杜立说是用来洗伤口的,洗了就不会化脓。孙大夫将信将疑地收了酒液。

    道士叫张笑天,20多岁,是青城山的道家出家弟子,喜欢异想天开,常搞些歪门邪道,不得师傅喜爱,自己也深知不为道观所容,巴不得出山另谋出路。听说李家招募,便托了师傅。其师傅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将其推出山门。杜立将他分到材料组,却不参与马车制作,并告诉顾同,任他天马行空,还提供他试验所需场地、物资。

    等诸事安顿好进入常态,杜立便来看张笑天。除了酿酒坊、操场,工坊区占了几乎所有的平地,用夯土墙围合,各工种分了工区。张笑天一人占一空荡荡的房子,是最偏远的一处。看到少爷光临,张师傅停了手上的事,过来拜见。杜立问他最近忙什么,回答说正在炼制丹药。炼丹炉内有一口锅,正架着火烧着,燃料用的是焦炭。靠墙架子上放着坛坛罐罐,杜立便问装的是什么,张师傅一一介绍名称、药性,别的没记住,但硫磺、硝石、木炭,这些不是造火药的原材料么,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个硫磺、硝石好不好找,贵不贵?”杜立问张师傅。

    “回少爷的话,这两样东西药铺都有,很便宜。”张师傅回答。

    “你其他的研究我没有兴趣,我有一个想法,你去试试。硫磺、硝石、木炭三样粉末,按一定用量进行配制,比如硝5两、硫1两7钱、碳1两,成品拿铁盆装上,用一根棍,远远引燃,试一试有什么效果。然后调整配比,反复进行试验。”杜立先给他一个大致的标准,免得他走弯路太多。

    “这是什么东西,我连听也没听说过。”张师傅十分疑惑,小孩子过家家,玩得自己也搞不懂,有些过分。

    “我也不知道,等你做好了,再想名字吧?”杜立不给答案。

    “回少爷,小的知道了。接下来就准备。”毕竟是主家,张师傅不敢说半个不字。

    “小心安全哦。”杜立又叮嘱一句。

    “谢少爷提醒。”张师傅常炼丹,哪里不知道有危险。

    顾同找到杜立,汇报客车做好了,请他去看看。图纸是杜立出的,这效果不知如何,杜立也是好奇。

    客车与货车,底盘、轮子、圆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货车是货架,客车是轿厢。为了降低重心,轿厢里不能站直,须得弯身进去。

    双开门,带小隔窗并配窗帘。

    四座,真皮沙发,座位宽大,腿能打直,中间还放一茶几。

    轿厢前部开两小圆窗,用铜皮扣着,扭转铜皮,可观前路,与驭手说话,合上铜皮,风吹不进。

    后背厢可以放行李。

    内饰为金丝楠木原色,表面仅刷清漆。地板为木制地板,刷成米黄色。

    轿厢用松木打造,双层隔热保温,中间填充稻草、芦苇,表面刷朱红色生漆,打了金丝线突显轮廓,边角打铜钉装饰。

    驾乘在车辕,背靠轿厢,横排木座,上下方便。旁边挂一踏凳。

    没有繁琐的雕花镂空,也没有挂件垂绦。整车大气端庄,简洁流畅,驾乘舒适。这是杜立体验后的第一感觉。这是多少工种协作的作品,除非皇家,连大世家也凑不出这样齐全的工匠呀。放在以前,自己也是连想都不要想的。

    凡是参与生产的工匠都来观看了试车,无不为结果惊叹。他们亲手制作的客车,却震惊到了自己。也不免叹息,这么好的客车,自己永远也不可能买得起。

    在空地上试完车,杜立又让韩伍驾车去城里找李东家。一路上赚足了眼球,守城门的人问都没问,就放了行,等车驾到了永福记,后面已经跟了一大群人。

    李东家听得喧闹,赶紧跑出店来看,却看到杜立家的两匹马拉着车停在店外。杜立拉上李东家上了车,关上车门,旋开前窗,告诉韩伍驾车在县城里转一圈。人多不敢跑起来,马车慢慢行进,沿街的人都跑出来观看,比赶集时也少不了多少人。

    车厢里,虽不能完全隔绝外界的吵闹声,两个人对坐,说话声音却还是能听清楚。每一样东西,李东家都很好奇,杜立也一一解答。

    等驶出城,进了生产肥皂的庄子,停稳了车,韩伍来打开车门,放好踏凳,两人才下了车。

    李东家又围着车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说:“我原以为你只生产货车,现在却又弄出这载人的车。让我震惊呀!都是新奇的东西,以前我想都没有想到过。”

    “李叔叔,这车叫客车,就是载客的车。我做个样品拿来让李叔叔评判。还要谢谢李叔叔,没有李叔叔帮我找的工匠,也做不出这车来。”杜立道。

    “我都说不出怎么好了,一个字,就是好。能大量生产么?”李东家又问。

    “这车需要的材料太多,金堂县都难买齐,如果原材料不缺的话,我让工匠加紧生产,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一个月能生产多少辆了。”杜立实话实说。

    “也是,那需要买什么你开单子给我,我帮你采买。”李东家也很体谅。

    “我现在买的东西太杂,再像以前一样麻烦李叔叔就不行了。我想请李叔叔在成都帮我找一个方便的地方,带库房的,我安排专门的人,住在那边,专门负责采买。只是还要请李叔叔的车分批帮我运回来。”杜立说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法子好,我先让人物色一番,有眉目了,哪天你与我同去敲定。”李东家也认可杜立的想法。“那这车你打算定价多少?”

    “按货车价格的三倍出货。李叔叔你也看得出,这车的材料、工艺、工时都极花钱,产量也比货车小。”杜立开了价。

    李东家还价,这回杜立态度坚决,咬定报价不松口,现在有这个资本了。金山银山在前,李东家是无法拒绝的。

    最后,李东家认了报价。又驾车把李东家送了回去,也不在城中逗留,一路小跑,很快回了江源村。

    货车有没有名不重要,这客车得有一个名,弄块紫檀木板,刻了车名,贴在轿厢前,这车又增色不少。想了一阵,取了个俗气但人人都喜欢的名字:富贵客车。产地就不题写了,别弄些招风惹蝶的事,江源村还需要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