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21.成都货栈

21.成都货栈

    江源村的工匠快接近50人了,可开始生产四轮马车后,还是感觉人手不够用。在分工的基础上,又引进流水线作业,紧赶慢赶,一个月下来,货车造了20辆,客车造了8辆。

    杜立意识到,依靠人力手工操作,想提高产能,只有数量取胜,哪里找这么多工匠?想来想去,还是要搞机械化。正好旁边有沱江,水量充沛,水流湍急,仅在江源村上下几百米河段,就有一米左右的落差,可以善加利用。现在有了轴承,做水轮机的难度也不高,可以制作水磨、锻锤等机械设备,用水轮机带动,日夜不休地加工铁制品、木制品等。

    仔细研究如何筑坝、建渠、做水轮机、水磨机、锻锤等事项,画了草图,找来顾同及孙黑、陈三商量。三人对水坝、水渠都了解,主家要搞这样的大工程,他们觉得可能得不偿失。对于机械,没有一点点概念。杜立便讲了各个机械的工作原理。他们也将信将疑。本着主家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原则,他们提了些问题,便商量起如何分工。现在是秋季,还得等到冬季枯水期才能施工。时间也不多了,需要赶紧做准备。主要包括:建筑材料、轴承、水轮机、水磨、锻锤等等。

    讲完水利的事,杜立又将顾同单独留下来,告诉他制作水泥的配方,用石灰石、粘土、铁矿粉,进砖窖高温煅烧,熟料再与石膏混合磨成细粉,各种材料如何配比需要反复试验。使用时配上砂石,用水搅拌,做成器物坚如磐石。可用作筑坝建渠。顾同一一记下。

    过几天李东家就要来提货了,派谁去成都负责采买?这个岗位对人要求有些高:信得过,有头脑,有文化,懂材料,熟悉成都。选来选去,谁都不合适,外聘更不可以。最后选了两个人搭配,铁匠赵鑫当组长,亲兵杜亥打下手。

    李东家付了货款,提走了28辆马车。杜立带着手下和货款,随同去成都。李东家如何卖车,杜立不掺合,请李东家安排一个人,领着自己及随从到城里考察。

    皇城虽然壮丽,只远远地看一看,却不留连。成都也算是古都了,规划还是很严整的。城中心转一转,重点还是看集市,看工坊。比起金堂来,这里显得热闹非凡,货物品种齐全,琳琅满目,铁料、铜料、锡料、铅料、硝石、硫磺、木材、皮革应有尽有。杜立让陈三出面,与东家见面,了解价格、供货、运输等情况,初步选定了几家有实力的供货商。

    李东家带杜立看的房子,是他一个本家的大宅,位于城东北梁家巷,虽然处在巷子里,交通也很方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有房有庭院,年久失修,有些破败,租金一年50贯。杜立很满意,立即就定下来。屋子选几间住人,其他的作仓库,庭院搭棚堆放货物。趁着自己在成都,马上找人搭棚,搞干净房屋,自己一行人也不再打扰李东家,搬到货栈居住。

    货栈是江源村在成都的窗口,目前主要任务是采购所需物资,凡是金堂买不到的、价格贵的,以后都安排货栈来买。买到的货,又借李东家的返空车运回江源村。存货在城里,运货有李家,杜家的物资安全有保障。

    道理不复杂,实际实行起来,具体的困难却不少。比如留多少钱在货栈?如何通知采买?如何记账?搬运工要不要雇佣?保姆请不请?等等。想这些事,很杀伤脑细胞,可任一项漏过,它就要作祟,甚至威胁到货栈的正常运营。

    大致做了如下规定:

    1、赵鑫管钱(铜钱、绢,专门用了一间屋子上锁保管,谷米不好保管没给。),杜亥管账(采用复式计账法)。留一笔周转金,足够支付订金。另给一笔生活费、办公费。

    2、需购物资,采购单由杜立签发,装在蜡封的竹筒内,连同打封条的钱箱(货款),由运输方代为传递,货栈按采购单要求采买。

    3、托运的物资清单及账单,由杜亥写好,装竹筒交运输方传递。

    4、原则上,定点采购。如定点供应商无货,陈、杜二人商量另选别家。

    其它事项,杜立都推给了陈三,让他据实处置,所需费用,计账报盘,以后慢慢理顺成定例。

    又梳理一遍商家,选定几家大宗物资供应商,就品质、价格、数量、付款方式等做了深入的谈判,还请李家人作中人,签了购销契约。顺便将这次需要的货物都买了,付了订金,让商家运到货栈。由于双方见面不多,了解不深,许多条件还谈不透,所以没签长时间的,一年合作下来再谈不迟。

    差不多待了半个月,杜立才觉得货栈的事情告一段落。李东家的主家家主,其实是他大表哥,名字叫李泰帅,还专门邀请杜立吃了一顿饭。一时搞得杜立诚惶诚恐,场面上很是拘谨。因为肥皂、杜康酒、四轮马车的事,李家主耳闻杜家已久。这次四轮马车的销售,更是盛况空前,李家享受了一番奇货可居的畅快。请杜立吃饭,主要还是要求多生产四轮马车,特别是客车。当然,杜立表态,一定加紧生产。这时杜立才搞清楚,李东家的名字叫李泰山。

    这一次成都之行,杜立觉得是一个分水岭。通过货栈,在物资的来源上,摆脱了金堂的局限,以后大成国的物资,甚至其他国的物资,都可以供自己使用。许多在当世用途不大的材料,比如硝石、硫磺、锡料、铅料、珍贵木材、皮革,自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买到。现在销售交给李家,自己在后面,正好积蓄力量,当机会允许,自己便走上前台,一定会一鸣惊人。

    要建水坝,江源村是李家的,李家当然没有意见,但县衙可能会以破坏水道为名找麻烦。所以杜立找到李泰山,说了建水坝的事,解释说是因为河边的地被洪水冲刷,随时有塌方的可能,不得已要筑坝固堤。希望能找县令通融一下。李泰山不太相信杜立的话,也不说话,只看着杜立。杜立无奈,只得又透点底。说是想在河边搞些水利设施,比如辗米机、水磨,建个码头方便取沙石云云。这才说服了李泰山答应约县令吃饭,到时杜立也必须参加。

    杜立今年吃14岁的饭,虚岁说起来15了。内部的事,已经玩得转。外部的事,虽有李泰山罩着,总不能一直指望着吧。还是该寻些机会,去社会上锻炼一下了。

    去赴饭局时,杜立带了24坛杜康特供酒,又拿了50匹绢布,让韩伍放到车上,准备送给县令。

    李家与县令素有往来,饭局热烈而亲近。也将杜立介绍给江县令认识,找机会,李泰山将杜立筑坝固堤的想法也提了出来,县令认为是好事,杜立也适时拿出礼单,县令客气一番收了。

    这江县令是官场老手,话说得好听,办不办事不一定。筑坝固堤,事情可大可小,全在当官的一念之间。如果与他无关,他断不会出手相助。如果对他不利,他便翻脸不认人。如果有好处,他也乐得顺水推舟。

    送江县令出门时,杜立提前让韩伍将礼物搬到了县令的车上,宾主别过。

    筑坝固堤的事不可能让县衙出公文,既然县令收了礼,应该算是默许了吧。